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61936e+09
1706061936
1706061937
1706061938
1706061939 5-12∷《聂绀弩旧体诗全编》中收录的关于周有光的诗作
1706061940
1706061941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一年周有光已经60岁了。某天,既是同事也是好友的倪海曙随口吟了一句“伊凡彼得斯大林”,周有光应声而和“秦皇汉武毛泽东”。这一调侃触发了“文革”的政治禁忌,幸好没有被深究。但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周有光也经历了批斗、抄家、进“牛棚”的过程。
1706061942
1706061943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三年,大批城市学生被迫离开城市,去农村插队落户,干部下放劳动,城镇生活日渐萧条。其子周晓平和妻子何诗秀去了湖北潜江,张家三妹兆和与丈夫沈从文去了湖北咸宁,三弟定和去了河北蔚县。周有光63岁时,去了宁夏平罗的“五七”干校。
1706061944
1706061945 张允和是“家庭妇女”,带着孙女,独自留守家庭。
1706061946
1706061947
1706061948
1706061949
1706061950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1706060699]
1706061951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宠辱不惊
1706061952
1706061953
1706061954
1706061955
1706061956
1706061957
1706061958
1706061959
1706061960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1706061961
1706061962 ∷1936年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1706061963
1706061964 宁夏平罗旧称平虏,让人联想到岳飞著名诗篇《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上图)
1706061965
1706061966 20世纪50年代后期,平罗西大滩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参见图6-1)建立了一个劳改农场,“文革”中被改建为“国务院直属口平罗五七学校”,在此改造大批来到这片荒漠的下放干部。1968年12月,第一批学员开始改建这个荒漠中的农场,1969年11月3日,周有光随着更多下放干部来到这里。
1706061967
1706061968
1706061969
1706061970
1706061971 6-1∷西大滩
1706061972
1706061973 体力劳动成为改造思想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集中政治学习以外,大量的时间被用来修渠、种地,以示脱胎换骨的决心。平罗的环境与江南完全不同:
1706061974
1706061975 整个冬天,宁夏平罗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死寂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一点光明、一点希望都没有。但是过了一个冬天,春天来了,春天来得很晚,出乎预料……过了5月1日,豁然开朗,原来看不见的树,看见了,长出叶子来了,绿叶子长得很快。啊呀!看到了绿叶子使人愉快高兴得不知怎么形容,就像从一个地狱到了天堂,一下子从冬天到了春天。当地的河流本来没有水,到了5月1日就开闸——这个闸叫青铜峡,我现在记起来了。青铜峡不仅是一个水库,还是一个发电站,我们的电就是从那里接来的。5月1日青铜峡开闸,水就流到河里,流到我们种田的小田沟里。
1706061976
1706061977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1706061978
1706061979 随着“江南季节”的到来,劳动强度陡然加大:
1706061980
1706061981 在平罗种田,我做的最困难的就是挑秧……走这个又软又滑的小田埂,要有技巧。走快了不行,否则没有踩稳,人要跌倒的,那就满身都是泥浆了,而且还会被骂。走得太慢了也不行,太慢你的脚就粘住了。所以速度要掌握好,要一脚踩稳赶快往前迈,这样维持身体的平衡,不会跌倒。我呀,居然没有一次跌在田里……我那个时候已经是六十五岁了,还能挑秧,在又滑又烂的小田埂上走。我今天还是很得意的。
1706061982
1706061983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1706061984
1706061985
[ 上一页 ]  [ :1.7060619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