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2912e+09
1706029120 (三)父亲的旧稿 这就是司马迁所谓“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司马谈原已经编订了些呢。不过照“无忘吾所欲论著”看来,似乎有的是资料,大概札记之类而已,缺的是成篇的东西,以及所加的精微的论断。《史记》中可能看出是司马谈的手笔的,我们前面已论过了。
1706029121
1706029122 (四)实际的见闻 司马迁所著各文,类多以旅行及听人述说为印证。
1706029123
1706029124 (五)自己的推断 司马迁是一个哲人,也是一个诗人,他往往凭他的智慧而对史料有所抉择并贯串,又凭他的情感和幻想而有所虚构。
1706029125
1706029126 这五种成分合起来,就构成他的《史记》。认真说起来,他在《史记》中根据已成的东西处是远超过于自己的摸索的。懂得这种情形,就不怪《史记》中风格之杂了,也不暇怪他偶而有着矛盾了;反之,却只觉得他“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
1706029127
1706029128 关于他的著述方法,是和他的著述根据分不开的。他著述既已依据前人为多,所以他的工作乃是整理剪裁(这就是他所谓“整齐”),乃是对已有资料而寻出或赋予一种意义。此外,则是运用他的文学天才,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大部分是人生苦果)交织于其中,让所写的生动而亲切,把已往的宛然变为目前。这就是他的本领。
1706029129
1706029130 就他的整理剪裁言,他的工作是客观性质的。因而他往往采取已有的论断,作为代言,假若和自己的不相远。例如《秦始皇本纪》后就援用大篇幅贾谊的话,即后来的班固也把他俩的话并为一谈,认为贾谊、司马迁说得如何如何了。这样看来,他的书中一定有不少是保存原来资料的面目的。
1706029131
1706029132 可是他也一定有着改装的地方。他的改装的方式是有两种:一是翻译,把古代难懂的文字翻成当时平易的文字,《五帝本纪》就是一例。二是就原书的文义重写,如《孟子》“王何必曰利”一段,即重写为:“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这见之于《魏世家》。我们试把《孟子》原文来一比对,就看出司马迁把原书的迂阔改去了,换上的乃是更符合战国时代的纵横面目。因为他有这种译和改,所以全书中也不尽留有所采各书的原形。只是现在我们所敢说的,他之保存或改动原始资料,并不均匀,加之司马迁本人的风格也确是丰富与变幻,往往随题赋形,所以那痕迹就更十分难辨了。
1706029133
1706029134 就他的文学才情言,《史记》又是非常主观的。他渲染上许多许多的感情,他也费了不少精力在琢磨他的文章上。在这方面看,《史记》在史书之外,乃是一部像近代所谓小说或者是抒情诗式的创作。创作有创作的一般特点,那是靠灵感,而优劣不能自主,也不能预期。一篇之成,也不知道经过多少失败。因而往往有弃稿,但这弃稿也每每存于现在的书中。所以《史记》也不尽是满意称心之作。
1706029135
1706029136 我这样述说的意思,是指明《史记》决不是完美的,可是正因为它不美满,它不会陷入庸俗,却像斑剥的钟鼎彝器或残缺的古人字画一般,那精妙幽媚处不惟不因此而失,反而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慕恋。同时我也是指明,要断定《史记》中司马迁的著作面目,是只可在相当限度内行之,关于他的著作先后,尤其是不能不在十分保留的态度之下而从事了。
1706029137
1706029138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1706027614]
1706029139 五 就著作时代上对司马迁作品之划分
1706029140
1706029141 我们要想推测司马迁创作先后的话,只能从他书中的和他实际生活的连系处去找。这样我们便发觉童年的感印给他十分深,李陵案的刺戟更时时有着馀响了。
1706029142
1706029143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他的一百一十三篇著作分为六个集团。第一是,不能确指为司马迁何时所作,然而能广泛地指为司马迁的文章的,这有:
1706029144
1706029145 (一)《吕后本纪》 从赞文“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看来,似乎是暗衬后来武帝时代之多事的,所以我想一定是司马迁作,虽然作于何时不明确。
1706029146
1706029147 (二)《鲁周公世家》 “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这是讥讽一般讲道德、说仁义而实际上毫无道德仁义的儒家如公孙弘之流的,与司马迁的常时态度正相合。何时写的?却还是没有任何痕迹。
1706029148
1706029149 (三)《田敬仲完世家》 赞里说田乞、田常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那样大的政变,却推在好像遵循卦兆似的,也只有浪漫精神的司马迁才能为之。
1706029150
1706029151 (四)《田儋列传》 主旨当然在写田横之气骨以及那同时自杀的五百人之壮烈,仿佛说流氓起家的汉朝,就没有这样出色人物!不是司马迁,谁会这样讥讽?
