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82621
这次采访,既给我留下了永久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深深的遗憾。采访快结束时,我向张先生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德国的工程力学大师们怎样教授基础力学课?”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我自己长期教《材料力学》课;二是当时的《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等基础力学课程,基本上都已经是由小年轻们担纲。因此,怎样上好基础力学课,是个重要课题。张先生的回答饶有兴趣:“在德国,一些著名大学的基础力学课程一般在能够容纳一二百人的讲课大厅讲授。讲课大厅与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些相似,但结构是环形的,从周边到中心高度逐步降低,教授讲课的位置就在中心的最低点。教授在讲课时,经常要结合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讲课大厅的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到演示实验。与四五十年代相比,90年代我去德国时,发现讲课大厅又有了很大改进,都安装了大型投影屏幕。这样一来,学生不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从投影屏幕上清晰地看到教授讲课和演示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描述完了,张先生还出人意料地做了一个约定:“这阵子,任文敏还在德国(注:任文敏时任《材料力学》课程的主讲教授),我自己的日程安排也比较紧。等他回来,我会抽空让他召集你们小年轻,咱们开个座谈会,我要好好给你们谈谈,怎样上好基础力学课。”我满心欢喜地与张先生道别,充满期待地离开了张先生的家。然而,这个约定最终也没能实现。10月4日,张先生终止了他那繁忙的日程,突然驾鹤西去,而我满心的欢喜和期待,也在那一瞬间化为永久的遗憾!
1705982622
1705982623
两次与张先生见面,共计3个小时。时间虽短,但从中了收获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所有得益于他的思想和教诲的人们。
1705982624
1705982625
(2006年8月20日)
1705982626
1705982627
1705982628
1705982629
1705982631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40.忆张维先生的二三事
1705982632
1705982633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振动实验室 陆秋海(工程力学系1993届)
1705982634
1705982635
张维先生离开我们已12年了,为纪念他百年诞辰,作为他的学生,回忆起几件小事,但却映射出他的高尚品德,至今难以忘怀,写出来以追念师生之情谊。
1705982636
1705982637
1.招生严肃认真
1705982638
1705982639
在我硕士学习第一年行将结束时,面临着两年提前毕业和转博选择。李德葆老师为使实验室后继有人,很希望我读博,但李老师还不是博导,希望把我挂在张维先生门下,便打电话给张先生说明原委,这时张先生并未马上答复。随后,他老人家不辞辛劳,徒步到系里,找了研究生科的王老师,要来我的本科、硕士所有材料,非常认真地仔细审阅,还与王老师交换了意见,听了王老师的介绍,他心里有底了,最后才告诉李老师,同意接收我作为他的博士生,李老师作为副导师。
1705982640
1705982641
2.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1705982642
1705982643
张先生有正式活动时,穿着挺讲究的,闲居时却很随便,与一般老年人没什么两样,很平常,不认识他的人,真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副校长、两院院士。
1705982644
1705982645
有一次我去工商行办事,正好遇上张先生坐在椅子上,我以为他要办事,就上前问候,并表示想代他排队,他说有人在帮他了,这时我爱人办完事要走,见我和一位老人说话,就催我快走。等我告别张先生出来,我跟我爱人说:“你以为那老人是谁”。她说:“不认识”。我说:“那是我的导师,副校长张先生啊!”她很惊讶,怎么那么朴素无华呀,跟台上见到的不一样啊!没注意还以为是做楼长的老头呢。
1705982646
1705982647
