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55750
鲁迅陕西之行还引出了多篇和陕西有关的杂文和书信,如《说胡须》《看镜有感》等。他结合在西安所见唐代遗迹,“遥想汉人多么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并如此阐发美学主张:“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可谓鞭辟入里之言。
1706055751
1706055752
西安之行是鲁迅一生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他从长安昭陵带箭的骏马身上,看到了汉唐“魄力究竟雄大”,这是鲁迅西安之行的最大收获,他也因此受了启发,认为必须“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窃以为这一美学发现和理论主张对于现代文学及艺术史的意义,远比损失一篇尚未动笔、前途未卜的长篇小说宝贵。
1706055753
1706055754
1706055755
1706055756
1706055758
鲁迅的饭局 治午餐邀陶元庆——抱歉而感激地一批批索画
1706055759
1706055760
时间:1925年1月25日
1706055761
1706055762
地点:北京西三条胡同鲁迅家中
1706055763
1706055764
与席:鲁迅、鲁迅母亲、陶元庆、许钦文、孙伏园、俞氏三姐妹(俞芬、俞芳、俞藻)、许羡苏、王顺亲
1706055765
1706055766
1925年1月25日鲁迅日记云:“晴。星期休息。治午餐邀陶璇卿、许钦文、孙伏园,午前皆至,钦文赠《晨报增刊》一本。母亲邀俞小姐姊妹三人及许小姐、王小姐午餐,正午皆至也。”
1706055767
1706055768
北京时期的鲁迅,极少在家里治餐请客,这次,他要请的是何等重要的人物?
1706055769
1706055770
原来,他要请的是比自己小12岁的陶元庆!
1706055771
1706055772
陶元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书籍装帧设计大师,为鲁迅的著作设计封面最多,也最著名。1925年1月25日的这次饭局,拉开了他们艺术合作和不朽友情的序幕。
1706055773
1706055774
陶元庆是1924年到北京游历的,住在绍兴会馆里。当时,鲁迅在北京各高校授课,因要出版他翻译的文艺理论讲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耳闻陶元庆绘画不俗,就托许钦文转请陶元庆作封面画。许钦文是陶的好友,也是绍兴文学青年,由他出面,再合适不过。陶元庆欣然接受了鲁迅的邀请,不久就将作品转交给了鲁迅。鲁迅看后十分满意,又让许钦文带话给陶,请陶得空来串门聊天。
1706055775
1706055776
但陶元庆不擅交际,甚至羞于拜访名人,没有主动拜访鲁迅。直到鲁迅从许钦文妹妹许羡苏那里听说陶来到北京已有多日,就托许钦文邀请陶元庆来做客,陶元庆才在许钦文的陪同下,上门拜访鲁迅。1924年12月3日,鲁迅日记载:“午后陶璇卿、许钦文来。”陶元庆认生,但鲁迅与他是老乡,又都懂得美术,所以说起话来非常投缘。
1706055777
1706055778
1925年1月25日的这次宴会,是鲁迅在家中专门设宴招待陶元庆的,也是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在西三条胡同的新家召集绍兴同乡共同过的第一个春节(1924年的春节是在租住的砖塔胡同61号过的)。鲁迅宴客大都在馆子中,这次破例在家中设宴,足见对故乡青年才俊的重视。参加人除了陶元庆、许钦文、孙伏园,作陪的还有鲁迅母亲邀请来的俞氏三姊妹(俞芬、俞芳、俞藻)和许羡苏、王顺亲等故乡的女子,都是绍兴人,桌上的菜肴也是绍兴风味,席间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1706055779
1706055780
坐中许钦文(1897—1984),浙江绍兴人。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赴北京工读。鲁迅先认识许羡苏,后来才知道其兄许钦文。许钦文第一次见到鲁迅,是1923年1月15日,他拿着孙伏园的介绍信去教育部拜访鲁迅,想请鲁迅在女高师替他谋个位置,鲁迅表示爱莫能助。同年8月25日,许钦文去砖塔胡同拜访鲁迅,因为此前他已发表了不少短篇小说,引起了鲁迅的注意,鲁迅就十分热情。此后许钦文就经常出入周家,并因乡谊与鲁迅过从甚密,受到鲁迅的扶植与指导,自称是大先生的“私淑弟子”。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的许钦文短篇小说集《故乡》出版,描写的多是浙江家乡的人情世态,鲁迅将许列入“乡土作家”之列。
1706055781
1706055782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饭局中,许广平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一方面,这是绍兴同乡聚会,而许广平是广东人,并没有受邀。更重要的是,许广平出现在鲁迅的生活中,一直要到1925年3月11日——这一天,鲁迅收到了许广平写给他的第一封信。
1706055783
1706055784
这次饭局的主客是陶元庆。此后,鲁迅与陶元庆有了更多的合作,交往渐入佳境。
1706055785
1706055786
陶元庆和他的新文学装帧设计
1706055787
1706055788
