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11739e+09
1706011739
1706011740 或许,这本书会给巴金带来写作灵感,但对陈钧德而言,《塞尚》一书几乎是他的艺术《圣经》。当年中国对外封闭,几乎不出版欧洲现代派画册,但邻近的日本则大量引进出版。看不懂日文说明没关系,这本精美印制的画册,极大地满足了陈钧德的探究之心。
1706011741
1706011742 自此以后,陈钧德守株待兔,想在书店、旧书摊等渠道再遇外国出版的西方现代绘画著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真“撞见”了一些英文版、日文版以及中文繁体版的画册、著作。有一本马蒂斯的画册,念大学时翻阅过,当时没有打动自己,但几年后又一次遇见,在苦闷中翻阅,竟然让陈钧德略微“哆嗦”。没错,是“哆嗦”。因为“野兽派”几个醒目的字就是极度敏感的,成了“大毒草”,而马蒂斯的野兽派艺术主张,比毕沙罗、塞尚的表现派更强调主观,马蒂斯的色彩一点儿也不受科学的约束,他放纵自我,更善于发挥两眼观察、情绪反应以及心灵感觉的经验,表现出几近疯狂、却有自由意志的激情宣泄,完全不同于当时中国倡导冷静理性描绘政治领袖、英雄劳模以及工农兵形象的绘画态度。
1706011743
1706011744 这不是我想追求的精神和态度吗?但这也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资产阶级艺术啊!
1706011745
1706011746 他觉得刺激,也害怕,这些境外出版的画册如暗夜里的灯塔,隐隐约约引导着他,诱惑着他,也促进了他在前路茫茫的灰色年代的探索和思考。
1706011747
1706011748
1706011749
1706011750
1706011751 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 [:1706010364]
1706011752 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 路在何方
1706011753
1706011754 1960年代,中国人的业余生活普遍单调、匮乏。所幸陈钧德掌握着暗暗阅读的快乐,日子也不算难挨。利用文工团的闲余时间,他处于对绘画技艺的无限迷恋和热烈追寻中,人前不敢拿出野兽派、立体派的玩意儿,但翻阅西方巨匠库尔贝、安格尔等人的画册还是安全的。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是不厌其烦地琢磨着、解构着大师们的色彩、构图、光线处理等等,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他也尝试各种色彩的表现,乐此不疲。
1706011755
1706011756 他多么想找个对象,向他谈谈自己对绘画探索的想法。
1706011757
1706011758 但找谁呢?满眼的文工团领导、团员,都不是艺术上可以推心置腹的对象啊。
1706011759
1706011760 他格外想念颜文樑、闵希文等老师。他情不自禁又去找他们!
1706011761
1706011762 其时,颜文樑也很不得志,他热衷的光影技法毫无用武之地。他的“编制”在浙江美术学院,人却在上海,也很少去上海戏剧学院兼课了,只是蛰居在淮海中路常熟路附近一栋寂寞的西式里弄底楼。陈钧德回味着颜老师的讲课,记忆像一幅幅图片走马灯似的呈现脑底。此时再去颜文樑家,成了过去交往和感情的延续。
1706011763
1706011764 陈钧德看望颜文樑,有时去了只是聊聊天;有时与老先生一起外出写生;有时他替老先生跑跑腿,帮他去静安寺废纸店买一种照相底版纸。说起这个,陈钧德很兴奋,“那不是一般的纸噢”,他说。那种照相底版纸,硬硬的,四角有孔,价格非常便宜,论斤售卖,而当年,颜文樑恰恰偏爱在这样廉价耐用的硬板纸上进行油画创作。
1706011765
1706011766 所以,日后有人拿来颜文樑的作品请陈钧德鉴定,一看到四角有孔的照相底版纸,立即触动了他脑海深处的记忆按钮,甚至,有些画,颜文樑什么时候画的,什么环境下画的,陈钧德也能娓娓道来,清晰地回忆个一二。
