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03057
2010年11月22日,金业勤在那次车技表演的照片背后,写下备注:
1706003058
1706003059
本图片是1956—1957年中国杂技团赴西欧八国英、法、比、意、瑞士、荷兰、卢森堡、南斯拉夫进行文化交流、友好访问演出。当时法、意尚未与我国建交。此次演出还有重庆、武汉、上海的演员参加。能把半个世纪前的照片保留得这么好,是很珍贵的!
1706003060
1706003061
八十五岁杂技艺人金业勤
1706003062
1706003063
二〇一〇年.十一.二十二
1706003064
1706003065
在同时保存下来的两张节目单上,金业勤记下了与照片几乎同样的题记:
1706003066
1706003067
本节目单是1956年夏至1957年春,中国杂技团赴英、法、比、意、瑞士、荷兰、卢森堡、南斯拉夫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并深入到当时尚未与我国建交的法国和意大利进行宣传新中国的演出,均取得很好的效果。该图是我在表演《车技》。
1706003068
1706003069
八十六岁 金业勤
1706003070
1706003071
这次金业勤和妹妹金淑勤的车技获得一等金质奖章,来之不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金业勤兄妹在车技上,为了不断取得突破,真是下了苦功,比如在自行车两边挂上演员,就是他们兄妹独创的,经过数百次、数千次的演练才得以成功。金业勤还试验成功了在他们的车上站三层人的车技表演,演出过几次,但因确实有一定的危险,取消了,改成只站两层。
1706003072
1706003073
1706003074
1706003075
1706003076
1956—1957年,中国杂技团赴西欧八国文化交流。图为金业勤等人在表演车技
1706003077
1706003078
在几十年的车技表演生涯中,金业勤创演的中国车技曾经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车技有了保护索是很晚的事情了,在没有保护索之前,车技危险度是很高的,时常在练功和表演时因速度快而摔伤。金业勤先生在练功时被摔伤的次数难以记清,很早关节就落了病根,到晚年只好换上人工关节。
1706003079
1706003080
“文革”时,金业勤因为出身不好,受到了冲击。曾受到荒唐的批判,如一次表演,他骑车从另一名演员身上蹿过去,结果被批判为借表演“压迫工人阶级”。
1706003081
1706003082
改革开放后,我国杂技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过去练杂技靠的是技术和难度,现在成了综合艺术,音乐、舞蹈、灯光等都加了进来,观众在欣赏杂技表演时,眼花缭乱。面对今天的中国杂技现状,金业勤这位身经百战的杂技前辈,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杂技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阳春白雪”的东西要发展,但也别忘了“下里巴人”,老天桥的时候,艺人和观众很熟,现在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没那么近了。再者,动辄上百元的门票,实在太贵了。
1706003083
1706003084
老北京有句话:“北京可以没有三大殿,不能没有老天桥。”因为过去很多穷人靠老天桥生活。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撂地儿、画锅的艺人不见了,可老百姓想花上几个小钱儿,看上一场高水平的杂技也是很难的了。
1706003085
1706003086
1706003087
1706003088
1706003090
撂地儿:40位天桥老艺人的沉浮命运 关德俊:装“驴”成名
1706003091
1706003092
1706003093
1706003094
1706003095
1947年,关德俊加入北平曲艺公会时的照片,时年35岁
1706003096
1706003097
关德俊(1912—?),北京人,满族。早年学过戏,唱过莲花落,而且小有名气。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因创编并表演“赛活驴”,与夫人乔金凤被誉称天桥“八大怪”之一。表演时套上自制的布质驴头驴身,手脚缚上木质驴蹄,便能在平地奔跑如飞,还能在三条相互支撑在一起的长凳上表演一系列惊险而滑稽的动作,其身手灵巧性远胜于活驴千百倍,由此,绰号“赛活驴”。
1706003098
1706003099
关德俊先生是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绰号“赛活驴”。关德俊出身旗籍,姓关的满族八旗子弟居多。关氏是由前清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为汉姓的一个姓氏。瓜尔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满语kor,汉译为“馆”、“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宗族改用汉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并一直沿用至今。
1706003100
1706003101
关德俊先生只是众多八旗子弟被迫“下海”从艺谋生的一员,而且是佼佼者。他从艺后,曾干过许多行当,先是唱莲花落,而且小有名气,后来又在戏班子里跑过龙套。久而久之,他觉得靠唱莲花落和跑龙套混饭吃,饥一顿饱一顿的总不是个常事儿。他天生聪明伶俐,又有心机,爱琢磨新点子,出个新花样。最终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奋自制一副驴形道具,琢磨出很多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等,在天桥撂地儿表演并出了名。
1706003102
1706003103
关于关德俊以装“驴”成名的故事有几个版本。最流行的说法是,一次他在天桥闲逛的时候,看见街上驮着人的小毛驴走路的形态蛮有趣的,一连几天,他总到有驴的地方去观察驴的形态。他突发奇想:要是自己装扮成一头驴,且模仿驴的各种形态坐卧,并赋予世间人的蠢相,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喜爱。于是,他把自己想装扮成驴的想法说给媳妇乔金凤听。媳妇说:“装驴,多难为情呀?不行!”关德俊劝说自己的媳妇说:“以现在饥一顿饱一顿的混饭吃,还不如圆乎脸儿拉成长乎脸儿,不就是这张脸吗,爷豁出去了,赌一把!”说干就干,他开始设计道具,道具制成了,他开始装扮驴子,并模仿驴的各种动作,反复操练了一段时间,觉得有点儿意思了,就又让媳妇配合他反复练习。
1706003104
1706003105
乔金凤聪明贤惠,在与丈夫琢磨“活驴”的表演技巧中,出了不少点子,也为自己设计了一些与“活驴”配合演出的招式,并把这些精心设计的一招一式练得滚瓜烂熟。
1706003106
[
上一页 ]
[ :1.7060030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