1705979485
1705979486
1705979487
1705979488
关于1977年恢复高考办法,张维请求蒋南翔转告中央的信件手稿(第一段)
1705979489
1705979490
9月23日前,张维看到了教育部发下修改后准备在9月23日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讨论稿,稿中关于招生办法为“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预选,省市批准”,感到培养人的学校没有录取学生的权利,还是地方政府说了算,十分不妥。除在会上直接提出修改意见外,他怀着对我国教育事业和千百万青年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专门就此讨论稿,逐段写了一封详细的书面意见给蒋南翔(当时蒋尚未正式恢复工作),期望由蒋南翔转告中央。信中建议招生办法改为“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批准”(下画线是张维加的),指出“应当给培养人的学校结合专业特点以录取权,并可减少走后门的机会”。还在信中提出增加:“现在在校的高中一二年级中确有特殊才能、表现突出的少数学生,可自己申请,学校推荐报考,以体现允许跳级的方针”。他的这些意见在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得到了采纳,正式公布的办法为“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上图为张维当时给蒋南翔的信之第一页部分手稿。
1705979491
1705979492
1977年11月18日,蒋南翔率领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美考察,张维担任了副团长,同时还兼做翻译。这次访问是中美正式建交之前的一次重要的民间交往,中、美双方高层都很重视。
1705979493
1705979494
访问进行了20多天,代表团在华盛顿、纽约以及加利福尼亚州、俄亥俄州、马萨诸塞州、纽约州的一些城市参观访问了一些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同美国学术界、教育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除任之恭、林家翘等外,还会见了物理学家杨振宁、数理逻辑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王浩和数学家陈省身等美籍华裔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与林家翘讨论了今后他与清华合作的打算,并且参观了由美籍华裔学者李凡任主任的微计算机实验室,受到李凡教授的热情接待。张维和代表团成员、清华计算机专业的李三立老师对学生和研究人员能够在计算机实验室亲自动手实施各种研究方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李凡教授提出希望今后在他帮助下也能在清华建立同样的实验室。在美国加州,通过陈省身、林同炎的介绍,张维还结识了年轻的华裔热物理学家田长霖(田长霖后来成为加州理工学院伯克利分校的校长),并从此与田长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705979495
1705979496
1705979497
1705979498
1705979499
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美(左3蒋南翔,左4张维)(1977年11月)
1705979500
1705979501
1705979502
1705979503
1705979504
任之恭(前坐者)及夫人陶葆柽(右1)来访张维夫妇合影(1983)
1705979505
1705979506
通过这一访问,张维深切地感到在我国“文革”时期的这1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各新兴产业部门的推动,他预见到电子计算机将会对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而当时的清华大学由于“四人帮”的破坏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力学系的教师们为了解决力学计算问题,不得不穿过整个北京城到北京工业大学和房山的燕山石化总厂去上机。他痛感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迫切需要迎头赶上,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1705979507
1705979508
1705979509
1705979510
1705979511
1981年张维,陆士嘉接待田长霖夫妇
1705979512
1705979513
1978年6月—1983年5月,刘达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78年6月—1984年6月,张维再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国际交流工作。1978年7月10日,清华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张维为主任。学术委员会是校长在教学、科研、生产工作中咨询和评议性的机构,可对学校的事业计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科研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提升提出业务上审议的意见;审议和组织全校性的学术活动;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张维自1978—1986年连任了两届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6月14日、7月19日校务会议又决定成立实验室工作小组,张维任组长。
1705979514
1705979515
由于清华大学是“四人帮”统治的重灾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争取尽快地缩短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张维对于清华大学的师资队伍成长、科研和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705979516
1705979517
1705979518
1705979519
1705979520
1980年清华大学69周年校庆,时任教育部长蒋南翔、体委副主任荣高棠来校观看清华大学生运动会(左起:刘达,荣高棠,蒋南翔,何东昌,张维)
1705979521
1705979522
十年“文革”,清华广大中青年教师失去了宝贵的学术青春,如何迎头赶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如何在原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发展新兴学科?这个问题成为张维最为关心的问题。张维在许多场合、包括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撰文说明“当务之急是挖掘科技队伍的潜力”,指出,一方面要大胆信任、放手使用科技人员,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另一方面要多方设法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水平。张维一方面发挥自己知识面广博、外语水平高的优势,从最新的国外文献资料和出国访问所见中,密切关注和记取国际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趋向,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与着重点;另一方面他又利用自己在国际学术界、教育界的声望和人脉,对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条途径,为他们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创造条件。“请进来”是指请国外高水平的学者来华讲学和座谈交流,“走出去”是指推荐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并在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他们争取条件。今天,当我们阅读几十年前留下的宝贵的档案材料时,不禁深深地为张维所做的大量的、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而感动,这些工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成长作出了重要的、很难为他人所替代的贡献。下面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有关的部分将在本书第二部分列出。
1705979523
1705979524
1705979525
1705979526
1705979527
方毅接见苏尔登及夫人时合影(前排右起:吕应中,张维,苏尔登夫人,方毅,苏尔登;后排右3:王大中)
1705979528
1705979529
(1)建立清华大学与联邦德国大学和洪堡基金会的学术交流联系
1705979530
1705979531
早在1978年2月28日张维尚未被正式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时,联邦德国驻华文化参赞特奥多尔(Theodorz)就来清华拜访张维,商谈向清华大学赠书和人员交流问题,提出可向清华大学赠送价值4000~6000马克的书籍。张维表示如果德方对于我国公开出版的科学杂志感兴趣,我方可回赠,并向德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提出希望派学者去德国学习并享受联邦德国的奖学金,学习期限为两年。由于当时德国洪堡基金会与我国对口联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只能分配到极少的洪堡奖学金名额,特奥多尔建议清华大学可以和联邦德国亚琛(Aachen)高等工业大学建立双边合作关系,每年互派两名留学生,专业任选。同年4月23日,张维接待了联邦德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席、亚琛高等工业大学机械系教授、于利希(Jülich)核反应堆发展研究所所长苏尔登(R.Schulten)教授来访,苏尔登提出可增加三个名额去亚琛高工、三个名额去于利希研究所,共计六个名额给中国访问学者,留德经费由德方设法从基金会筹措;第二天,德国驻华使馆参赞又建议增加的名额都给清华大学。于利希核反应堆发展研究所是世界上首个研制成功高温气冷实验堆的研究所,他们的研究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自主发展新型核反应堆显然有重要作用。访问期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接见了苏尔登、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魏克德、文化参赞特奥多尔和洪堡基金会代表团,陪同接见的清华大学教师有张维、吕应中和王大中等。此后,1980年7月清华大学核研院王大中作为洪堡访问学者去于利希核反应堆发展研究所进修,并师从苏尔登教授。
1705979532
1705979533
1979年12月18日,时任联邦德国亚琛高工校长克那克(Prof. Dr. O. Knacke)写信给张维,邀请清华组团在1980年访问莱茵-威斯特伐伦州亚琛高工,并商讨双方协作事宜。清华决定组成以张维为团长的代表团访问几个德国著名大学与研究所,报请教育部批准。但由于经费等问题,此访问几经推迟才成行。
1705979534
[
上一页 ]
[ :1.7059794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