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02249
1706002250
1979年,宣武说唱团重新恢复建制,李鑫荃也曾有复出的机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1983年后,李鑫荃用了八九年的时间整理加工了《雍正剑侠图》演出本。2003年“非典”期间,他躺在病床上向连丽如亲口传授《雍正剑侠图》一书。
1706002251
1706002252
2004年8月,李鑫荃先生因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据亲属回忆,他临去世前说:“我死不可惜,可惜的是我这一身的能耐。”
1706002253
1706002254
1706002255
1706002256
1706002257
1706002258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1706002259
1706002260
1706002261
1706002262
1706002263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评话】
1706002264
1706002265
醒木轻敲小扇翻,胸饶野乘口成编。与君一夕评今古,占毕诗云胜十年。(其人持小扇指划,谈今古稗史事,以方寸木击以为节,名曰“醒木”。亦古词类。破叠叠不倦也。)
1706002266
1706002267
——(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
1706002268
1706002269
1706002270
1706002271
1706002273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马三立:“相声八德”的传承者
1706002274
1706002275
1706002276
1706002277
1706002278
1990年,马三立为天津市政协委员时的照片,时年76岁
1706002279
1706002280
马三立(1914—2003),回族,祖籍甘肃永昌县,生于北京的一个曲艺世家。原名马桂福。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
1706002281
1706002282
相声的诞生地是北京天桥。清同治、光绪年间,由相声的鼻祖张三禄创演。传人分别为朱派、阿派、沈派。之后,只有朱派兴旺,阿、沈两派逐渐消失了。因此,如今提起相声的创始人,都说是朱绍文。正式把相声作为艺术形式和生活的手段来进行演绎,可以说是朱绍文;也就是说从朱绍文这一代开始,有说相声这一行道了。
1706002283
1706002284
这个说法,侯宝林先生1984年在《北京艺术》(1984年第4期)的一篇《相声演员的职责和任务——兼谈相声的溯源》中有不同的见解。他说:“相声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人说相声是从朱绍文先生(艺名穷不怕)开始的,这不确实。最近从历史资料上发现,子弟书《风流辞客》上,就写着‘相声马常在西城谋生计’。相声马是宛平县人,这个人会的节目太宽了,有的节目我知道,如《古董王》。有的节目我还真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演出没有报幕,《风流辞客》上仅仅是叙述了相声马说了些什么。《风流辞客》一共三回,每回八十句,一共二百四十句,把相声马怎么圆粘儿,怎么开二道儿,怎么使活,演的什么内容等,都记述得非常详细。《风流辞客》的作者叫明窗,他是道光年间的人,可见在道光年间相声已经相当发达了。而朱绍文先生是咸丰年间的人,在道光以后,所以说朱绍文先生是相声的开山鼻祖,就不确切了。”
1706002285
1706002286
侯先生依据道光年明窗所写的《风流辞客》而有此见解,不仅推翻了朱绍文先生是相声的创始人一说,甚至连相声的发源地是天桥也否定了。这只是一家之言。或许可以不争论谁是相声的鼻祖,若说同治、光绪时期,天桥的相声创始人是朱绍文,应该没有大的争议了。
1706002287
1706002288
朱绍文先生再往后,就是“相声八德”,包括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等等,至今已是第九代或是第十代了。照此算来,相声的历史大概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两百多年中,相声艺术名家出现过不少,但我个人以为,马三立先生堪称自我国诞生相声这门艺术以来,承前启后的杰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1706002289
1706002290
马三立先生是回族,祖籍甘肃永昌县,191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曲艺世家。他的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后来因艺术精湛,被列为“相声八德”之一;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马三立之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马三立幼年时,家里把他送进了学校,读完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汇文中学。因家里的祖父辈及其兄长、亲友多是从事曲艺艺术的,耳濡目染,马三立从小就对曲艺十分喜爱,尤其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马三立看到家里生活窘迫,虽经家里拦阻,仍坚持辍学,开始了他的相声表演艺术生涯。
1706002291
1706002292
那一年是1930年,马三立16岁。经父亲马德禄推荐,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周德山和马德禄同为“相声八德”之一。所谓“相声八德”,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他们是:马德禄,师从春长龙;高寿亭(郭荣启的师父);周德山,又名瑞山,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马三立的师父);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焦德海,师从徐有禄(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刘德智,师从徐有禄(郭启儒的师父);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马桂元的师父);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卢德俊,师从徐有禄(何寿亭的师父)。
1706002293
1706002294
那时候的艺人尤其讲究艺德,老百姓尊崇的艺人,按现今的说法,一定是“德艺双馨”的。而马三立先生的父亲马德禄和周德山等八位艺人被列为“相声八德”,是老百姓对于他们的艺术和人品的肯定。
1706002295
1706002296
“相声八德”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艺术上说,“八德”的共同特点是会的多,使的活多。一个演员至少会几十段,甚至上百段。从个性特点来说,因他们的功底和擅长不同,都分别有不同的拿手节目。“八德”是京、津相声界耕云播雨的开拓者,是相声初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对于这八位相声前辈,现今知者甚少,以下做些简要介绍。
1706002297
1706002298
首先说说马三立的父亲,居“八德”之首的马德禄先生。马德禄,原名马恩禄,1882年出生于北京,卒于抗战前夕的1935年,享年53岁。马德禄幼年时,家里还算殷实,供他读书。虽然没有念过几年书,但因他读书很用功,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因而在日后从艺的生涯中,以稳健、细致、严实、谐趣的艺术特点在同行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马德禄13岁学艺,第一个师父是满族人恩绪,后拜春长龙为师,曾与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张寿臣、焦少海等共同开辟相声场地,长期在京、津一带演出,深受观众欢迎。1920年前后为李德钖捧哏,颇为李所倚重,曾说:“我有几块活是德禄给捧起来的。”马德禄表演相声注重刻画人物,语言形象、幽默。他演对口《倭瓜镖》《粥挑子》,单口《古董王》《怯跟班》《五兴楼》《君臣斗》等,都体现了这样的艺术特点。他不仅是知名的前辈演员,也是相声艺术的组织者与教师。晚年曾主持天津东兴市场连兴茶社的相声大会,通过言传身带,造就了不少人才,如马三立、高桂清、郭荣启、刘宝瑞、赵佩茹、孙少林等均曾在那里学艺实习。马德禄擅长白沙撒字,能在地上撒双钩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字。
[
上一页 ]
[ :1.7060022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