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61230
1706061231
后来,周有光回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认为“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运动,而且是整个社会到这个时候的一个转折点”。他和“同学们挥泪走出校门时候的心情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祖国!’”但是,“在同学们的心上,这是一个历史的伤痕。当时,北伐胜利,人心激昂,在历史剧变中,无可避免地造成了这个历史的伤痕”。
1706061232
1706061233
为解决脱离圣约翰大学的学生继续学业的问题,创办一所新的大学的想法马上被付诸实践:曾在前清及北洋政府时期历办外交的王丰镐,慷慨捐献出上海大西路60亩地皮作为校舍基地;许秋帆捐赠5000大洋作为开办经费。另一位学生张悦联的父亲张寿镛是刚上任的沪海道尹,不仅捐赠3000元,还以其在财政界的关系筹划更多经济援助,并担任了光华大学(下图)第一任校长。虽然完全由中国人办学,但“张校长的办学原则是,按照当时公认为先进的英美教育方法,实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校中的行政人员很少”。
1706061234
1706061235
1706061236
1706061237
1706061238
∷光华大学校门
1706061239
1706061240
光华大学成立以后,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最优秀的教授来学校任教。张寿镛任第一任校长时,文学院长是张东荪,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钱基博,政治学系系主任是罗隆基,教育系系主任是廖世承,社会学系系主任是潘光旦。不仅如此,更有胡适、徐志摩、鲁迅、林语堂、吕思勉、吴梅、卢前、蒋维乔、黄任之、江问渔、何炳松等人先后在光华大学任教,成为当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的一所私立大学。学生们还常见张歆海和徐志摩在校园里谈论诗歌……与在圣约翰大学时一样,教员多用英语授课。
1706061241
1706061242
1927年,周有光从光华大学毕业。(参见图2-13,2-14,2-15)
1706061243
1706061244
1706061245
1706061246
1706061247
2-13∷1927年,周有光任光华大学毕业纪念册编辑部主任
1706061248
1706061249
1706061250
1706061251
1706061252
2-14∷1927年,周有光从光华大学毕业
1706061253
1706061254
1706061255
1706061256
1706061257
2-15∷《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一期
1706061258
1706061259
1706061260
1706061261
1706061263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中西合璧
1706061264
1706061265
1706061266
1706061267
1706061268
1706061269
1706061270
1706061271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1927年至1936年,是民国史上的特殊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大城市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1706061272
1706061273
苏州是一个比常州更富有情趣的城市,离上海也更近。移居苏州,在一定程度上让周有光的母亲摆脱了大家庭生活所带来的烦恼,新的社会联系也由此产生。
1706061274
1706061275
1706061276
1706061277
1706061278
∷蔡元培与张冀牗(张寰和摄)
1706061279
[
上一页 ]
[ :1.706061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