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30820
现在我们再说到司马迁和后来古文派的关系。司马迁是被后来的古文家所认为宗师的。其中几乎有着“文统”的意味。因为,第一次的古文运动领袖是韩愈,他推崇司马迁。第二次的古文运动领袖是欧阳修,他推崇韩愈。后来的桐城派的先驱归有光,以司马迁为研究目标,后来者则追踪韩欧,而曾国藩一派又探索于《史记》。这样一来,前前后后,司马迁便成了古文运动的一个中心人物。
1706030821
1706030822
但我们现在要看看:究竟古文家所得于司马迁的是什么?是否及到司马迁,或不及司马迁,而且有着什么原因。刘熙载所谓“韩得其雄,欧得其逸”,而且一个善于发端,一个须看引绪,这便已经说出古文家大师之所以得于司马迁的了。大抵韩愈所得的是豪气,欧阳修所得的是唱叹,而司马迁兼之。
1706030823
1706030824
司马迁的文章可说是抒情的记事文,在这一点上能追踪的,我们不能不推归有光,虽然归有光所记的事却未必有什么价值。
1706030825
1706030826
一般的古文家所得于司马迁的却是一种调子。这种调子在《史记》中虽不普遍,但已确乎存在:
1706030827
1706030828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烟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伯夷列传》
1706030829
1706030830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孟子荀卿列传》
1706030831
1706030832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刺客列传》
1706030833
1706030834
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游侠列传》
1706030835
1706030836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则贤人勉焉。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货殖列传》
1706030837
1706030838
这等文字都大抵是郁勃蓄势,最后一泻而出,而古文家往往专摹此种。实则是司马迁因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文格如此,别人没有他的感情那样浓烈,身世又没有他那样可悲可愤,学来学去就是空架子了。
1706030839
1706030840
总而言之,司马迁的风格与他的人格是一事,浪漫精神是那共同的底蕴,古文家充其量所学的,不过是司马迁之雅洁而已,不过是司马迁在表面上的一点姿态而已。古文家对于司马迁的风格之研究,可说愈来愈精,但能够多少创作那同等(未必一样)的有生气的文章的,却愈来愈希。没有生活,没有性格,写不出那样文章,又有什么奇怪!可是司马迁的文章却毕竟可以永远不朽了!
1706030841
1706030842
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写毕于南京
1706030843
1706030844
(1)中华书局本《史记》下文有“请以剑舞。”一句。——编者注
1706030845
1706030846
(2)中华书局本《史记》此句文字略有出入:“始秦与周全,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编者注
1706030847
1706030848
(3)中华书局本《史记》作“至梁父矣”。——编者注
1706030849
1706030850
1706030851
1706030852
1706030854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1706030855
1706030857
一 《史记》是中国的史诗
1706030858
1706030859
常有人说中国没有史诗,这仿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大憾事似的,但我认为这件大憾事已经由一个人给弥补起来了,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司马迁。
1706030860
1706030861
不错,他把缙绅先生所不道的事加过了选择,然而在《五帝本纪》中终于记载了上古的传说(像黄帝、尧、舜的故事),在《封禅书》中也多少绘出了古代的神话,即在其他文字中也保存了一大部分春秋、战国、秦、汉间的传奇。保存古代史诗材料的,就是他。
1706030862
1706030863
诚然以形式论,他没有采取荷马式的叙事诗,但以精神论,他实在发挥了史诗性的文艺之本质。这是就他创作的本身论又是如此的。
1706030864
1706030865
试想史诗性的文艺之本质首先是全体性,这就是其中有一种包罗万有的欲求。照我们看,司马迁的《史记》是做到了的。他所写的社会是全社会,他所写的人类生活是人类生活的整体,他所写的世界乃是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
1706030866
1706030867
史诗性的文艺之本质之第二点是客观性,这就是在史诗中作者要处于次要的隐藏的地位,描写任何人物,无论邪恶或善良,描写任何事件,无论紧张或激动,而作者总要冷冷的,不动声色,在这点上,司马迁也做到了。他可以写典型的小人赵高,但也可以写仁厚的公子信陵,他可以写楚汉的大战,但也可以写魏其、武安的结怨;他可以写许多方士之虚玄弄鬼,但也可以写灌夫之使酒骂座;他可以写坚忍狠毒的伍子胥,但也可以写温良尔雅的孔子;他可以写将军,可以写政客,可以写文人,可以写官僚,又可以写民间的流氓大侠;这些人物也有为他所痛恨的,也有为他所向往的,但他写时却都是一样不苟,他只知道应该忠实于他的艺术而已。有些场面,在读者或者已经忍不住恐怖或悲伤了,但他冷冷地,必须把故事写下去。他很巧妙地把他的主观意见和客观描写分开,对于前者,他已经尽量地划出,写在本文之外,而归入赞或者序里。
1706030868
1706030869
史诗性的文艺之本质之第三点是发展性,那就是一个人物的性格发展,或者一件事情的逐渐形成。他又做到了。他写的李斯,是如何一步步下水,如何为了官禄地位,而和赵高合作,又如何终于为赵高所卖,那是写性格发展之最佳的例证。他写的魏其、武安之逐渐生怨,而灌夫之使酒骂座之逐渐爆发,这又是写事态的发展之最好的标本。他善于写一事之复杂的因素,以及这复杂的因素之如何产生一种后果。
[
上一页 ]
[ :1.706030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