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01473
卢成科是继金万昌之后的又一梅花大鼓的革新者。他是天津人,出生于1903年。他幼年师从著名弦师韩永禄学弹三弦。卢成科是盲人,旧时的三弦艺人,盲人不少,且多出身于穷困家庭,他们肚子里的鼓曲、戏词靠的是师父的口传。16岁,卢成科开始登台。曾为梅花大鼓演员金万昌、天津时调演员赵小福及乐亭大鼓演员王佩臣等伴奏。因其基本功扎实,能依据不同曲种和音乐唱腔的不同特点伴奏,很为演员所倚重。卢成科在而立之年时,曾对天津时调进行了一些创新。此后,他开始精心研究和改革梅花大鼓的曲调、唱腔、唱法及伴奏音乐。他还将三弦改制为四轴四弦,并开创了“弹戏学唱”“装弦合奏”和仿动物鸣叫,这一技能被誉为“巧变弦丝”。在伴奏上,增加了活泼新颖的过门,其“三番”式间奏热烈、优美动听。
1706001474
1706001475
清末民初以来,天桥唱鼓曲的艺人很多,如京韵大鼓刘宝全、白云鹏、良小楼、白凤鸣、孙书筠等,梅花大鼓金派创始人金万昌和花四宝、花五宝,单弦创始人随缘乐及德寿山、荣剑尘、常澍田、谭凤元、曹宝禄等,西河大鼓马增芬、孙呈海、刘田利、彭素海、蔡金波等,奉调大鼓魏喜奎,北京琴书创始者关学曾。
1706001476
1706001477
京津地区的老百姓习惯称鼓曲为“落子”。《辞海》解释“落子”是演唱“莲花落”也叫“莲花乐”的一种民间曲艺。故而,说唱鼓曲的场所被称为“落子馆”。起初的鼓曲艺人多为男性;民国以后,鼓曲女艺人开始出现在正式舞台上。1914年以后,天桥先后设立安乐轩等几家落子馆,各家都有数名女鼓曲艺人演唱,俗称“大鼓妞”,雅称“鼓姬”,所以落子馆也叫坤书馆。因古代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称男人为“乾”,女人为“坤”,于是“坤”便成了对妇女的代称。因而唱戏的女角儿也叫“坤角儿”,女人唱大鼓书被称为“坤书”,演唱的场地为“坤书馆”。坤书馆都是清一色的鼓曲女艺人,内有二三十个茶座,不卖票,只卖茶,听众边喝茶边听大鼓书。除点曲子的人付一定的曲资外,另有杂役持小笸箩下场收钱。坤书馆门外挂有“水牌”,书写演员的艺名,也有的贴戏报。坤书馆内有管事儿的伙计,俗称“得活的”,由他们介绍演员所唱的节目,有钱人点五或十几个段子,但只听一二段就走,照样给钱,这叫“捧角儿”。那时女鼓曲艺人中的多数人要靠卖弄风情来吸引客人捧场,因此也有人把落子馆叫作“吊膀馆”。实际上这种被称为落子馆或坤书馆的场所,就是北京文化人称呼的“书茶馆”。书茶馆大都是上午接待饮茶的客人,下午和晚上则约请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来说唱。
1706001478
1706001479
1706001480
1706001481
1706001482
旧社会卖艺的盲人
1706001483
1706001484
卢成科曾长期为天津时调女艺人赵小福及乐亭大鼓女艺人王佩臣等伴奏,因此对女艺人的演唱特点了如指掌。他在对梅花大鼓进行改造革新的时候,特别注重发挥女声演唱之所长,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凉、柔媚、委婉的风格,被时人称为卢派。在改革和丰富梅花大鼓曲调、唱腔、唱法和伴奏音乐的同时,卢成科对于培养梅花大鼓女演员也是不遗余力,使以往鼓曲女艺人靠色相招揽听众的局面有所改观。拜在卢氏门下的女弟子很多,但真正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是花四宝、花五宝和花筱宝姐妹。而“花氏三姐妹”中,最有成就的是花四宝,是卢派有名的传人。
1706001485
1706001486
花四宝本姓张,是花五宝的四姐,出生于1915年。1941年,花四宝才26岁便离开了人世。有关她的身世的记录不多,本名叫什么也没有人提起过。至于她离世的原因,更是没有资料记述。关于她的艺术生涯的记载也是支离破碎。她打小学唱梅花大鼓,开始时学的是金派。14岁的时候跟随弦师卢成科学艺。在师父的帮助下,花四宝首创女声新腔,开辟了高腔音域,达到了高低相衬、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表达思想感情细腻而精致。时人总结其唱法特色为“悲、媚、脆”,成为梅花大鼓中花派的创始人(注:花派与卢派并称)。梅花大鼓曲目大部分以《红楼梦》为题材,花四宝最擅演的亦是《红楼梦》曲段,如《探晴雯》《黛玉焚稿》《黛玉葬花》《红楼二尤》等。还编演有《青楼遗恨》《杏元和番》等曲目。可惜的是,正当她的艺术炉火纯青的时候,却离开了人世。
1706001487
1706001488
花五宝比姐姐小8岁,出生于1923年,原名张书筠。五宝幼年随孙玉仙学唱京剧。9岁拜邱玉山为师学唱靠山调。12岁时受其四姐花四宝的影响,改学梅花调,并经常随花四宝到演出场所观看演出,揣摩姐姐的演唱技艺,为她自己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也是在14岁时,花五宝拜卢成科为师,并在当年正式登台演唱。和姐姐一样,五宝亦擅演《红楼梦》的曲目。多年的艺术实践,加之善于博采众长,花五宝的表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0年后,花五宝加入天津曲艺团,热心演唱新曲目,如《绣红旗》《第二次握手》《骨肉情深》等。1984年,花五宝受聘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从事梅花大鼓的教学工作。
1706001489
1706001490
