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83698
1705983699
下西洋船队从锡兰山国别罗里港出发,向西航行约一个星期后,到达小葛兰国。
1705983700
1705983701
小葛兰是个西亚小国,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沿海,东连大山,西濒大海,是古代印度西南沿海著名的商业港口。小葛兰人信奉佛教,崇敬大象和牛,婚丧礼仪与锡兰山国基本相同。这里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粮食主要依靠从邻近的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进口,大米为主食。民众每日三顿,皆用酥油拌饭,手抓而食。
1705983702
1705983703
船队到达小葛兰国后,郑和向国王赠送了礼品,表达了两国互通友好的愿望,随后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结束小葛兰国访问后,船队来到与小葛兰接壤的邻国柯枝。
1705983704
1705983705
柯枝国是古代印度西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气候四季常暖如夏。每年夏天雨季来临时,大雨滂沱,街市成河,但八月至次年三月则进入旱季,雨水稀少,当地人称“半年落雨半年晴”。国民皆锁俚人,即南印度泰米尔人,他们头缠黄白布,下身在腰部围一条纻丝手巾,再用一块鲜艳纻丝缠腰,名叫“压腰”。柯枝国人分为五等:一等名“南毗”,是僧侣贵族,平常不从事营利性职业,与国王同属一个等级;二等“回回人”,主要是大食、波斯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信仰伊斯兰教;三等人名“哲地”,此类人多是有钱的富商巨贾;四等人名“革令”,此类人许多专门替人作牙保(代人销售货物的人);五等人名“木瓜”,社会地位最为低贱,他们主要居住在海边,以打鱼、砍柴或替人挑担为生。木瓜的住屋房檐不许超过三尺,违者将被惩处。木瓜还不被允许穿长衣,上衣不许过脐,下衣不许过膝。木瓜外出途中,若遇到南毗、哲地等级的人,必须伏地恭候高等级人过去,方能起身继续前行。柯枝还有一类人称为“浊肌”,他们是奉佛修行的道人,可娶妻成家,妻子常跟随一起云游四方,到富裕人家化斋,总能得到少量钱、粮的布施。浊肌人自出生后就不剃发,也不梳理头发,偶尔头发散乱或长了,就用酥油将头发搓成条状,披在脑后。由于天气炎热和贫穷,他们身上穿衣很少,仅用拇指粗的黄藤缠绕腰间。浊肌人手持海螺,一边吹奏,一边行进,成为当地一道独特景观。
1705983706
1705983707
明永乐元年(1403),明朝使节尹庆出使柯枝国,向柯枝国王赠送了销金帐幔、织金文绮、彩帛和华盖等礼品。次年,柯枝国王可亦里也派遣使节完者答儿来华回访,进献了本国特产。
1705983708
1705983709
郑和到柯枝国后,拜访了国王可亦里,赠送了珍贵礼物,表达了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愿望。郑和还与柯枝国王商谈了帖木儿帝国企图东进入侵中国一事,经交流后才得知,帖木儿国君主帖木儿已死,其东征中国的行动也随之夭折。结束柯枝访问后,郑和船队从柯枝港口启航,前往这次出使西洋的最后一个国家——古里。
1705983710
1705983711
西北方向海上航行三昼夜,船队到达古里国。
1705983712
1705983713
古里,是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王国,也是古代印度半岛西南海岸一大商港,来自中国、爪哇、锡兰、中东阿拉伯等地的商人云集港口,有“西洋诸番之会”的美誉。古里多山,土地贫瘠,盛产椰子,富户种植可达千株。椰子浑身是宝,用途甚广,椰果嫩的有浆,甜美可口,还可酿酒;老的可打油、做糖浆等。椰皮可做绳索,椰壳可做杯、碗等,椰树树干可用来盖房造屋,叶子可编席覆盖屋顶。古里出产水稻,稻米有红、白两色,但当地不出产麦类,所需的小麦和面粉均从外地贩运而来。山地产胡椒,由政府统一收购、售卖。出产的蔬菜有芥、姜、萝卜、茄子、菜瓜、冬瓜等,街市也有菠萝蜜、芭蕉售卖。当地有一种“木鳖子”(即马钱子)树,高十余丈,果实大如绿柿子,内包有子数十个,成熟后自然坠落。这里的羊都是高脚羊,羊毛呈灰色,形状似驴子。当地的蝙蝠大如老鹰,喜倒挂在木鳌树上栖息。手工业产品主要有西洋布,当地叫“撦黎布”,每匹阔约四尺五寸,长二丈五尺。另有用蚕丝练染而成的各色花丝巾,阔四尺五寸、长约一丈。
