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84421
1705984422
郑和守备南京期间负责营建的工程中,以重修南京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最为著名。
1705984423
1705984424
南京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正南门聚宝门(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一带。最早源于东晋长干寺,宋朝改称天禧寺,明永乐六年(1408)因火灾被焚毁,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为感念皇父皇母(父亲朱元璋、生母碽妃和养母马皇后)的恩情,令工部重新修建。明代金陵大报恩寺及九级琉璃塔自永乐十年六月动工开建,直到宣德六年(1431)整个工程才竣工,前后耗时19年,参与营建的军匠夫役达10万人之众。郑和任守备太监期间,经常到建设工地现场督促指挥,保证了工程进度。整个寺塔工程完工后,明宣宗朱瞻基十分高兴,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在大报恩寺大斋7昼夜。重修后的大报恩寺方圆九里十三步,寺中有供奉明成祖生母碽妃牌位的大殿,有藏经殿、金刚殿、天王殿、观音殿、伽蓝殿、三藏殿等20余座殿阁,还有禅房、经房等各类房间148间,是明代最负盛名的佛寺。
1705984425
1705984426
大报恩寺的琉璃塔位于大殿之后,共有9级,高约78米,为当时南京的地标性建筑,数十里外的长江上也可望见。宝塔上有无数金刚佛像,每个由十几块琉璃砖砌成,佛像面目清晰,栩栩如生。
1705984427
1705984428
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用饰有狮子、雷神、白象、飞天、花卉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装饰。塔顶用风磨铜(红铜与黄金的合金,呈紫红色,因其中黄金含量高,古人又称为“紫金”),阳光照射在宝塔上流光溢彩。琉璃塔建成后,九层内外共设146盏篝灯。宣德年间,诏选行童百名,负责点灯,昼夜长明,名“长明灯”。白天与日争辉,夜晚则烟火腾龙,蔚为大观。史载,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琉璃构件和白瓷砖,均一式三份,建塔用去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以备有缺损时上报工部,照号配件修补。塔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
1705984429
1705984430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大报恩寺遭受雷击被焚毁,塔及禅院幸存。此后,明万历二十八(1600)重修塔顶,康熙三十八年(1699)、嘉庆七年(1802),清廷先后拨款修缮。咸丰六年(1856),占据南京的太平军“凯其塔顶为黄金所铸,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大报恩寺琉璃塔被毁,大报恩寺也因此劫难而逐渐荒芜。2008年,南京考古工作者在大报恩寺遗址上发掘出一座阿育王塔,其中供奉有佛舍利,这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枚佛顶骨舍利,引起佛教界轰动。
1705984431
1705984432
明初至清中叶,金陵大报恩寺塔是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它造型优美,集明代以前中国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也吸收了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在海外见到的一些优秀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天下第一塔”,成为海内外游客来金陵的必游之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颂诗词。金陵大报恩寺塔也是国内唯一有史料记载的琉璃宝塔,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该塔的琉璃艺术是明代中国建筑艺术成就的代表。
1705984433
1705984434
出任南京守备太监后,郑和住进了私人府邸。出于对父兄等亲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幼年家庭生活的眷念,其府邸仍依其原姓称为“马府”。马府所在的街道也因之而得名马府街。马府的规模很大,可惜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现今南京紧挨着马府街的郑和公园就曾是马府的私家花园,旧称马家花园。20世纪80年代初,郑和公园内的池水清淤时,曾出土了底部墨书“马”字楷书的犀牛望月纹青花瓷碗,根据瓷碗形制与青花画意推测,大致烧制于明宣德年间,与郑和生活的年代吻合,是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与郑和及其家族有关的生活用品。
1705984435
1705984436
在南京内守备厅忙完一天政务后,每当夜深人静,郑和往往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忆起儿时与父母兄妺在一起的快乐情景。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不觉已步入晚年,仍孑然一身,心中不禁充满无限伤感,更加怀念远方的亲人。这时,郑和脑海中忽然产生一个想法:何不把哥哥马文铭的儿子过继来南京府中抚育?然后在南京安家立业,这在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中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做法。郑和公务缠身,不便回云南老家同哥哥商量此事,便派人到云南迎接哥哥马文铭一家人来南京观光游玩。
1705984437
1705984438
