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84521e+09
1705984521
1705984522 七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还派出多支分船队分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充分利用过去建立的海外贸易网络,与西洋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商贸活动。永乐年间,船队为解决远洋航行航程远、所到国家和地区众多、货物运输不畅等问题,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主要贸易区建立了占城、苏门答剌、锡兰山别罗里、古里四大交通中心站和贸易基地,其中占城、苏门答剌属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范围,锡兰山别罗里、古里属于印度半岛及其附近范围。通过这些交通中心站,船队形成一个从东南亚到印度洋广大区域的远洋航运网,发展了与西洋亚非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海上交通,加强了船队远洋贸易的能力,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05984523
1705984524 船队还以四大交通中心站为海运枢纽和基地,派遣分船队访问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数条海上贸易线:①以占城新州港为据点,分别向东南的浡泥国与西南的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半岛进发。
1705984525
1705984526 ②以苏门答剌为据点,一支北航榜葛剌,一支西航锡兰山。③以古里为据点,一支北航波斯湾直达忽鲁谟斯,或绕阿拉伯半岛经祖法儿、阿丹,深入红海到天方国,乃至北非的埃及;一支则北航经波斯湾、亚丁湾,过曼德海峡,沿索马里北海岸到东北方再经过须多大屿(也门索科特拉岛)、葛儿得风(索马里瓜达富伊角)和哈甫泥(索马里哈丰角),进而到达非洲东海岸诸国;一支由小葛兰直航东非沿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慢八撒等地。之所以在古里安排多支分船队是因为船队由古里入波斯湾,要换乘小船,大船只能在古里等候,所以它成为各路分船队的会合之地。④以锡兰山别罗里为据点,西南经溜山国直航东非沿岸木骨都束等国。
1705984527
1705984528 船队以马来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作为其海外两个主要贸易区,并在这两个地区分别建立了满剌加和忽鲁谟斯两个海外贸易基地。满剌加是东南亚的商业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郑和船队来往西洋的必经之地;忽鲁谟斯地处亚、欧、非三洲之间,是阿拉伯半岛及波斯湾一带著名的国际商贸中心和海上交通孔道,亚、欧、非洲的富商大贾汇聚此地。船队从四下西洋开始,每次远航都把下西洋的重点放在忽鲁谟斯,以此作为贸易基地与来自亚、欧、非各国的商人进行贸易。这两个贸易基地,对船队在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成长。此外,郑和还把位于满剌加、忽鲁谟斯之间的古里国作为贸易的一个大本营,既与南亚诸国频繁进行贸易活动,又可加强船队在东南亚和西亚、东非沿岸的贸易,起到了东西方贸易纽带的作用。
1705984529
1705984530 魂断古里宣德七年(1432)十二月二十六日,郑和船队直达忽鲁谟斯,国王赛弗丁热烈欢迎中国使团的到来。郑和宣示了明朝廷诏谕,双方互赠了礼品。在忽鲁谟斯,郑和派出副使率多支分船队,分赴祖法儿、剌撒、阿丹和东非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竹步等国访问,这些国家也相继遣使入贡中国,与中国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友好往来。
1705984531
1705984532 宣德八年(1433)二月十八日,郑和船队从忽鲁谟斯启程返航,赛弗丁国王遂遣使随船来华入贡。三月十一日,郑和回到古里,在这里与其他下西洋分船队会合。古里国有“西洋诸番之会”的美称,郑和多次到过这里,一下西洋时还代表明朝廷诏封古里国王,并在古里勒石立碑,建立碑亭。
1705984533
1705984534 此时,郑和已是一个年已六旬的老人。长年累月地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奔波,又承担着代表明王朝与各国交往的外交使命,和领导庞大船队的繁重管理工作,每天都有大量事务需要他应对处理。
1705984535
1705984536 船队到达古里后,郑和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
1705984537
1705984538 三月中旬,在完成第七次下西洋出访任务即将扬帆回国时,郑和不幸病逝于古里,享年62岁。
1705984539
1705984540 此时已是初春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归国行程尚需三个多月时间,遗体在常温下很难长期保存,同时伊斯兰教有“三日必葬,葬必从俭”的规定,于是船队按照伊斯兰教礼仪将郑和安葬于古里。人们把郑和的发辫、衣帽和鞋子等代表郑和的肉体带回祖国,在南京南郊牛首山南麓修建了一座郑和的衣冠冢,当地人称“马回回坟”。
1705984541
1705984542 宣德八年(1433)三月二十日,王景弘率领七下西洋船队从古里返航回国。
1705984543
1705984544 海上航行17天,船队四月六日到达苏门答剌,略作休整,四月二十日到达满剌加。船队在此停泊二十多天,为官厂修建重栅山城,盖造仓库,加固排栅城垣。五月中旬船队从满剌加启航,满剌加国王偕妻子和部属驾船随宝船一起来华进贡。
1705984545
1705984546 宣德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433年7月7日),第七次下西洋船队圆满完成出访任务回到太仓刘家港。
1705984547
1705984548 此时,离船队从南京出发初抵刘家港,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半。两年半的海上奔波四处出访,祖国时时刻刻在心中,但是,船队的主帅郑和却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再也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1705984549
