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62265
1706062266
1706062267
1706062268
7-4∷2004年周有光与张充和最后一次在北京相聚
1706062269
1706062270
2007年的10月31日,深受周有光信任的苏培成精选、编辑的《周有光语文论集》,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特等奖。此后,周有光逐渐成为几代人心目中光明、乐观、信心的象征。
1706062271
1706062272
2008年,周有光在给旅居新西兰的女作家周素子(参见图7-5)的著作《老家的回忆》所写的序中,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国家、艺术及友人的感受:
1706062273
1706062274
1706062275
1706062276
1706062277
7-5∷1997年,周素子与周有光夫妇在周有光的住所
1706062278
1706062279
处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子,无不经受严重的考验,经受精神与肉体的磨炼。一九五七年,素子这个大学未毕业生也不例外。
1706062280
1706062281
……
1706062282
1706062283
书称“老家”,实包含故园、故国之意。举凡家人父子,亲友故交,师长前辈,并向之所接的村民船户,卖浆者流,山川草木,无不在追忆之中。结念之深,给人以“归来”之感。前些年,我曾给素子伉俪的复信中说过:“你们是尘世不容的仙侣,被中原的浊浪冲出人寰,遨游于茫茫神空,降落于海外仙岛,居然落地生根,蔚然成林。真是,天涯何处无桃园!”这几句话,今天有新的诠释:浊浪若非久长,大禹的子孙终能学治水,顺从世界的潮流,趋于完善。桑梓之地,人文渊薮,故园何尝非桃园,布帆无恙,生命之舟犹能旋,海燕其归来乎?
1706062284
1706062285
选自周有光信件的摘录,未收入公开出版物
1706062286
1706062287
1706062288
1706062289
1706062290
∷周有光《朝闻道集》(封面)
1706062291
1706062292
2010年,周有光的晚近好友张森根将周有光社会科学方面的重要文章整理后,结成《朝闻道集》出版(右图),它成为周有光晚年作品中的代表作。2012年出版的《拾贝集》,补充了周有光近年来高度关注的文化及社会史、思想史问题的研究心得,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1706062293
1706062294
2013年4月,《周有光文集》15卷出版(下图),并在其家乡举办了“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这是出版社第一次集中出版周有光的作品,现在人们有可能完整、全面地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周有光原来并没有打算出一个比较全的“文集”,他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成就。但当叶芳(参见图7-6)在时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参见图7-7)的坚定支持下,为他策划、出版了《周有光文集》的时候,他还是极为高兴。周有光说:“叶芳做成了,这书我非常满意,苏培成写了前言,张森根写了后记,都非常好,我一生可以画句号了。”
1706062295
1706062296
1706062297
1706062298
1706062299
∷2013年出版的《周有光文集》,共15卷
1706062300
1706062301
1706062302
1706062303
1706062304
7-6∷2015年周有光生日前夕,叶芳来看望。周有光说,我对这个世界进行了认真思考
1706062305
1706062306
1706062307
1706062308
1706062309
7-7∷俞可平在2013年“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言,他称颂周有光是中国最有智慧的年长者
1706062310
1706062311
2014年年底和2015年年初,周有光《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下左图)和《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下右图)在内地和香港先后出版。前者集中整理了周有光晚年思考历史、文化问题的重要学术随笔,后者主要是对其1996年录音文字的整理——在这部自述中,周有光谈到数百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大部分与他有过交往。因精力的限制,周有光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补充材料,他只是淡淡地说,让别人来挑错。他说:
1706062312
1706062313
1706062314
[
上一页 ]
[ :1.7060622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