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54388e+09
1706054388
1706054389 这次饭局主要商谈向日本介绍中国左翼作家及作品事,是鲁迅与内山完造见于记录的最后一次饭局。这次饭局之后,鲁迅病重,内山夫妇通过赠花等形式问病。7月20日鲁迅始可出门,上午即“往内山书店闲谈”。10月12日,“午后往内山书店买《新シキ糧》一本,一元三角”。这是在内山书店买到的最后一本书。10月17日,“下午同谷非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这是鲁迅最后一次访人,也是最后一次外出,去的仍然是内山书店。
1706054390
1706054391 10月18日凌晨,鲁迅突然发病。6时许,他用日文给内山写便信,托他请须藤医生前来诊治。
1706054392
1706054393 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大陆新村9号寓所逝世,终年56岁。同日,鲁迅治丧委员会成立,内山为委员之一。
1706054394
1706054395 10月22日,在万国公墓举行鲁迅葬礼,内山在葬礼上致悼词。
1706054396
1706054397 鲁迅逝世后,内山书店作为代理发售店,继续发售鲁迅作品和他编辑的书籍。
1706054398
1706054399 1941年12月,许广平被日本宪兵逮捕,受尽折磨。内山得悉尽全力营救,并由书店担保释放。
1706054400
1706054401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23日,内山书店被国民党当局接收,至此书店停业。
1706054402
1706054403 1947年12月,国民党当局强制遣返内山等旅沪日本人归国。
1706054404
1706054405 新中国成立后,内山完造一直从事中日友好工作。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要举行庆典,邀请内山完造来北京观礼。内山便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的身份来华访问。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机场见到许广平,兴奋得像个孩子,又蹦又跳。还对身边的夫人说,自己死了以后一定要埋在上海。巧合的是,这句话说完的第二天,内山完造便突发脑溢血逝世。10月26日,根据内山生前遗愿,他的遗骨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至此,两位好友,又一次做了邻居。
1706054406
1706054407 1980年,内山书店旧址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场所。上海人民为了纪念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的贡献,于1981年9月在内山书店原址立石纪念:“此店为日本友好人士内山完造所设。鲁迅先生常来店买书、会客,并一度在此躲避国民党追捕,特勒石留念。”
1706054408
1706054409 1985年9月7日,在内山完造百年诞辰庆祝大会上,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夏衍对内山书店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追求光明的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是联系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时至今日,这一评价仍不失公允。
1706054410
1706054411
1706054412
1706054413
1706054414 鲁迅的饭局 [:1706053431]
1706054415 鲁迅的饭局 教育部公宴——公务员的官方应酬
1706054416
1706054417 鲁迅当公务员期间,教育部每年拨一定钱款给各司分头组织聚餐等活动,以联络同事之间的感情,这就是鲁迅日记中所说的“公宴”。
1706054418
1706054419 1913至1916年,鲁迅参加了社会教育司举行的五场公宴,分别是:
1706054420
1706054421 1913年4月27日,“晚社会教育司同人公宴冀君贡泉于劝业场小有天饭馆,会者十人”。
1706054422
1706054423 1914年1月2日,“晚五时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同人公宴于劝业场小有天,稻孙亦至,共十人,惟许季上、胡子方以事未至”。
1706054424
1706054425 1914年12月31日,“晚本部社会教育司同人公宴于西珠市口金谷春,同坐为徐吉轩、黄芷涧、许季上、戴芦舲、常毅箴、齐寿山、祁柏冈、林松坚、吴文瑄、王仲猷,共十一人”。
1706054426
1706054427 1916年1月5日,“赴部办事,午后茶话会并摄景。夜同人公宴王叔钧于又一村”。
1706054428
1706054429 前两场公宴的地点“小有天”,是典型的闽式菜馆。
1706054430
1706054431 民国时,北京的好多饭馆都是以南式、南菜来号召的。魏元旷《都门怀旧记》说:“旧酒馆皆山东人,后则闽、粤、淮、汴皆有之,美味尽东南矣。”过去北京习惯以江浙为南方,不包括湖广,南菜一般指淮扬菜,扩而大之,就是扬州菜、苏州菜,这是所谓南方菜的正宗淮扬帮。比如鲁迅日记中的“南味斋”就是标准的扬州菜。
1706054432
1706054433 不属于通常意义上“南味菜”的是卖福建菜的闽式菜馆,比如小有天。
1706054434
1706054435 “小有天”的店名是借重当时上海名菜馆小有天的招牌。上海当时的小有天因清道人李梅庵的妙联“道道无常道,天天小有天”而知名,劝业场的小有天,虽是借重上海声名,但在劝业场也算是一家名店了。
1706054436
1706054437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劝工陈列所”,意在“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此即“北京劝业场”的前身,为官办的工艺品展销场,承担民族工商业的展示功能。“劝业”二字寄托了一个时代实业图强的希望,第一次给老百姓树立了“国货”的概念,从北京劝业场当年的盛景中,可以看出当年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当时,“国货”的概念已包括“鼓励发明、提倡专利技术”内涵,并具有“中外合资”理念。不少民族产业纷纷打出了“自信中国造”的旗帜。北京劝业场在建成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先后遭遇三次大火,劝业场的人气不降反升,与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楼、观音寺街的青云阁并列为“京城四大商场”。
[ 上一页 ]  [ :1.7060543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