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85612
1705985613
[29] “大宗”名世骏,号堇浦,别号秦亭老民、智光居士等,仁和人。乾嘉著名学者,著述甚丰,有《订讹类编》、《订讹类编续补》行世。
1705985614
1705985615
[30] 按刘承幹戊戌(1958)已是生不如死。详参:田吉:《刘承幹的一九五八》,《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第7版。
1705985616
1705985617
[31] “梯青”名安泩,字渊叔。廪贡生,候选直隶州知州。“湖涵”名安溥,字和盦。国子生,候补道员。均详见下文。
1705985618
1705985619
[32] “复玉”名礼铭。出南浔邢氏家族。
1705985620
1705985621
[33] “我以为”三字干写,据印痕残笔补。
1705985622
1705985623
[34] “湖涵”二字干写,据印痕残笔补。
1705985624
1705985625
[35] 刘承桓1948年经香港赴美留学,1980年首次返国,1983年于上海曲园设“刘湖涵教育基金”,2019年又于南浔设“刘承桓·南浔慈孝教育基金”。
1705985626
1705985627
[36] 按庞元济原籍绍兴。其祖某尝于湖南官府任幕僚。父云鏳字芸皋,初为丝行学徒,旋以经营丝业发家,设庞怡泰丝行。后结识“红顶商人”胡雪岩,兼营国药与军火,遂成巨富。
1705985628
1705985629
[37] “藏”前原有“好”字,后圈涂,不录。
1705985630
1705985631
[38] “莱”与前“入。”原重叠。
1705985632
1705985633
[39] “倾”原作“顷”,笔误径改。
1705985634
1705985635
[40] “庞”与前“江,”原重叠。
1705985636
1705985637
[41] “醇士”名熙,号榆庵,钱塘人。道光年间翰林,官至刑部侍郎,死后谥文节。工画,善山水、花草、人物。兼擅画论,有《习苦斋画絮》、《赐砚斋题画偶录》等行世。
1705985638
1705985639
[42] 按:先生记忆恐不确。庞氏旧藏书画,后分属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四家,南京博物院所获最夥。甲午(2014)岁杪,南京博物院联合三家举办“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翌年,庞氏后人状告南京博物院侵权,其事之纷乱,难以言状。参阅陈诗悦:《庞莱臣后人状告南京博物院侵权:谁在败落》,同作者:《收藏大家庞莱臣的后人为什么要状告南京博物院》,分见《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东方早报·艺术评论》2016年9月7日。
1705985640
1705985641
[43] “莱臣亦能画”五字原在下句“至今犹存”后,然上下文意不连属,兹移置此处。
1705985642
1705985643
[44] 宜园被毁,屡议修复,然皆未竟其功。参许若菲:《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风景园林》2017年第2期,第47—56页;王佳倩:《南浔宜园的营造与变迁》,《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2期,第16—18页。近年,地方始因旅游之需,斥资一亿一千万,重建宜园。适园被毁,是否曾议修复,则未闻也。
1705985644
1705985645
[45] 此句已见前文,此处重复,盖忘前已写也。
1705985646
1705985647
[46] 按南浔邢氏家族第一代掌门人名赓星,初与刘镛合开邢正茂丝行,后兼营典当与房产,最富时尝阑入“四象”,旋退居“八牛”之首。
1705985648
1705985649
[47] “刘、张均”三字干写,据印痕残笔补。“张均以藏书”与后“画甲于海内”原重叠。
1705985650
1705985651
[48] “富室”原作“巨富”,后将“巨”字圈涂,于“富”右下补“室”字。
1705985652
1705985653
[49] “丘氏”即前“邱氏”。
1705985654
1705985655
1705985656
1705985657
1705985659
唐长孺回忆录 二、叙南浔蒋氏
1705985660
1705985661
民国之初南浔有三大藏书家[1],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及蒋氏传书堂也。蒋氏之先有海船曰“飘洋船”者十馀艘,往来闽粤宁绍及沪渎间,其发家早于顾、朱、刘、张。某岁遭巨风,海船沉没者七,耗其资,而弟兄众多,同光间已中落。蒋氏富藏书,今善本流传辄见有蒋氏藏印。严铁桥缉《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文》成,蒋氏有季卿者[2],曰:“我力不足任全书之剞劂,然严先生之苦心不可没,始为刻其目录,苟全书散佚,后人犹得按目而索,继成其书。”因与其子锡礽爬梳理董,为总目一百又三卷。蒋氏幼弟曰维基(字厚轩)[3],行八,我祖母,厚轩先生之幼女也。其第三子曰锡绅(字书箴),举于乡,与张季直同岁举[4],会试入京相见,遂订交,两人皆慷慨言经世事。书箴卒,季直为作墓志,书丹,称“婴宁居士之墓志”[5]。书箴少慧,刘贯经偶见之,以为他日必有成,归而谋之妇,将以女归之。其妇以蒋氏贫,不可,贯经持之坚。刘母乃命长子紫回至学馆觇之,紫回返告其母曰:“婿形貌不劣,顾其帽已开花。”言帽之顶端已破裂也。贯经使媒氏往,厚轩先生诧曰:“我家贫,夏日一臭卤甏,冬日一醃菜缸,刘氏巨富,其女岂堪为我家妇乎?”媒氏归告贯经,贯经曰:“我赏其人,非以其家,愿再说之。”媒氏三往乃许。刘氏女贤,安于贫约,夫妇终身无违言。然书箴三上春官,终不得志,世事方亟,遂绝意仕进。刘氏有典肆在南通,书箴既与张季直善,自请往司典肆事。季直设大生纱厂,书箴与擘画之,然司典肆如故,不肯就大生之聘。书箴长女嫁张氏(定甫长子便琴)。翁问新妇:“若父为刘氏司典事,岁入几何?”对曰:“年可三四百金耳。”翁曰:“若父大才,且亲为婿,何相待之薄耶?愿为我理盐事,当岁奉千金。”女归宁,以告父。书箴怒曰:“尔父岂待价而估者乎!刘氏产业多,苟欲多金,择其肥厚者亦可得,我宁择其薄者,不欲以亲情累人。今以多金故,去刘就张,人其谓我何!”其女不敢复言。书箴好谈经世[6],耻为文士,故无诗文传世。唯庚子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入侵,书箴有和杜陵《秋兴八首》,余于孟蘋表伯处曾一见之[7],悲愤激越,深慨清政之窳败,李合肥和约之屈辱[8],无愧诗史之风。我家旧有所书屏四幅,书法劲挺秀拔,又有致先祖函数十通,日寇之祸,家中遗物无存,书箴手迹亦无一存。
[
上一页 ]
[ :1.7059856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