一次,研究生会请张先生来座谈,约的时间是7:30去接他,研究生会的同学提前5分钟去先生家,按门铃后先生出来说:“还没到时间啊!”。落座后等候,他正在用早餐,吃的是煎鸡蛋、面包等,吃到最后盘子里还留些鸡蛋、面包屑和煎蛋的油,见先生拿起盘子,用舌头把盘子里的残渣舔净,然后擦擦嘴,起身,说我们走吧,这时刚好7:30。一位如此知名的教授,当着学生的面舔盘子,可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已深入他的骨髓,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
1705982648
1705982649
3.重视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
1705982650
1705982651
张先生注重学生工程实际经验的培养是出了名的。听说“文革”前,他带的研究生,我的师兄秦权、任文敏都曾下到工程研究部门参加工作一年,以获取工程实际知识和经验。他认为丰富的工程经验不仅是服务国家工业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大学的理论研究不应该脱离工业实际。留校工作前夕,我奉恩师李德葆教授之命到张先生家送材料,并聆听张先生的教诲。交谈中,张先生虽然对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多项工程项目的经历表示赞许,但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工程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并拿出一大摞欧美名校的招聘材料,一份一份地指给我看:“看看,这些学校都要求应聘教师有5年以上的工程经验。中国虽然和欧美不一样,但工程经验同样重要!你回去跟李德葆老师说一下,让他联系你先到工业部门实习两年再回来教书。”我向李老师复命时转达了张先生的指示。李老师表示张先生意见是对的,但当时实验室正是用人之际,工程经验可以通过多做工程项目进行锻炼。就这样,李老师结合实际情况变通地落实了张先生的要求。
1705982652
1705982653
1705982654
1705982655
1705982657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41.怀念张维先生
1705982658
1705982659
徐 刚 (清华大学力博1999级,工学博士)
1705982660
1705982661
1999年5月,我有幸成为张维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并从此与先生有了师生之缘。我与先生的见面次数不多,但至今想起来,每次见面都是那么弥足珍贵。
1705982662
1705982663
记得第一次去先生家里拜访,先生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开始我还比较紧张,先生问我是哪里人,我们的话题便从我的籍贯海城,转到海城出来的吕正操将军,先生说吕将军是他们网球协会会长。于是我在他面前便不那么拘谨了。
1705982664
1705982665
但是,先生对于我学术水平的要求却是相当严格的。有位德国教授来校做报告,我将报告的内容转告先生,他对我画的工程草图非常不满。毫不留情地当场训斥了我,指出我的工程制图水平太差了,距离一个合格工程师的标准差远了。事后,又嘱咐任文敏老师找来工程制图书籍提高我的制图水平。多年后,当我进入石油公司面对各类复杂石油钻井设备图纸进行力学建模时,才能理解先生的远见和苦心,庆幸当年在先生督导下达到了一个工程师应有的制图水平。
1705982666
1705982667
至于本人的外语学习,更是从先生那里受益良多。由于课题需要,先生安排我到德国进行一段实验研究工作,要通过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我连考了三次,还是没有通过口语环节并为此苦恼不已。先生得知此事后,让我去他家一趟,一路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并准备接受他的训斥。先生见到我后却闭口不提我的这事,将他自己学外语的经历娓娓道来。先生说小时候哥哥送给他一本英文故事书,自己靠字典花了一段时间学会了其中的英文。上中学时,采用同样方法学了英文原版的数学书籍,在明白了书中数学原理的同时也掌握了其中的英文。当我毕业多年以后,通过英文来理解和表达各种钻井技术和力学模型时,才体味到一点先生学习和使用外语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原动力和愉悦感觉。
1705982668
1705982669
先生对于科学研究充满了高度的热情。一次我陪同先生会见客人,他讲了一段“二战”后期自己在德国柏林的经历。当时盟军的飞机轰炸十分频繁,一天要跑好几次防空洞。先生说自己随身带了一个小皮箱,里面是一些书籍和纸笔。听到防空警报时,拿起皮箱跑向防空洞。在轰炸的间隙,打开皮箱用笔和纸进行公式演算。我想,先生在那种情况下还进行科学研究,可见科研对于先生的巨大吸引力。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先生一定是非常投入和快乐的。
1705982670
[
上一页 ]
[ :1.7059826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