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62142
1706062143
《ABC汉英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1706062144
1706062145
这部著名的大词典出版时,所有献词中提及的人都已经离世,周有光是唯一的在世者。
1706062146
1706062147
1985年,周有光一家告别沙滩后街55号的“陋室”,迁进了新居。那是朝阳门内后拐棒胡同一处灰色的新建楼房,“文革”时是收容知识分子的“牛棚”所在地。
1706062148
1706062149
1706062150
1706062151
1706062152
∷周有光在打字
1706062153
1706062154
1988年12月31日,周有光正式离休。再过十几天,就是他83周岁的生日。但直到1991年,他才把办公室从办公大楼移到了相距很近的家中,移到了那间9平方米的小屋里。这一年他有了更快捷的写作工具——一台来自日本夏普公司的电子打字机。日本技术人员曾特意找到周有光,请教与汉字输入相关的问题。周有光详细介绍了汉字拼音的特点,使得键盘输入汉字的技术不断获得改进。他也因此获得了当时国内还比较罕见的中西文电子打字机(上图),这是他离休后写作时最得力的工具——直到键盘打字机被电脑彻底取代。(下图)
1706062155
1706062156
1706062157
1706062158
1706062159
∷100岁时,周有光收到的别致的生日礼物:蛋糕做成新作《朝闻道集》以及相伴几十年的打字机的模样
1706062160
1706062161
1995年,张允和恢复了家庭杂志《水》的编辑工作,并继续写作她的《昆曲日记》。她在1989年79岁时发表的文章《温柔的防石浪堤》,让很多人了解了这对令人艳羡的伉俪的爱情生活。《最后的闺秀》等作品显示了这个家族的后代的优雅风度,从没有真正被摧毁。周有光和沈从文两对夫妇的故事,对公众具有传奇、创造力和历史结合的魅力。
1706062162
1706062163
1706062164
1706062165
1706062166
∷三联书店出版的《语文闲谈》(三册)封面
1706062167
1706062168
除了担当百科全书的工作以外,周有光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语文的现代化》等一系列具有很大学术跨度的著作相继出版。尤其是《语文闲谈》(右图)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出版,标志着周有光形成了审视全球化巨大影响的独特角度和立场,他完成了学术上既连贯又具开拓性的转变。此后他的著作的重点,在于对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常识性阐述,在许多问题上的思想警觉,往往使周有光的观点在历史演进的规律及特点方面具有某种预见性。
1706062169
1706062170
1996年,周有光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宋铁铮一起,为后人讲述自己漫长的一生,张允和在一旁补充,他们在一起重涉了将近百年的历史长河——那时,周有光谈及的大多数与他有密切交往的人,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1706062171
1706062172
1706062173
1706062174
1706062176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安常处顺
1706062177
1706062178
1706062179
1706062180
1706062181
1706062182
1706062183
1706062184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爸爸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考虑的都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这样描述周有光的日常生活。80岁以后的周有光,变得更善于思考和学习,他的记忆力依旧异于常人,学术研究也进了另一个黄金时期:从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研究转向对世界文化、文明史的比较和探索。他自述:
1706062185
1706062186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把中外书刊中有价值的资料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删繁就简,写成方便自己查看的短篇杂文。这可以说也是一种自我科普教育。偶尔把其中几篇发表出去,请读者指正。得到有益的批评,我喜不自胜。如果招来谩骂,我要郑重感谢,“千金难买文章骂”。批评当然要通过思考而后接受。但是在万马齐喑的时代,能听到刺耳的不同声音,那是真正的振聋发聩。
1706062187
1706062188
《朝闻道集》(增订版),周有光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3月第1版
1706062189
1706062190
耄耋之年,周有光的阅读与研究侧重点在于如何理解世界,后来他的一个著名的观点“从世界看中国”,就是对我们采取何种方式了解乃至理解世界的严肃提醒:
1706062191
[
上一页 ]
[ :1.7060621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