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54038
“客人,酒。……”
1706054039
1706054040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
1706054041
1706054042
这是写如何点菜,以及酒楼如何给客人上酒,淡淡的对话十分诱人。虽是小说,但犹如文史资料,当代人无论如何发挥想象,也绝不会写得这么精准。绍兴黄酒不是白酒,所以主人公敢于要一斤。“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这是典型的绍兴的味道,也是乡愁的味道,更是鲁迅需要的味道。
1706054043
1706054044
酒菜上来之后,“我”也抖出了自己的心事:“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一个漂泊者的真正心态,说明他自己喝酒的根本原因是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我略带些哀愁,然而很舒服的呷一口酒。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1706054045
1706054046
鲁迅和梁实秋等人不一样,一般不专门写吃的,更不会写某一个菜怎么做。鲁迅只是散淡地在小说、散文、书信、日记中有意无意地暴露出他的口味。
1706054047
1706054048
看得出来,鲁迅的口味比较重,他老说什么东西没味道,周氏兄弟其实对吃的很懂,很挑剔,也比较讲究。就像这篇小说开头所说:“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也说在北京住了十来年就没什么好吃的,这话令北京人不爽。当然,是否好吃,涉及作家的味蕾、乡愁等话题。
1706054049
1706054050
接着,楼梯响,吕纬甫在酒楼上和“我”意外相逢。“我”一面叫堂倌先取杯筷来,使他先喝着“我”的酒,然后再去添二斤。“其间还点菜,我们先前原是毫不客气的,但此刻却推让起来了,终于说不清那一样是谁点的,就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菜: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1706054051
1706054052
点菜是口头报告,而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是典型的“绍兴四味”,也是鲁迅最深刻持久的味觉记忆。
1706054053
1706054054
边喝边聊,“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地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1706054055
1706054056
至此,已经上了五斤绍酒,虽是绍酒,但人均二斤半,“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地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这时楼梯上一阵乱响,拥上来几个酒客,当头的是矮子,第二个是红鼻子,此后还有人,“一叠连的走得小楼都发抖”。“我转眼去看吕纬甫,他也正转眼来看我,我就叫堂倌算酒账。”此时的酒楼,似乎显出“酒楼气”来了,于是两人都觉得不再适合说话,应该离开了。
1706054057
1706054058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1706054059
1706054060
至此,一场典型的绍酒之宴就此作结。
1706054061
1706054062
除了《在酒楼上》,鲁迅其他小说中绍兴美食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比如《祝福》中提到,绍兴城内的福兴楼有道菜叫“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是不可不吃的。福兴楼是小说中的一个地名,但清炖鱼翅这道菜却真实存在。绍兴城曾有一个同心楼老店,拿手好菜就是清炖鱼翅,做法是:取鲨鱼的鳍做原料,经过泡发,放在鸡汤火腿汁里清炖,成品像粉条一样白嫩软糯。料理的过程中,要在鱼翅下用鸡鸭肉垫底。鱼翅本身无味,需要靠鸡鸭肉填补,这就是中国烹饪文化中所谓的“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1706054063
1706054064
《阿Q正传》中写道:“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绍兴菜烹鱼确实都放一些切得精细的葱花,虽然是小说,却完全是写实。虽是写实,却用近乎夸张的笔法,从“半寸长的葱叶”和“切细的葱丝”上分出城里与乡下的不同来。处处无闲笔,极其高明地映射出鲁迅味蕾上的乡愁。