1705984550 这次船队出访的西洋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南浡里、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多个国家。古里、柯枝、阿丹、锡兰、祖法尔、甘巴里、加异勒、忽鲁谟斯等国使节随船队一起来到中国朝贡访问。
1705984551
1705984552 终止远航西洋郑和病逝后,明朝大规模的远洋航海事业失去了最重要的领导者,庞大的船队也失去了主帅,加上朝廷再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负担下西洋的庞大开销,所以七下西洋的船队回国后,明王朝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虽然此后王景弘有过一次出洋,但仅至苏门答剌便回国。
1705984553
1705984554 浩浩荡荡的大明船队在南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之间频繁往来的盛况彻底消失,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中国人大规模远洋航海活动的绝响。后人们只能通过《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通俗作品来想象船队在海上绵延几十里的壮观场景,来缅怀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勋业。
1705984555
1705984556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使中国航海事业达到鼎盛。自第四次下西洋始,中国船队便把航程扩展至波斯湾、红海以至非洲东海岸,但此后远洋航海没有继续沿非洲海岸向南拓展,以致丧失了发现通向大西洋的航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机会。
1705984557
1705984558 此后,明朝廷不但终止了大规模远洋航海的活动,而且停止新造出海大船,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致使中国的航海事业由盛而衰。
1705984559
1705984560 明政府终止大规模远洋航海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总而言之,在内忧外患情况下,明王朝已无力也无心继续拓展郑和开创的远洋航海事业。
1705984561
1705984562 从政治上看,郑和下西洋是为执行明成祖“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并非像后来的欧洲大航海那样是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说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朱棣是一个富于雄心壮志的皇帝,为了巩固其政权,实现其政治抱负,所以全力支持郑和的下西洋活动。但这种局面也蕴藏着巨大的危险,即航海事业的兴废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有了这种支持,就可以获得举国之力的配合,而一旦失去这种支持,远航活动就难以为继。明中叶后,朝廷统治日趋保守,宦官专权,皇室及官场贪污腐败,国力日益衰落,一蹶不振,大规模的远洋航海失去了必要的政治基础。政治的腐败导致各种社会危机日益突出,海防政策逐渐变化,海军力量也逐渐衰落,这就决定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1705984563
1705984564 从经济上看,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是“朝贡贸易”,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在与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中,明朝廷更在乎的是满足象征性的宗主权所带来的政治荣耀,而不是获得丰厚利润。这种“厚往薄来”的贸易政策,违反了经济规律,必然难以持续,最终导致国库亏空。史称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一方面非均衡贸易换来的宝物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库收入,另一方面支撑朝贡贸易体系的下西洋活动却耗费巨大。这种完全违反商业规则的“朝贡贸易”,贸易规模越大,明王朝的负担就越重,最多时有16国使臣1200余人同时来朝,成为“旷古未有”的盛事。不堪重负之下,朝廷甚至不得不以限制次数和人数来减少某些国家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船队庞大,官兵众多,每次出使都要馈赠西洋各国许多珍贵礼物。西洋朝贡使者来华,明朝廷也要大量赏赐,价值远超其朝贡物品。西洋各国的贡品都免费提供给皇室、贵族享用,而没有进入商业轨道,没有任何收益。
1705984565
1705984566 对于下西洋的船舶,明人罗懋登说,“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费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史学家黄仁宇推算,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所花费白银约在600万两以上,而明中叶朝廷每年国库收入仅300余万两,下西洋花费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这还不包括各地造船支出的费用。据计算,每艘宝船造价5000至6000两,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银子,每次远航各类船舶有20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银子数十万两。
1705984567
1705984568 船队在海外每到一处,不是“开读赏赐”,就是“赏赐宣谕”。
1705984569
1705984570 “赏赐”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偿馈赠给国王、王室成员以及大小首领的;另一类是对西洋国王“贡献”物品的“回赐”,而“回赐”之物往往在贡物本身价值的十倍以上。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导致国库日益空虚,明朝纸币宝钞不断贬值。
[ 上一页 ]  [ :1.7059845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