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21761e+09
1706021761
1706021762 这样的环境是无法进行写作的,但是他又不甘心束着双手不做事,便动手校许钦文的小说集《故乡》。事后,他对许羡苏打趣说,《故乡》乃是“逃生”。从字面上说,“逃生”系指逃难所生,而绍兴土话则指私生子。
1706021763
1706021764 由于德国医生不赞成无病的人在医院久住,大家只得寻找别的安稳地。这时,鲁迅的胃病也基本好转了,于是随同一些教授移居到法国医院去。
1706021765
1706021766 在这里,空气要比德国医院自由得多,但是并没有住多久。
1706021767
1706021768 随着段祺瑞的垮台,对于被通缉的教授,据说奉军当局已经表示不加追究了。听到这样的消息,胆子大一点的教授开始向东交民巷以外的地方走动。由于辗转流徙,难于工作,加上经济上难以维持,鲁迅决定回到西三条去。
1706021769
1706021770 5月2日。太阳还未升起,他就到家了。
1706021771
1706021772 人间鲁迅 [:1706015375]
1706021773 75. 《华盖集》及其续编·虎与羊
1706021774
1706021775 奉军当局确定不会比段祺瑞政府更好一些。同样以武力和强权炫示自己的存在,他们都是一丘之貉。4月下旬,《京报》被封,主笔邵飘萍遇害。北京卫戍司令颁布了所谓“维持市面”的条例,声称“宣传赤化,主张共产者,不分首从,一律处死”。思想和信仰成为犯罪,因此不论政治界、教育界、文化界人士,都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中。他们有的离京避难,有的则住进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以求异族的特权的保护。
1706021776
1706021777 的确,这是可悲的。正如鲁迅向韦素园他们说的,这个社会不是枝枝节节可以改好的,非有彻底的巨大的改革,便没有出路。
1706021778
1706021779 但是距离根本改造的日子实在太遥远了,他自觉是看不到的,况且,一个多月的避难生活已经把他弄得太疲惫了,即使不陷于颓唐,也当有所停顿或休息。然而他不,仍然咬住他的论敌不肯罢休。如果没有一种永久性的仇恨,又从何见得爱的深沉呢?人世间,往往是这种异常的爱把一个人的面目搞模糊了,乃至人们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要把全副的生命投入斗争,甚至认为他生性是好斗的、嗜血的。这种历史的误会难道还少吗?对鲁迅个人来说,也常常有着不被理解的苦恼。
1706021780
1706021781 这个人就是这样:压迫也罢,收买也罢,孤独和寂寞也罢,总之不会放弃目标。刚刚结束避难生活,他又在“绿林书屋”写开了他的复仇的文章:《无花的蔷薇之三》、《新的蔷薇》、《再来一次》、《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还有,在避难中曾经构思过的回忆童年的文字也都陆续写成了,如《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1706021782
1706021783 在那般嘈杂的环境中,对他这样不谙弈棋又不善闲聊的人物,静静回忆往事是最相宜的了。但是没法子,章、陈之流总要不时地进入他的梦境中去。结果,在“旧事重提”的总题底下写将出来,便成了目下的样子:笔调清丽,悠徐有致,偶于不意之中,机锋毕露。《二十四孝图》开始的一段“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明显是针对章士钊们来的,接着从容地叙说儿时读画书的情景,但突然又插入了别的说话:“这所报的也并非‘睚眦之怨’。因为那地方是鬼神为君,‘公理’作宰,请酒下跪,全都无功,简直是无法可想。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无常》本写鬼魂,竟也夹入陈源所谓的“模范县”、“绍兴师爷”、“放冷箭”之类的话,还夹入了“教育界公理维持会”,于是将在手的投枪趁势一掷,写道:“人是大抵自以为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考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马上日记》与《马上支日记》也都这样,并不粘着于某一事体上面,态度也不见前段的论战文字那般峻急,如窥神龙,见首而不见尾,实在达到散文艺术的化境。
1706021784
1706021785 以胡适的绅士意识,对鲁迅这种不忘旧恶的态度是不以为然的。5月间,他给鲁迅、周作人和陈源同时写了一封信。信里说:豫才、启明、通伯三位先生:
1706021786
1706021787 …………
1706021788
1706021789 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深知道你们三位都自信这回打的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我不愿追溯这战争的原因与历史,更不愿评论此事的是非曲直。我最惋惜的是当日各本良心的争论之中,不免都夹杂着一点对于对方动机上的猜疑;由这一点动机上的猜疑,发生了不少笔锋上的感情;由这笔锋上的感情,更引起了层层猜疑,层层误解。猜疑愈深,误解更甚。结果便是友谊上的破裂,而当日各本良心之主张,就渐渐变成了对骂的笔战。
1706021790
1706021791 我十月到上海时,一班少年朋友常来问我你们争的是什么;我那时还能约略解释一点。越到了后来,你们的论战离题越远,不但南方的读者不懂得你们说的什么话,连我这个老北京也往往看不懂你们用的什么“典”,打的什么官司了。我们若设身处地,为几千里外或三五年后的读者着想,为国内崇敬你们的无数青年着想,他们对于这种无头官司有何意义?有何兴趣?
