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49613
张爱玲的情感,充满了悬疑,构成了一部文学史的悬案,虽然《小团圆》已经够彻底,彻底得一个也不放过,但是没能说出来的,无法说出来的,还是超出了张爱玲的勇气,超出了张爱玲的文字文本。
1706049614
1706049615
张爱玲一生的三个男人,都可视作乱世情缘。
1706049616
1706049617
一是清朝遗少、对她实施家暴的父亲。其次是把她看作“小妾”的汉奸胡兰成。最后是“又穷又老”晚年各种“失禁”的第二任丈夫赖雅。
1706049618
1706049619
她与母亲,也是爱恨怨尤,不得释怀。
1706049620
1706049621
弟弟,因为总也长不大,又承袭了晚清遗民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脾性,索性老死不相往来。
1706049622
1706049623
可幸的是,她性格虽然孤绝,不近人情,却得到几乎跟她无亲无故的老男生、小男生以及女生们的倾心倾力地照顾。套用旧小说的语言,夏志清先生是她的“恩公”,替她奔走书稿合同、版税的事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给她留有重要一席。如此恩惠,夏先生从未敢居功。
1706049624
1706049625
学者庄信正,就如她的秘书或办公室主任,替她跑腿找房子,找工作,寄书寄报纸,搬行李,还委托同学照顾她,直到她去世,都是无偿的,不求回报的。香港的宋淇夫妇更是雷锋升级版,任劳任怨。
1706049626
1706049627
闺蜜炎樱,出现在张爱玲的每一个生活节点。
1706049628
1706049629
经典电影《欲望号街车》里,费雯丽饰演布兰琪,在爱情和财富双重的瓦解下,她崩溃了。当她被送进精神病院时,有一句锥心的台词:“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慈悲。”
1706049630
1706049631
素昧平生的人,给予了张爱玲悲悯和高尚的帮助。
1706049632
1706049633
这是她的才华换来的。
1706049634
1706049635
偶像胡适
1706049636
1706049637
1932年,十三岁的张爱玲,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初中生。放假,她经常光顾父亲书房。
1706049638
1706049639
父亲看了胡适的考证买回来一本《海上花列传》,被张爱玲看到,硬缠着家庭教师朱先生用苏州土话(吴语)朗读书中妓女的对白。朱先生无奈,只得捏着喉咙学女声照读,张爱玲和弟弟边听边大笑不止。从此,张爱玲痴迷上《海上花列传》。
1706049640
1706049641
有一次,张爱玲破例要了四元钱买了也是胡适考证过的《醒世姻缘传》,结果弟弟拿着舍不得放手。做姐姐的大致已经知道了些眉目,便慷慨地给弟弟先看一二本,自己从第三本看起。好几年后,张爱玲在日军轰炸香港的时候当防空员,驻扎在冯平山图书馆,发现有一部《醒世姻缘传》,马上得其所哉,一连几天看得抬不起头来。房顶上装着高射炮,成为轰炸目标,一颗颗炸弹轰然落下来,越落越近,她只想着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1706049642
1706049643
张爱玲的姑姑有个时期跟张爱玲的父亲借书看,后来因为张爱玲的原因,兄妹二人闹翻,不来往了。张爱玲的父亲有一次忸怩地笑着咕噜了一声:“你姑姑有两本书还没还我。”张爱玲的姑姑也有一次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本《胡适文存》还是他的。”
1706049644
1706049645
张爱玲的母亲和张爱玲的姑姑早年跟胡适同桌打过牌。战后报上登着胡适回国的照片,笑容满面,像个猫脸的小孩,打着个大圆点的蝴蝶式领结,张爱玲的姑姑看着笑了起来说:“胡适之这样年轻!”
1706049646
1706049647
这真是毫不含糊的一家子胡迷。很多年后,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饶有兴味地铺陈了这段家传。
1706049648
1706049649
1955年11月,张爱玲到达纽约,这是她喜欢的城市,这里充满活力和机会,也和上海更相近。
1706049650
1706049651
她要去拜码头——胡适先生。
1706049652
1706049653
她希望胡适是一座桥梁,帮助她抵达文学的彼岸。
1706049654
1706049655
她清高,不说出来,在赴美之前,只是把自己的书《秧歌》等寄给胡适,也在机缘巧合的时候,表明了自己显赫的家族背景。
1706049656
1706049657
1955年的大年初二(1月25日),纽约曼哈顿区八十街一座普通的公寓内,年过花甲的胡适在这个全球最富庶的城市读着一本关于饥饿的故事《秧歌》。这已经是第二遍在看了,他看得非常仔细。
1706049658
1706049659
小说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细腻,人情烘托竟每每使人泪盈于眶。当写那忍不得饿的顾先生,背人偷吃镇上带回来的东西,又怕给别人看见时,作者如此描绘他的心理:“从来没注意到(小麻饼)吃起来咵嗤咵嗤,响得那么厉害”,这真是让苦涩的人也忍不住地笑出声来。在此之前,胡适好像还没有读到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小说。
1706049660
1706049661
当天的日记里,胡适道:“我读了这本小说,觉得很好。后来又读了一遍,更觉得作者确已能做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所出中国小说,这本小说可算是最好的了。”
1706049662
[
上一页 ]
[ :1.7060496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