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84122
1705984123
宋元时代,福建泉州港经历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宋代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和远东第一大港,经泉州港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陶瓷、丝绸、绢帛、锦绫、铜、铁、铅、锡、金、银、钱币、铁器、漆器、糖、酒、茶叶、川芎、朱砂、大黄、黄连、白芷、樟脑、麝香等60多种商品,其中以瓷器、丝织物为主。东南亚、西亚的各国富商巨贾纷纷来到泉州进行香料、珠宝等商品的贸易,许多中东阿拉伯商人侨居在泉州城。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在泉州设立了市舶提举司,管理对外贸易。元代泉州港进口的商品以乳香、沉香、木香、檀香、茴香等香料为最多,其次为棉花、棉纱、木棉花布、驼毛、鹤顶、翠羽等衣料品,再次就是胡椒、槟榔、椰子、豆蔻、菠萝蜜、宝石、珍珠等传统进口商品。泉州港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纺织品、瓷器、金属制品、食品、医药品等,其中丝织物、瓷器是最大宗的。元代,泉州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海外富商巨贾云集,这里侨居着数以万计的色目人及其后裔。明朝初年,泉州港虽没有宋元时代那样繁盛,但仍是明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它为郑和下西洋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1705984124
1705984125
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下西洋船队到达福建长乐,驻泊长乐候风待航。
1705984126
1705984127
此次下西洋,郑和所要护送返国的外国使节大多来自阿拉伯国家或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他们都希望能到泉州拜谒伊斯兰教二位先贤墓。同时郑和本人作为一名回教徒,也想给伊斯兰教先贤进香,表达心中敬意。
1705984128
1705984129
据《闽书》记载,二位先贤墓有灵异,当地人如命运不顺或抱病不起,都会来此墓前祈祷保佑,往往有求必应。每年冬季,常有许多人自远方前来瞻礼行香,归家后无不健康平安。祈求先贤保佑下西洋船队往来平安,或许也是郑和前来行香的另一个目的。
1705984130
1705984131
五月十六日,郑和陪同西洋各国使节来到泉州灵山三贤、四贤圣墓前,祭奠行香祈福。“行香”是一种古老的祭拜仪式,举行时将所供之香点燃,用香烟熏手后祭拜,或祭拜时以香末散行。
1705984132
1705984133
事后,福建泉州卫镇抚蒲和日在先贤墓前刻立了《郑和行香碑》。蒲和日是福建泉州人,曾随郑和出使西洋,回国后因战功而擢升为泉州司镇抚。该碑用辉绿岩石雕刻而成,高99.5厘米、宽42.5厘米、厚9.3厘米,碑面阴刻汉字5竖行,全文如下:
1705984134
1705984135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1705984136
1705984137
1705984138
1705984139
1705984140
泉州郑和行香碑
1705984141
1705984142
郑和此次泉州灵山行香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平安祈祷,更有一种特殊的政治象征,显示了朝廷国内宗教政策的宽松,对穆斯林国家的怀柔宣德。泉州灵山先贤墓是泉州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地,郑和作为明王朝钦差高官,亲临伊斯兰教圣地行香,体现了明朝廷对伊斯兰教的尊重,给曾屡遭欺凌的中国广大穆斯林极大的鼓舞和心灵慰藉,同时对全社会作了意味深长的示范,营造了一个尊重伊斯兰教的社会氛围。永乐朝后期,泉州伊斯兰教式墓葬广泛修建,郡城清净寺得以重新整修,这些都体现了郑和圣墓行香对当地伊斯兰文化的振兴作用。
1705984143
1705984144
除了慕名到灵山行香圣墓,郑和还参加了泉州清净寺礼拜,主持修缮了泉州天妃宫,到郊外九日山举行了祈风祭典。此外,郑和还到长乐附近的雪峰寺游览,举办佛事,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雪峰寺,位于福建闽侯县西北的凤凰山南麓,因炎夏酷暑山顶犹有积雪而得名,是福建佛教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座禅寺。
1705984145
1705984146
柯枝封山勒铭永乐十五年(1417)冬,第五次下西洋船队在郑和带领下由长乐五虎门出洋,护送各国使节回国。沿途依次访问了占城、吉兰丹、彭亨、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浡里、锡兰山等国。在柯枝国,郑和举行了隆重的镇国之山敕封仪式。
1705984147
1705984148
柯枝国(今印度卡拉拉邦的科钦),位于印度西南海岸,小葛兰国之北。柯枝东靠大山,西临大海,以其天然良港闻名于世,在历史上数个世纪内一直是印度香料的贸易中心,素有“阿拉伯海的王后”之称。柯枝国的富商称作“哲地”,哲地收买本地土产的胡椒交换阿拉伯商人的珍珠、珊瑚和香料。船队来到柯枝后,与哲地交易,换取珍珠、香料等。永乐十年(1412)柯枝国王可亦里遣使来华,请求明廷赐印诰,封镇国大山。所以这次郑和来到这里,便是完成明成祖的赐封使命。
