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50807
1706050808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1706050809
1706050810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门来。平地一声雷。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1706050811
1706050812
端己中举前还有两首《谒金门》,按照萧继宗先生的观点,是写作者与一个女道士的爱情。前曾说过,唐五代时词都是咏本意,《谒金门》词牌本就是表现女道观,端己的这两首词是写对女道士的爱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1706050813
1706050814
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1706050815
1706050816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君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1706050817
1706050818
唐代女道士,在身份上与妓女比较接近,很多唐代的诗人,都与女道士发生过感情,端己也未能免俗。其第二首,就是前人的诗话里说的,被蜀主王建抢了姬人后的追念之作。但这两首词的情感,只是淡淡的惆怅,不是那种爱人被强夺去的痛苦。“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更是在暗示女主人公的身份。因唐诗里面特别喜欢把女道士比作天仙。
1706050819
1706050820
另有两首《女冠子》,据词牌看应该也是写与女道士的爱情:
1706050821
1706050822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1706050823
1706050824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1706050825
1706050826
端己的词里,我最喜欢的是这首《思帝乡》:
1706050827
1706050828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1706050829
1706050830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1706050831
1706050832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端己‘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pán),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这首词堪为韦词压卷,好就好在写得非常决绝。端己哪里是在写怀春的女子,而是借这位女子的口,写出自己一毫不肯苟且的生命态度。端己用生命的炽热与真诚,泼画出花间词的又一个高峰。
1706050833
1706050834
1706050835
1706050836
1706050838
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 翻是波斯有逸民——说李德润
1706050839
1706050840
1706050841
1706050842
1706050843
1706050844
1706050845
1706050846
花间词人三大家,一般指温庭筠、韦庄、孙光宪,李冰若先生和我的太老师朱庸斋先生则认为,温、韦而外,仅李珣 有独特风格。
1706050847
1706050848
按照明人胡应麟的观点,大家是“具范兼镕 ”,名家则是“偏精独诣”,但也有诸体俱工而不免名家,如王维;在某一体裁上微有短板,却不失名家的,如李、杜。以具范兼镕 论,孙光宪的词风固然非常独特,时有警句,但风格不够浑成,与温、韦并列,恐怕还有未当。而若论情感的浓挚,只能温、韦并称,堪比昆仑泰岱,其余只能算名山而已。在诸名家中,我偏爱李珣的词。
1706050849
1706050850
李珣 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从血统上说,他并非中原人氏,而是波斯人的后代。但他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接受儒家文化,最后成为五代时期一位罕见的有士大夫气节的词人。
1706050851
1706050852
李珣 字德润,出生在梓州。他的先祖是唐敬宗时波斯商人李苏沙。唐敬宗喜欢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李苏沙曾献上了罕见的沉香木材。李苏沙后来一直生活在中国,大概也与中国人通婚,传到德润这一辈,有一个哥哥李玹 ,字廷仪,还有妹妹李舜弦,被前蜀的后主王衍纳为昭仪。
1706050853
1706050854
德润虽身膺外戚,但并没有靠这层关系攀龙附凤做大官,因为《花间集》仅仅把德润叫作李秀才,或者叫作宾贡。所谓宾贡就是地方政府听说某人很有才干,于是具名推荐到中央去,让朝廷来考核是不是有资格当官,到了朝廷会受到上宾一样的接待,所以叫作宾贡。另外据宋代《茅亭客话》记载,德润“所吟诗往往动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他在前蜀被灭后,甘愿做遗民,其词就有很多感慨兴亡之作。
1706050855
1706050856
近代中国人,受进化论和唯物论的影响,不吝用保守、反动等恶谥加诸忠于前朝的遗民头上。但在古代并不如此。司马迁著《史记》,列传中第一篇就是《伯夷列传》,赞美不食周粟的殷商遗民伯夷、叔齐。选择做遗民,不仅是读书人的气节,有时还是一种鲜明的文化立场。比如宋、明的遗民,他们所守望的,不仅是内心的道德律令,还是历劫犹存的中华文化。
[
上一页 ]
[ :1.7060508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