1706021792
1706021793 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多着咧!……我们岂可自相猜疑,自相残害,减损我们自己的光和热吗?
1706021794
1706021795 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虽然别人也许嘲笑自由主义是十九世纪的遗迹,——我最怕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地感觉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的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他们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可惋惜的。所以我不能忘记《热风》里那一段文章:
1706021796
1706021797 “这便是海,在他这里,能容下你们的大侮蔑。……”
1706021798
1706021799 敬爱的朋友们,让我们都学学大海。……
1706021800
1706021801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今以后,都向上走,都朝前走,不要回头睬那伤不了人的小石子,更不要回头自相践踏。我们的公敌是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进步的方向是朝上走……其实,鲁迅与陈源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根本不可调和的。即如胡适,在鲁迅的心目中,也都被划归到陈源一面去了。
1706021802
1706021803 分化是客观事实。胡适总想调和一下,鲁迅则不然,他能够正视引起分化的最深刻的原因。由于他一直期待着新分子的出现,所以,并不顾惜旧物的衰亡,虽然有时不免为此牵动过感情的丝缕。在当年《新青年》的同仁中间,胡适还不是高一涵那类货真价实的现代评论派,但是,因为方向的不同,他们的距离毕竟是越来越远了。
1706021804
1706021805 很早以前,胡适便醉心于“好人政府”,希望托庇于政府实现他的政治理想。1925年,他以“有特殊资望学术经验者”的身份,被段祺瑞聘为善后会议委员,出席了旨在抵制拟议中的国民会议的会议。这一年,作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位委员之一,他又同中国政府官员一起到欧洲去,就庚款问题与英国方面斡旋。他是一直以获得官方的恩宠为幸的。按照鲁迅在《学界的三魂》中的说法,胡适当是“官魂”的代表,鲁迅是“民魂”的代表。如果人的精神可以以动物为喻,鲁迅当是老虎,生活在“绿林”和“莽原”之中,充满着不驯的野气;而胡适,则是鲁迅所说的那种“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的山羊。
1706021806
1706021807 胡适标榜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任何过激的、暴烈的行动,自然也包括学生运动。他主张学生应当把“国家的纷扰,外间的刺激”变为“求学的热心与兴趣”,而不要“跟着大家去呐喊”。在学生火烧晨报馆的事件发生以后,陈独秀问他:“你以为《晨报》不该烧吗?”他写信回答说:“我是不会惧怕这种诋骂的,但我实在有点悲观。我怕的是这样不容忍风气造成之后,这个社会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残酷的社会,我们爱自由争自由的人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这同鲁迅的不读古书,不读死书,不要鸟导师,勇敢向前闯的主张,的确是大相径庭的。关于“三一八”运动,胡适便以为是学生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结果,虽然没有公开表态,但心里是极端反对的。诚然,鲁迅不赞成和平请愿,但当惨案一经发生,他便立刻高度赞扬了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
1706021808
1706021809 看罢来信,鲁迅自然不加理睬。一个多月以后,他在《马上支日记》里,有意把“胡适之博士的英国庚款答问”同“陈源教授的《闲话》”拨弄到一起,大约可以算作是一种答复吧?
1706021810
[ 上一页 ]  [ :1.7060217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