1706029152
1706029153 (五)《张丞相列传》 这更是极其狠辣的一篇讽刺。记了武帝以前的儿个丞相以后,一说到“及今上时”,便只列出几个人名,竟说:“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简直是说武帝朝中无人了!但那笔锋还不止此,又在侧面对那几个像样的丞相,也借端对汉朝大攻击了一番;他说像张苍那末好,可是也没赞成改服易色的事,而木强的周昌,敢于击伤吕后吏的任敖,刚毅守节的申屠嘉,却并不曾有萧、曹、陈平那般人的奸滑本领(司马迁故意说这是“术学”)!表面上让人看着好像是遗憾似的,实际上却是赞美,意思是说当今连这样人物都不见了!这曲曲折折的挖苦,只有司马迁会!
1706029154
1706029155 (六)《刘敬叔孙通列传》 主旨在写“面谀以得亲贵”的叔孙通,赞里讽刺地说:“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讽当时儒家,已成了司马迁的习惯;借机会把道家也加以冷嘲了,又是他父亲所不肯为的;所以这文章一定是出自司马迁,而不是出自司马谈,虽然在时代上没叙到多末晚。
1706029156
1706029157 (七)《扁鹊仓公列传》 给人治病,则同行嫉妒,不给人治病,则病家怨望。中国社会实在太难处了!扁鹊以技见殃,仓公匿迹当刑,左右都不对,有本领就活该倒霉。其中隐然有司马迁的感慨在!
1706029158
1706029159 (八)《吴王濞列传》 赞里说:“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眼光那样锐利,笔下有那样逼人的锋芒,这不是温和的司马谈所能措手,断然是司马迁作!
1706029160
1706029161 以上八篇为一组,都只能断其为司马迁之所著,却无从确定其所著之先后者。
1706029162
1706029163 第二组是,司马迁之作《史记》,因为有他父亲的薰陶并自己的天才,所以未必自为太史令时始着笔。书中一定有一些少作。现在只能看出是司马迁在作郎中之前,有着遨游的踪迹或者遨游以前的征象的,则有:
1706029164
1706029165 (一)《三王世家》 现在的《三王世家》虽未必为司马迁原本,但照《自序》中所讲,即着重在文辞,现在所有的,也就几乎全是策文,所以原文纵存,也不会多出什么来。三王之立,是在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时司马迁十九岁。我想可能是司马迁当时就见了这策文,而十分爱好,遂铭记下来的。所以这可能是书中最早的文字。
1706029166
1706029167 (二)《淮南衡山列传》 我认为也是司马迁少作,因为,篇中最后所叙为衡山王之败,时为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司马迁方十五岁,此其一;篇中录张苍等奏文,占很多篇幅,或者是成熟期的司马迁所不屑为,此其二;说到荆楚民风,只称“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并未证之以自己的见闻,也许这是司马迁在遨游(二十岁)之前作,此其三。也许有人疑惑难道不会是司马谈写的么?我的答复是,不会,因为赞文之风格奇崛,与谈异。
1706029168
1706029169
[ 上一页 ]  [ :1.706029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