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20052
在《语丝》创办以后一个月左右,《现代评论》周刊出版了。这是一个以谈政治为主,兼及文学的刊物,社址也设在北京大学。编辑人员大多是英美留学生,在北大文科任教,且多住在东吉祥胡同,所以北京《大同晚报》称之为“东吉祥派的正人君子”。其中,主要撰稿人有王世杰、周鲠生、陈源(西滢)、杨振声、唐有壬、彭学沛、李四光、丁四林、沈从文和徐志摩,还有高一涵和陶孟和,他们曾经与鲁迅在《新青年》里一同战斗过。
1706020053
1706020054
次年,中国的政治空气陡然变得紧张起来。血,火,学潮,使人们普遍经受了一次新的震动。这时候,以鲁迅为一方,陈源和徐志摩为另一方,他们分别以《语丝》和《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笔战。
1706020055
170602005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父与子”的斗争基本结束了。“兄弟阋于墙”,已经成了势所必至的事情。
1706020057
1706020059
61. 奇袭
1706020060
1706020061
清早。
1706020062
1706020063
在家里,鲁迅遭到了一次突然袭击。
1706020064
1706020065
他照例的夜深方睡,很迟才起来。正当熟睡之际,女工进来叫醒了他,说:“外边来了一个师范大学的杨先生,杨树达,说要见你。”
1706020066
1706020067
他立刻知道了那是杨遇夫,名叫树达的,因为邀自己讲课,曾经来访过一次。他一面起来,一面对女工说:“请进来吧。”
1706020068
1706020069
时钟:9点20分。
1706020070
1706020071
客人进来了。鲁迅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因为他并非熟识的杨树达,而是一个二十多岁,方脸,大眼,大有学生风的陌生青年。穿一件藏青色的长衫,时式的大袖子,手上拿一顶很新的淡青色中折帽,还有一个彩色铅笔的扁匣子,咯咯咯地发出摇动的响声。
1706020072
1706020073
“你是谁?”鲁迅疑心刚才听错了。
1706020074
1706020075
“我就是杨树达。”
1706020076
1706020077
哦,原来是一个和教员的姓名完全相同的学生,鲁迅想,于是问道:“现在是上课时间,你怎么出来的?”
1706020078
1706020079
“我不乐意上课!”
1706020080
1706020081
对于这样一个孤行己意的傲慢的青年,该说些什么呢?鲁迅随口问道:“你们明天放假吧……”
1706020082
1706020083
“没有,为什么?”
1706020084
1706020085
“我是接到了通知的……”鲁迅一面说,一面想,他连学校里的纪念日都不知道,可见已经许多天没有上课了,不,也许本来就是那类假借自由的美名的游荡者……
1706020086
1706020087
“拿通知给我看。”
1706020088
1706020089
“我团掉了。”
1706020090
1706020091
“拿团掉的我看。”
1706020092
1706020093
“拿出去了。”
1706020094
1706020095
“谁拿出去的?”
1706020096
1706020097
奇怪!这个人怎么如此无礼?鲁迅接着又想,听口音似乎是山东人,那里的人大多率直,况且青年人思想简单……或者,他知道我不拘礼节的也有可能……但他终于怀疑起来,问:“你是我的学生吗?”
1706020098
1706020099
“怎么不是!哈哈哈哈……”
1706020100
1706020101
“那么,你来找我干什么?”
[
上一页 ]
[ :1.7060200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