1705984149
1705984150
船队来到柯枝后,郑和代表明朝廷赐可亦里印诰,正式封他为柯枝国王,封其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刻碑以志其事。朱棣亲自撰写了《柯枝镇国山碑》碑文,文曰:
1705984151
1705984152
截彼高山,作镇海邦。吐烟出云,为天下国洪庞。时其雨旸,肃其烦熇,作彼丰穰,祛彼氛妖。庇于斯民,靡蓄靡沴,室家胥庆,优游卒岁。山之崭兮,海之深矣。勒此铭诗,相为终始。
1705984153
1705984154
碑文表达了中国对海外各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的友好情谊。
1705984155
1705984156
郑和在柯枝国封山勒铭的石碑也许早已随岁月流逝而湮没,但碑文内容通过中国史籍得以保存下来。
1705984157
1705984158
通过镇国之山的敕封,中国与柯枝国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不仅有利于郑和船队开拓在柯枝国的商贸事务,而且在西洋各国中产生了积极反响,表明中国对外交往中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基本立场,使海外各国对中国更有亲近、信任之感。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名义上虽为“藩属”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互助互利基础之上的友好关系,而且交往中更多的是实行厚往薄来政策,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能与亚非各国“相为终始”的重要原因。
1705984159
1705984160
西洋进贡瑞兽郑和船队此次出使西洋各国,护送亚非诸国使臣回国并例行封赏,同时访问西洋诸国,由近及远,先到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浡里等国,再转向西北锡兰山、柯枝、古里,然后由古里向西北行至忽鲁谟斯,又南下入阿拉伯海,至剌撒、阿丹,由阿丹过曼德海峡,抵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东非国家。最后,由麻林北返木骨都束,自木骨都束横渡印度洋,经溜山、锡兰山、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地返回祖国。
1705984161
1705984162
永乐十七年(1419)四月,船队自木骨都束横渡印度洋返航回国。
1705984163
1705984164
七月十五日,船队回到南京。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卜剌哇、木骨都束、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苏门答剌、满剌加、甘巴里等16个国家的使臣随同船队来到中国访问。西洋各国使者向明朝廷进献了各样奇兽珍禽,忽鲁谟斯国进献了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献了麒麟和长角马哈兽(独角羚羊),木骨都束国进献了花福禄(斑马)和狮子,卜剌哇国进献骆驼、驼鸡,爪哇国、古里国进献了縻里羔兽(印度羚羊),交趾国进献了白鸟、山凤、三尾龟等,西洋16国同时进贡,可谓盛况空前。
1705984165
1705984166
这些珍稀动物中,食肉类猛兽集中在南京养虎巷一带饲养,食草类性情温顺动物多放在南京象房村一带。由于阿拉伯人十分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饲养它们的工作多由朝廷聘用的阿拉伯人担任。
1705984167
1705984168
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前,明成祖朱棣即决定迁都北京,并亲往北京巡视,对未来京城进行仔细的筹划布局。既然营建新都,宫廷内苑自然需要大量的珍禽异兽,这些都需要依靠郑和船队前往西洋各国搜罗。于是,郑和奉命第五次出使西洋时,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向各国征寻珍禽异兽。这些珍禽异兽许多在中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极为稀罕,然而它们在西洋诸国却数量众多,无需花费很大代价便能获得,西洋各国用它们来进献还能得到丰厚回报,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应明朝迁都充实内苑之需,西洋各国纷纷前来进献珍禽异兽。
1705984169
1705984170
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一日,秋高气爽,明朝廷在南京奉天门举行了隆重的进献交接仪式。西洋各国使节车载人拉向明朝廷进献各类珍禽异兽,明成祖主持了进献仪式,并引领群臣参观了各国的珍禽奇兽。京城的百姓也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朱棣踌躇满志,十分开心,当初他承继皇位时受到各种质疑,如今却成为万国景仰的贤明君主,他怎能不感到高兴和荣耀呢?文武大臣们深为四方竞献、国人称庆的盛况所感染,纷纷应制吟诗作赋,赞颂永乐王朝的太平盛世。作为明初诗歌“台阁体”代表人物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率先赋诗,吟诵道:
1705984171
[
上一页 ]
[ :1.7059841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