在中国现代出版装帧艺术史上,有意识地对新文学著作进行封面设计和书籍装帧的首倡者和开拓者当属鲁迅,但身体力行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术界人士则首推陶元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前者“抱歉而感激地”向后者“一批一批的索画”,催生了《彷徨》《坟》《朝花夕拾》《苦闷的象征》等具有现代文艺理念和美术观念的封面设计,使新文学著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旧文学截然分野,而陶元庆本人,也因此在波澜壮阔的现代文学中占据了独特而醒目的位置。
1706055789
1706055790
陶元庆(1892—1929),字璇卿,笔名元青、菊心等,近代画家,装帧美术家,浙江绍兴人。精于国画和水彩画,又擅长西画,在上海《时报》馆为《小时报》设计图案时,得以与一墙之隔的有正书局老板、康有为的弟子、中国报业家狄楚青相识,饱览狄的家藏、有正书局的古代名画以及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图案,后来又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向丰子恺和陈抱一等名家学习西洋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东方图案画和西洋绘画都广泛涉猎,有着不俗的见识和修养,这为其从事书籍装帧艺术奠定了美学基础。
1706055791
1706055792
1924年12月3日,陶元庆经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据不完全统计,是年至陶元庆逝世的1929年,陶共访鲁迅35次,其中2次未遇。鲁迅与陶元庆之间也有七番书信往返,内容均与新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有关。可以说,陶元庆在新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上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鲁迅的鼓励与支持。
1706055793
1706055794
鲁迅对陶元庆的美术作品十分赞赏。1925年3月18—19日,陶元庆在北京西四帝王庙中华教育改进社举行西洋绘画个人展,共展出水彩画等二三十幅。鲁迅为这次展览写了序言,文中称:“在那黯然埋藏的作品中,却满显出作者个人的主观和情绪,尤可以看见他对于笔触、色彩和趣味,是怎样的尽力与精心,而且,作者是夙擅中国画的,于是故有的东方情调,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渗出,融成特别的丰神了,然而又并不由于故意的。”1927年,鲁迅又在《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中说:“……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正是由于对陶元庆美术作品的首肯,鲁迅力邀陶元庆为新文学书籍作封面设计。
1706055795
1706055796
陶元庆为鲁迅所作的第一幅封面,是鲁迅翻译的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这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厨川白村去世后才出版的,集中反映了厨川白村对文艺理论问题的见解。鲁迅认为,厨川的文艺观,对开展中国新文艺运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于是将其翻译过来,交北新书局出版,并请陶元庆设计封面。许钦文这样记述:“在这以前我已和鲁迅先生谈起过,有这样一位画家和我同住在绍兴县馆里,画了许多北京的景物,老是搁在房间里。鲁迅先生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正在排印,就叫我请他画一个封面。不久《苦闷的象征》书面完成,鲁迅先生看得很满意。原画多色,鲜明、强烈,首创了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
1706055797
1706055798
陶元庆在设计《苦闷的象征》封面时,根据作品的内容,用夸张、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在红、黑、灰线条相交织的图案中画了一个抽象的裸女,披着长长的黑发。她的脚趾夹着一种叫“镗钗”的尖刃,并用温柔的舌去舐那染了鲜血的镗钗,悒郁的线条藏着无尽的悲哀,表现了一种生命力受到压抑之后的挣扎与战斗。鲁迅十分欣赏这帧封面图案,并在该书引言中说:“在这里我还应声谢谢朋友们的非常的帮助……(陶元庆)君又特地为作一幅图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此封面也是陶元庆书籍封面设计的处女作,许钦文认为它“首创了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而“五四”新文学书籍以图案为封面则始于此书。这本书初版时因经费所限,封面用单色印成,鲁迅觉得过意不去,于是待初版售完后,拿出版税作为再版补充经费,将封面由单色还原为复色,使其视觉效果更加强烈。所以,这本书有两种不同色彩的封面,是收藏家追逐的珍品,被称为“人间妙品”。
1706055799
[
上一页 ]
[ :1.706055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