1705983714
1705983715
古里从国王到平民百姓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日常生活循规蹈矩,彬彬有礼,淳朴守信的民风给郑和船队官兵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船队翻译费信赋诗赞颂道:
1705983716
1705983717
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遗他不拾,家富自无欺。
1705983718
1705983719
酋长施仁恕,人民重礼仪。将书夷俗事,风化得相宜。
1705983720
1705983721
当地民众尊崇象和牛,视之如神。饲养的水牛一般不是很大,黄牛多在300至400斤左右,牛都饲养到老死,然后择地掩埋。人们不吃牛肉,平常只吃奶酪、酥油,几乎每顿都离不开。古里国有两个大首领协助国王管理国事。同柯枝一样,古里国民也分成南毗、回回、哲地、革令和木瓜五等人。国王属第一等级南毗人,国内另有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属于第二等回回人,全国有清真礼拜寺数十处,七日一次行礼拜礼。该国男子身着长衫,头缠白布;妇女穿短衫,腰围鲜艳布裙,两耳悬挂金牌络索数枚,颈项佩戴珍珠、宝石、珊瑚等装饰的缨络,手指戴有镶嵌宝石的金银戒指,甚至手腕、足胫也佩戴金银饰品,只有地位最低的木瓜人不可以佩戴任何金银饰品。
1705983722
1705983723
古里习俗,国王死后,其王位传甥不传子,若国王没有姐妹,就传位与弟。既无外甥又无弟的,就传位给德高望重的人,世代相沿。该国对于罪犯的刑罚十分严酷,轻则处以罚金,或砍去手、足,重则砍头,甚至抄家灭族。犯罪嫌疑人如认为自己被冤枉,不服罪,可以辩诬。其法是在国王和大首领面前放置一大铁锅,内盛油40—50斤,然后加热,等到投放到油中的树叶发出爆裂声,就命令嫌疑人将右手两指放于滚油中片刻,待表皮焦后取出,用布包裹做好封记,在官府监留三日。三天后,当众拆开包裹察看,此人若手指溃烂,证明其罪属实;若手指没有溃烂现象,则证明其无罪,不仅当众释放,且官府以鼓乐礼送回家。
1705983724
1705983725
明代以前,古里就和中国有了官方往来。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曾派使臣尹庆到古里访问,赠送了大量彩币。永乐三年(1405),古里国王沙米地派使臣随尹庆到中国回访,朱棣热情接待了古里使臣,封沙米地为古里国王,赐印绶及文绮等礼物,因此明朝和古里两国关系十分友好。
1705983726
1705983727
两国的这种友好关系在下西洋船队来到时得到了充分展现。郑和船队靠近古里海岸时,尚未登岸,岸边欢迎人群的锣鼓号角声便响成了一片。
1705983728
1705983729
船队登岸,古里国王沙米地在岸边举行了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郑和代表明朝廷向沙米地国王宣读了赐封诏书,并转交了明成祖的诰命银印,向国王及大臣赠送了丰厚礼品和升赏“品级冠带”。沙米地国王也向郑和回赠了贵重礼品,其中有一条珍珠宝石金带用50两黄金打造而成,上面嵌有许多珠宝,十分耀眼,夺人眼球。郑和设宴答谢古里国王和大臣,席间郑和副手王景弘向沙米地国王提出,为纪念这次远航访问,船队想在古里竖碑修亭以作纪念,沙米地国王欣然同意。不久,经过船队官兵的努力,一座中国风格的碑亭出现在古里,石碑上铭刻:
1705983730
1705983731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705983732
1705983733
古里碑亭成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东方大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1705983734
1705983735