1706054065
1706054066
1706054067
1706054068
1706054070
鲁迅的饭局 嗜好零食的周树人——消闲中得养生之益
1706054071
1706054072
鲁迅是1918年随《狂人日记》一起出现的名人,而周树人的名字1898年以来就有。
1706054073
1706054074
一般意义上的鲁迅是怒发冲冠的,每天在战壕里擦拭锃亮的匕首投枪,“一个都不宽恕”的决绝姿态使人联想到他的牙齿都闪烁着钢铁的光芒,是一位纯金足赤的战士。而周树人则似乎平和得多,很长一段时间,他不过是一位在绍兴会馆中埋头抄古碑的小公务员。
1706054075
1706054076
他爱吃零食,尤好甜食。
1706054077
1706054078
周树人爱吃零食的习惯,大约是在日本留学时养成的,用以缓解工作中的紧张疲劳,抵御困倦和饥饿。日本有一种和茶道相关的著名茶点,叫“羊羹”,很受周树人青睐。羊羹最早出自中国,是用羊肉熬制的羹,后来随禅宗传至日本,由于僧人不食肉,于是便用红豆与面粉或者葛粉混合后蒸制,慢慢演化成为一种以豆类制成的果冻状食品。周作人1957年8月发表文章称,羊羹“并不是羊肉什么做的羹,乃是一种净素的食品,系用小豆做成细馅,加糖精制而成,凝结成块,切作长物,所以实事求是,理应叫作‘豆沙糖’才是正办”(《羊肝饼》)。日本文坛巨匠夏目漱石称赞羊羹:“泛蓝的熬炼方式,犹如玉和寿山石的混种,令人感到十分舒服。不仅如此,盛在青瓷皿中的蓝色羊羹,宛如方从青瓷皿中出生一般的光滑匀润,教人不禁想伸手抚摸。”羊羹和茶道相关,和文人性情相关,怪不得这么多的文学大家对其深爱有加。周树人在日本自然把羊羹当作主要的佐餐,回国后,还常常思念这种点心,并托人从日本漂洋过海寄来食之。1913年5月2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人分食大半。”有美味而与同人分食,人生一乐也。
1706054079
1706054080
鲁迅日记中关于零食的记载可以信手拈来,以1912年为例:8月14日,“夜饮于季巿之室,食蒲陶、杏仁”。9月5日,“饭后偕稻孙步至什刹海饮茗,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蒲陶即葡萄,买上之后,急不可耐,“即在棚下啖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也曾站在北平的街头大啖葡萄。9月25日,“晚铭伯、季巿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感情如此炽热,让人动容,分明是思念故乡的月饼了。11月9日,“夜作书两通,啖梨三枚,甚甘”。欲罢不能状如在目前。
1706054081
1706054082
周树人在北京常买零食、甜点的地方有:前门内临记洋行、西美居、观音寺稻香村、晋和祥等。据笔者统计,仅以1913年为例,周树人购买茶食、饼饵的情况是:临记洋行10次、西美居1次、稻香村5次、晋和祥10次,每次一元至数元不等。
1706054083
1706054084
稻香村是进入京城的第一家“南店北开”的糕点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此地离周树人居住的绍兴会馆只有两三里路,1913到1915年两年时间中,周树人到稻香村购物达15次。他买得较多的是满族点心“萨其马”。萨其马是满语,制作的最后工序是切成方块,再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马拉木壁”,“萨其马”是这两个词的缩写。清人《燕京岁时记》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木炭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1706054085
1706054086
除了购买点心,周树人也接受赠予。1914年前后,他吃上了一种叫“嵌桃麻糕”的江苏南通特产。南通麻糕被誉为“官礼茶点”,是南通人季自求介绍给他的小吃。季自求是周作人的同学,曾在孙中山的参谋本部任军职,后去北京,因爱好文学,常与周树人往来。1914年11月15日鲁迅日记中有“归过南通馆坐少顷,持麻糕一包而归”之记录。此麻糕即为季自求所赠之嵌桃麻糕。周树人喜好零食,对各处零食便多有关注。1914年1月5日上午,教育部召开茶话会,“佥事”周树人如是记之:“有茶无话,饼饵坚如石子,略坐而散。”有茶无话已经让周佥事不屑,连最喜欢的饼饵都坚如石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周树人没有当场拂袖而去,已是给足了茶话会面子。
1706054087
[
上一页 ]
[ :1.7060540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