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54592
1706054593
蔡元培是鲁迅的命中贵人,他无论是在教育部当教育总长,还是在北大当校长,都对浙系人才大力扶持和倚重,先是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后来又聘鲁迅在北京大学讲课。老二周作人在北大当文科教授,以及老三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也是蔡元培一手安排的。后来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带着许广平到上海后,生计都成了问题,也是蔡元培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
1706054594
1706054595
但鲁迅与蔡元培思想上还是存在明显分歧。1926年,蔡元培当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后,倡导“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与胡适主张趋同,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中点名批评这位“孑公”,并在给江绍原的信中说:“其实,我和此公,气味不相投者也。民元之后,他所赏识者,袁希涛、蒋维乔辈,则十六年之顷,其所赏识者,也就可以类推了。”
1706054596
1706054597
这样的微词和怨言,很快就被事实击得粉碎。1927年12月,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主动给鲁迅送来一个大饭碗—中华民国大学院特约著述员,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300元干薪,通过这种形式照顾鲁迅的生活。蔡元培曾在他的《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说过:“大学院时代,设特约著述员,聘国内在学术上有贡献而不兼有给职者,听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补助费。吴稚晖、李石曾、周豫才诸君皆受聘。”一年之后,蒋梦麟任教育部部长时,这一饭碗改名为“教育部编辑费”。
1706054598
1706054599
蔡元培主持大学院支付给鲁迅的这笔“补助费”长达四年又一个月,共计14700银圆,可谓一笔巨款。鲁迅正是靠这份补助费大量购书,并有余力资助革命互济会和左联等进步团体。
1706054600
1706054601
可能是出于对蔡元培关照的感激与追随,1933年1月6日,鲁迅和周建人兄弟双双加入由蔡元培、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706054602
1706054603
1706054604
1706054605
1706054607
鲁迅的饭局 中秋招饮——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
1706054608
1706054609
时间:1912年9月25日
1706054610
1706054611
地点:北京许铭伯家
1706054612
1706054613
与席:许铭伯、许寿裳、鲁迅
1706054614
1706054615
鲁迅日记1912年9月25日云:“阴历中秋也。……晚铭伯、季巿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
1706054616
1706054617
在鲁迅关于旧历中秋的日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记录,便是这一条。这是鲁迅北上的第一个中秋,这一年,老母依然在绍兴,故乡远不可及。此时此刻,饮酒夜归,“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令人泪奔。
1706054618
1706054619
坐中许铭伯(1867—1921),名寿昌,字铭伯,浙江绍兴人,许寿裳的长兄,曾任财政部佥事、盐务署会办等职。鲁迅1912年5月5日到北京,宿于长发店,当夜便“至山会邑馆访许铭伯先生,得《越中先贤祠目》一册”,在许铭伯的安排下,次日便移入山会邑馆。由于是老乡,又是兄长,鲁迅与之过从甚密,特别是每逢节日,许铭伯均要邀其吃饭或“致肴二品”,共叙乡情。
1706054620
1706054621
坐中季巿,即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浙江绍兴人。传记作家、教育家,许铭伯的弟弟,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和至交。
1706054622
1706054623
这天是阴历中秋,许氏兄弟招饮,以共泯思乡之情。
1706054624
1706054625
鲁迅是深刻思念故乡的。他的思乡成果,就是1926年所写的10篇回忆散文,最后由北京未名社结集,以《朝花夕拾》之名出版。陈丹青称《朝花夕拾》中的文字“温润出神”。这些文字,确实带着含泪的微笑,如琥珀一般晶莹剔透,心情的纹路都显示得一清二楚。只有写这些文字时,鲁迅才从峻急犀利和淳厚沉郁中走出来,显示出了客子的身份。
1706054626
1706054627
但鲁迅对于故乡的感情,在此后数年中经历着非常微妙的变化,及至后期,特别是母亲随他离开故乡后,鲁迅与绍兴,几乎到了交恶的地步。(见本书《传叔祖母治馔饯行》一文)
1706054628
1706054629
1917年中秋,鲁迅在京城绍兴会馆与友人聚,当天的日记写道:“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读来亦令人神往。
1706054630
1706054631
许铭伯、许季巿兄弟与鲁迅多年交情甚笃,经常给鲁迅送食物,中秋节尤其如此。1914年中秋节,“许季巿贻烹鹜一器”。1915年中秋节,“晚季巿致鹜一器,与工四百文。夜月出”,这一年照例是吃了一只鸭子。1918年中秋节,“晚铭伯先生送食物二器”。1919年中秋节,“晚铭伯先生送肴二品”。
1706054632
1706054633
1930年中秋节,“煮一鸭及火腿,治面邀平甫、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间同食”。
1706054634
1706054635
鲁迅日记里的中秋,多次出现烹鹜(也就是食鸭)的记载,秋日鸭肥,中秋食鸭是多地风俗,鸭的做法也多,如川西地区的烟熏鸭子,南京的桂花鸭,福建的槟榔芋烧鸭,南通的八宝鸭子,台湾的高雄鸭,成都的卤鸭子,等等。从时令来讲,每年中秋前后,盐水鸭色味最佳,这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鸭肉会带有桂花的香气,故美其名曰“桂花鸭”。《白门食谱》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
1706054636
1706054637
中秋期间吃鸭子,无论是清爽可口的盐水鸭,脆香美味的烤鸭,浓油赤酱的酱鸭,还是鲜美的八宝鸭,都深受人们喜爱。鸭属水禽,鸭肉性寒凉,具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可补内虚,消毒热。秋季吃鸭肉,可消除秋燥。鲁迅至少四次在中秋节期间吃鸭肉,两次是许氏兄弟关照赠送,两次是自己烹煮,足见其对节令的重视。
1706054638
1706054639
1931年中秋节,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传是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鲁迅携夫人在中秋之夜走亲访友,谈兴甚浓,兄弟情谊可见。
1706054640
1706054641
1934年中秋节,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动向》上的《中秋二愿》披露了自己的两个心愿:一、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攀亲;二、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这是对当时文坛用“性”做卖点的反击。
[
上一页 ]
[ :1.7060545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