郑和船队在古里停留了较长时间,船队将带去的丝绸、瓷器等货物卖给古里民众,然后买进胡椒、香料、宝石、珍珠等古里特产。古里人贸易形式十分独特:生意开始前,古里国王派出两名头目带领贸易人员来到船队与明官员、书算手会谈,确定贸易日期。届时他们再一次来到宝船,看货议价,填写合同,最后击掌成交,时称“打价”。打价是一种表示诚实可信的行动,双方伸出右手同对方握在一起,由担任中介人的“牙子”拍掌。打价之前,双方容许反悔,一旦拍掌后,无论贵贱盈亏,不得反悔。与哲地富户的宝石、珍珠、珊瑚等珍宝交易,并非一日能打价,快则一个月,慢则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古里的书算方法也很奇特,他们没有类似中国算盘之类的计算器具,书算手全凭20个手指、脚趾进行计算,计算快速,不差毫厘,令人称奇。贸易中,除了以物易物外,还常使用金、银、铜钱和小金钱作为交换货币。
1705983736
1705983737
旧港围剿海盗
1705983738
1705983739
结束对古里的访问,标志着郑和终于不负圣恩,顺利完成此行所确定访问的国家和地区。郑和率船队启程返航。
1705983740
1705983741
回国途中,船队在甘巴里国(今印度南端科摩林角)短暂逗留,对甘巴里国国王作了礼节性拜访,双方互赠了礼物,船队也顺便补充了给养。离开甘巴里后,船队经过锡兰山,借助牵星术安然驶过印度洋,抵达苏门答剌,在此维修船舶,补充淡水和食品,接着前往满剌加。在满剌加,船队短暂停留,等待分船队从浡泥等地来会合,一起返航回国。
1705983742
1705983743
离开满剌加后,船队再次拜访了旧港。旧港,中国宋以后称为“三佛齐”。三佛齐国在爪哇国的西面,洪武三十年(1397)爪哇国满者伯夷王朝吞并了三佛齐,将它改名为“旧港”,旧港成为爪哇国的势力范围。这里气候四季温暖,土地肥沃,一年三熟,有“一年种谷,三季收稻”之谚。作为一个东南亚著名商港,旧港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贸易发达,中国铜钱在此也流通无阻。
1705983744
1705983745
元明之际,中国国内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广东、福建沿海许多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寻找生路,其中不少人来到旧港谋生。洪武年间,广东潮州人陈祖义因犯罪携家眷潜逃至旧港避祸。不久,陈祖义纠集了一帮人占地为王,自封酋长。他劫持过往船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严重地妨碍了海上交通安全。周边各国派往明朝的使臣船只,陈祖义一伙也不放过,甚至放言专劫各国从明朝回国的使节船,各国贡使和商船畏之如虎,致使海上商路和东南亚朝贡被阻隔中断多年。为此,明政府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此次郑和下西洋前,明成祖让郑和伺机剿灭盘踞旧港的陈祖义海盗团伙。郑和不愿意船队在下西洋伊始就大开战事,以免给西洋各国对中国留下好战的不良印象,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争取陈祖义的改邪归正。因而当郑和船队前往西洋各国经过旧港时,曾派人送信给陈祖义,劝告他弃恶从善,不要劫持过往船只,维护海上航路的畅通。陈祖义表面上接受了劝告,而内心却盘算如何发兵劫掠郑和船队。由于郑和船队在旧港停留时间很短,陈祖义阴谋未能得逞。
1705983746
1705983747
郑和船队返航再次驻泊旧港,让陈祖义看到了机会。他心怀鬼胎,一边与郑和虚与委蛇,表面同意归顺明朝,一边暗中召集手下头目密谋劫掠船队的西洋宝物。陈祖义判断,船队从西洋远道而来,舟车劳顿,深夜趁船队官兵熟睡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定能获得偷袭成功。为麻痹郑和,陈祖义一边假心假意地派人给船队送来淡水和食品表示慰问,一边暗中调兵,侦查船队虚实。然而,就在陈祖义一伙积极准备动手之际,原旧港华侨首领施进卿秘密潜入船队,向郑和报告了陈祖义凶横奸诈及预谋发兵的阴谋。本来,郑和就对陈祖义心存戒心,船队进驻旧港后一直处于戒备状态,得到施进卿的密报,郑和立即召集部属研究对策。针对陈祖义可能在夜间发动突袭,郑和让船队在白天仍保持原有队形,一字排列港口,给陈祖义毫无戒备的假象。夜幕降临后,郑和命船队立刻改变队形,呈口袋状,张网严阵以待。
[
上一页 ]
[ :1.7059836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