花筱宝又名花小宝,原名史文秀,1926年出生于天津。她自幼聪明好学,11岁在天津学唱老鸳鸯调和时调小曲。12岁时改学梅花大鼓,与花四宝一同师从于邱玉山,故取艺名小宝。次年(1939),小宝正式在燕乐登台演出。1942年,天津广播电台成立,小宝应约在电台录制节目。她那甜润的歌喉、婉转的声调立即受到了听众的喜爱。1944年,花小宝进京,那一年,她18岁,年轻漂亮。在卢成科先生的调教下,她的表演更趋完美。花小宝的嗓音甜美,沙而不哑,脆而不干,特别是低音区,宽广厚实,用气均匀,因此,她在唱腔方面较多发挥低音的长处,行腔迂回婉转,如泣如诉,善于表达悲切、哀愁的情绪。此后,花小宝一直往来于京津两地。1996年离世,享年70岁。
1706001491
1706001492
这里再说个题外话。《北平市曲艺公会1947年会员名册》里保存有卢成科及花小宝的简历和照片。卢成科的会员编号为129号,花小宝为130号,王佩臣是131号。而原本他们就是有渊源的——王佩臣的丈夫是卢成科的内弟,而卢成科又曾经是王佩臣的琴师,花小宝则是卢成科的徒弟。
1706001493
1706001494
1706001495
1706001496
1706001497
1706001498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1706001499
1706001500
1706001501
1706001502
1706001503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八角鼓】
1706001504
1706001505
楹鼓足鼓制不一,此鼓如何八角鼓?闻说雷鼗曾八面,天神可复降南郊?(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
1706001506
1706001507
——(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
1706001508
1706001509
1706001510
1706001511
1706001513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骆玉笙:艺术生命最长的女鼓书家
1706001514
1706001515
1706001516
1706001517
1706001518
骆玉笙晚年剧照
1706001519
1706001520
骆玉笙(1914—2002),天津人,出生于上海。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1936年在天津获得“金嗓歌王”的美誉。1917年,4岁的骆玉笙开始在上海大世界登台表演,到2001年7月1日最后一次登上舞台,其演艺生涯长达84年。
1706001521
1706001522
同许多旧时代的艺人一样,骆玉笙先生的身世很苦。她生于上海,出生6个月时被卖给天津艺人骆彩武,改姓骆,小彩舞这个艺名就是由此而来的。骆玉笙从小跟着养父母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从4岁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常常是骆彩武在变魔术的时候把骆玉笙变出来,让她给围观的人唱上一段二黄。7岁那年,骆玉笙开始学京剧,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4岁在南京登台清唱,17岁正式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拜鼓王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学唱刘派大鼓曲目。骆玉笙与白凤鸣先生乃同门。从20世纪30年代起,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就与骆玉笙共同切磋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少白派的唱腔特点常常启发骆玉笙,她常说:“没有少白派就没有骆派。”她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在刘派基础上,又集白派、少白派之长,充分运用和发挥她那甜美的嗓音、宽广的音域,尤其是带有一种自然悦耳的颤音,形成了令人喜爱的骆派京韵大鼓。她长于歌唱,尤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被誉为“金嗓歌王”。1939年首次在北京演出。另有一说是:“1936年6月,骆玉笙赴北平演出,夜场场场爆满,并惊动了北平梨园界,马连良、谭富英、言菊朋等都来观看演出。余叔岩、李少春等更是场场必到。”此时骆玉笙已然是鼓界当红艺人,天桥演出只是应同人之邀偶尔为之而已,她在北平的演出多为内城剧场和堂会。据《北平市曲艺公会1947年会员名册》,那年她28岁,正是艺术炉火纯青的时候。骆玉笙在名册上登记的在京住所是王府井凤凰厅。这是一家名声很响的茶社,地处商业集中的王府井,每天都有戏曲界的“明星大腕”在此演出,外地来京演出的艺人,多住在茶社。来凤凰厅茶社的观众也不是平民百姓,都是有些身份和来头的人。曲艺杂耍在这里盛行一时。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都曾在此演出过。
[
上一页 ]
[ :1.7060014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