郑和作为朝廷重臣地位显赫,在云南昆阳家乡受到地方官员和乡亲们的尊敬,弟弟派人迎接自己全家到南京参观游玩,自然令马文铭十分高兴。在南京游览之余,兄弟俩共叙衷肠,马文铭感到弟弟一切都好,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后人,自己没有什么可帮助弟弟的,如果将一个儿子过继给弟弟,弟弟就有后人了。一天,哥哥在与郑和的闲聊中提起将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他为养子,此议正中郑和下怀,两人不谋而合。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聪明知礼,郑和十分喜爱,因顾虑哥哥不舍得,故迟疑没有开口。马文铭看在眼里,主动要求把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郑和自然十分满意,满口答应。
1705984439
1705984440
宣德六年(1431),朝廷赐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郑和十分高兴,正式将哥哥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过继为养子,取名郑赐。郑赐后来生育两个儿子,长子郑万选、次子郑庭选。郑和的后裔主要有三支,分布在云南、泰国清迈和江苏南京。在云南故乡的一支系郑恩来长子所繁衍,其中一部分人在清代末年不堪官府压迫迁至泰国清迈,并与当地人通婚,现今泰国这支后裔约有200余人,留在云南的一支约百余人。第三支则是由郑恩来次子繁衍的后代,主要留在南京,现有约250余人,该分支还有200人左右后移居苏州。
1705984441
1705984442
迄今,郑和后裔子孙已繁衍约有20余代。
1705984443
1705984444
1705984445
1705984446
1705984448
郑和 七、七下西洋
1705984449
1705984450
在南京的日子里,虽远离了波涛汹涌的海洋,郑和仍心系大海,对海洋和航海事业充满向往。工作之暇,郑和与王景弘召集人员继续收集各类航海图经,进行整理,形成了全幅下西洋航海图。
1705984451
1705984452
今天我们见到的《郑和航海图》就是当时整理的,通过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一书而得以流传下来。
1705984453
1705984454
宣德五年(1430)一月,朝廷中反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主要人物夏原吉病故。在郑和停止下西洋的近十年时间里,来华的海外使臣越来越少,仅有邻近的占城、暹罗、爪哇等少数国家偶尔还派使臣来华朝贡,距离较远的阿拉伯地区和非洲东海岸国家和地区很少再派来使臣。永乐十一年(1413)五月端午节,明成祖到南京东苑观看击球、射柳游戏,邀请文武大臣、各国使节一起观赏。在击射游戏进入高潮时朱棣十分高兴,笑着对身边的皇太孙朱瞻基说:“今天华夷之人欢聚,朕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万方玉帛风云会’,你思对之。”朱瞻基想了一会儿,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明成祖大为赞赏,满意地点了点头。朱瞻基年轻时亲眼目睹了西洋各国来朝的盛况,心中早就有效仿祖父派遣船队下西洋的想法,无奈夏原吉等人极力阻挠,只好放弃。随着夏原吉的去世,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他了。
1705984455
1705984456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明宣宗朱瞻基决定重启下西洋活动,颁诏任命郑和、王景弘为正使太监,前往海外,“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1705984457
1705984458
此时的郑和,已年近花甲之年,两鬓花白,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欣然接受了任务。从永乐十九年(1421)到宣德五年,朝廷停止了一切下西洋活动,十年的水浸日蚀,许多船只需要修补、加固以至更新,物资需要筹备、集中,水手、舵工、民艄、医生、通事等人员需要重新配备,有无数的准备工作要做。九月七日,郑和派洪保太监等赴苏州,为下西洋准备船舶和物资。
1705984459
1705984460
宣德六年(1431),明宣宗朱瞻基以郑和忠心辅佐三帝(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敕封他“三保太监”。郑和小名“三保”,又信仰佛教,佛教有“佛、法、僧”三宝,所以人们又以“三宝”或“三宝太监”来称呼郑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百姓对郑和的尊重和敬仰。
1705984461
1705984462
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三宝(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传说。
1705984463
1705984464
修缮天妃宫碑郑和接到明宣宗准备下西洋的诏令后,心中欣喜异常。他不顾年老体衰,立即与王景弘等人商讨具体方案,布置船舶、物资的准备工作。同时,郑和还奏请朝廷重建南京净觉寺。
1705984465
1705984466
净觉寺是南京的第一座清真寺,初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宣德五年(1430)因火灾被毁。此时恰逢郑和准备七下西洋,重修净觉寺便显得格外迫切。不几天,明宣宗敕书郑和批准重建奏议,其工匠及材料费用可于南京内监官或工部支取应用。重建后的净觉寺规模有了较大扩展,北起砂朱巷,东南至大街,西达马巷,成为南京穆斯林进行伊斯兰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1705984467
1705984468
同时,由于多年停止下西洋的一切活动,全国各地的天妃庙逐渐荒圮。为表示对天妃海神的尊敬,郑和又派人对南京、太仓、福建长乐等地的天妃宫庙进行了维修。
1705984469
1705984470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二十一日(1431年2月3日),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太仓刘家港。在刘家港停泊期间,郑和对刘家港天妃宫又进行了维修。
[
上一页 ]
[ :1.705984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