1706011767
1706011768 与颜文樑交往,陈钧德起初是奔着求教的动机,希望得到前辈指点。后来,来往频繁,交往本身变成了互相需要,这是趣味相投者在精神气息上的彼此依赖。在陈钧德看来,一个像颜文樑教授这样有过留洋经历的人,身上总藏着许多故事,也总有一股气场,一次次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和向往。但最最深刻的一点,陈钧德至今记得非常清晰的,是从颜文樑身上感悟到,绘画有趣,却也只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
1706011769
1706011770 做一个画家,其实不是多么风光的事情,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1706011771
1706011772
1706011773
1706011774 陈钧德发觉,这种选择注定伴随着孤独,注定要忍受长时间一个人面对绘画。一个耐得住无尽孤独的画家,才可能创作出一幅幅饱含沉思默想的好作品。即便如此,那个年代,谁指望过作品卖钱?也没见过身边有人买画啊,在肚子还填不饱的年代,绘画只是修炼。
1706011775
1706011776 颜文樑是耐得住孤独的,他绘画纯粹出自喜欢。他对油画的坚定和痴迷,胜似一个虔诚的教徒,一天不画会坐立不安,从无摇摆。这给了陈钧德启发和力量,自己也应该像老师那样,以思想信仰对待绘画,别无二心。他跟颜文樑讲起过,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被大人抱在怀里,盯着看外祖父一锤一锤雕刻石头的感受。颜文樑感同身受,赞同地说:“艺术劳动就是这样的,勿必将它想得非常玄乎,对待绘画要有一颗平常心,一颗恒心。”
1706011777
1706011778 颜文樑一直有毅力有恒心,也是个认真得出奇的人。他画一幅风景,对每个对象的细部都想了解得非常精细,譬如画一辆自行车,陈钧德真切地记得,颜文樑会蹲在自行车面前,将轮子上的钢丝数仔仔细细地数一遍,数清楚后,才放心地回到画架面前。
1706011779
1706011780 如此创作技法,陈钧德想起来就忍不住笑,也是坚决不苟同的。
1706011781
1706011782 陈钧德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但这个“独头”从来不是盲目的尊重,而是表现出一种机灵。譬如,他从西方巨匠那里渐渐悟出,绘画语言不必拘泥于对象,真正的高手要善于概括性表达,要捕捉和把握整体“感觉”。为此,在暗地里,他长时间地苦苦尝试表现派的主观和野兽派的癫狂,有时直率地与老先生讨论,甚至故意用极端的情绪表达刺激刺激他。但颜文樑实在是“天下第一好脾气”,慢笃笃、慢笃笃,给陈钧德讲述他的绘画精神——真善美,还讲述他的绘画是如何注重光影变化,不能过分看重物象表面的形象,云云。
1706011783
1706011784 对啊,颜老师讲得对啊,但老师本质上属于写实主义的信徒,特别注重描摹自然,而陈钧德觉得,那种画法对自己“一点也不过瘾头”。他有自己的偶像:毕沙罗、塞尚,彼时他对马蒂斯尤感“服帖”,所以他大胆地、直截了当地对颜文樑说:我觉得绘画最重要的还不是捕捉光影,而是画出自己的感觉,这样更能表现画家的个性和内心。
1706011785
1706011786 无论陈钧德如何“放肆”和“冒犯”,颜文樑永远“呵呵”一笑。从来不会对人抡起大棒,哪怕不赞成,他也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多么民主啊,所以颜老越发得到陈钧德的尊敬!
1706011787
1706011788 的确,感觉,是奇妙而飘逸的东西。针对同一个绘画对象,每个画家的感觉不同,所画出来的作品之间差异很大。陈钧德与颜文樑多次相约外出写生,还是“小年轻”的他,敏锐地发现了自己与老先生的微妙差异,但他不迷信权威,牢牢守卫属于自己的“感觉”。
[ 上一页 ]  [ :1.7060117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