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02853e+09
1706002853
1706002854 高凤山的师父曹麻子,早在民国初年及至20年代初就已在天桥以说唱数来宝而出名。与他同时期出道的还有相声艺人“万人迷”(李德钖)、“张麻子”(张德泉)、焦德海、刘德智、于俊波、高德光、高德明、高德亮、郭启儒、“瞪眼玉子”(裕德隆),双簧艺人“大狗熊”(孙宝才)、锡阔亭、巩成利,拉大片艺人“大金牙”(焦金池),竹板艺人张顺明,西河大鼓艺人田福玉、张明和,评书艺人张虚白(说《封神榜》)、小王一魁(说《盗马金枪传》),以及就演于坤书馆的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等。
1706002855
1706002856 数来宝是流行于京津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最初是乞丐沿街乞讨的手段之一。昔日名曰“善人知”,是由乞丐行乞时恭维舍钱者的顺口溜演变而来,所用的道具是两块牛胯骨上穿铜铃,演唱时艺人单腿跪地,敲起来“呱的呱,呱的呱,呱的呱的呱的呱”。沿街在商户门前数唱乞讨,如“打骨板进街来,铺户买卖两边排。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大发财”。常用句式为“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二句、四句或六句便可换辙。惯用抓、哏、抖包袱等手法引人发笑。内容多为陈腐、毫无意义的段子,例如:“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棺材铺。棺材铺买卖好,做的棺材一头大来一头小,装上活人受不了,装上死人跑不了。”清末民初时,数来宝由艺人小海子引入天桥,由流浪街头改为每日在小型的场地内演出,说唱内容也有了变化,善于创新的艺人开始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由此产生出曹麻子这样的数来宝艺人。
1706002857
1706002858 曹麻子名叫曹德禄,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因为脸上有麻子,人称“曹麻子”。他演出时很特别,本来脑袋长得就怪,还满脸麻子,在后脑勺上又梳了个朝天小辫,辫梢上拴着铜铃铛,眉毛一挑,脑袋一晃,带动小铜铃铛乱响,脸上抹上大白,样子很是逗人。演出时,他手里举着合扇(俗称牛胯骨),扇边上坠着13个小铃铛(俗称十三太保合扇),他一条腿半跪着,“哗啦哗啦”地敲动着,真是怪人怪相。曹麻子在天桥演唱数来宝受到听众喜爱的原因,还不光是他长相怪异,主要是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说唱内容有新的变化;他说的数来宝段子没有庸俗的荤段子,而且他自编自演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时事题材,如他在民国初年编演的《推翻满清》和《北伐成功》,就很受欢迎。其中《推翻满清》中的一段唱词流传甚广:
1706002859
1706002860 骨板一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说前清。
1706002861
1706002862 慈禧垂帘来听政,光绪皇帝被架空。
1706002863
1706002864 太后投降不争气,洋人爸爸坐朝廷。
1706002865
1706002866 兵荒马乱人民苦,锅里野菜合根煮。
1706002867
1706002868 可怜饿得皮包骨,男女老少成骷髅。
1706002869
1706002870 同盟会有孙中山,废除宣统掌大权。
1706002871
1706002872 从此满清被推翻,百姓才得见青天。
1706002873
1706002874 又如《大实话》里的段子,以简短而通俗的语言形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具有教育劝诫的作用,其内容是:
1706002875
1706002876 林中树木有高低,世上人多心不齐。
1706002877
1706002878 只顾各扫门前雪,哪讲什么情和义。
1706002879
1706002880 大树一倒猢狲散,各奔南北与东西。
1706002881
1706002882 结交朋友要谨慎,须知人心隔肚皮。
1706002883
1706002884 画上耕牛难耕地,纸糊骡马不中骑。
1706002885
1706002886 要吃还是家常饭,搪寒还是粗布衣。
1706002887
1706002888 娶妻别图脸蛋美,免得日后惹是非。
1706002889
1706002890 生儿育女别贪多,贪多必定着大急。
1706002891
1706002892 要吃要喝又要穿,长大未必有出息。
1706002893
1706002894 有朝一日爹娘死,穿白戴孝全是虚。
1706002895
1706002896 灵前供碗倒头饭,谁见死人吃了去。
1706002897
1706002898 七天以内入了土,气化清风肉化泥。
1706002899
1706002900 活时争名又争利,口眼一闭全都没。
1706002901
1706002902 万贯家财拿不走,攥把指甲躺地里。
[ 上一页 ]  [ :1.7060028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