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62421e+09
1706062421
1706062422
1706062423
1706062424 8-8∷1941年,张马力与母亲及两个弟弟在上海合影
1706062425
1706062426 2014年,周晓平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第一次详细地谈到他父亲:“爸爸很重视传统文化,总说他是‘厚今不薄古’,在家庭中他对我奶奶很孝顺,可是他说他不要我孝顺,要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博爱。他说有了博爱之心,你对谁都会做得很好。如果他做父亲的不对,可以不‘顺’。他说我也不会留给你什么遗产,我只留一点儿知识,希望你以后自学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最好的财富。”
1706062427
1706062428 家族的纽带在“文革”结束之后更为坚固了,虽然除了周有光,姐妹们都已先后离世,但后代——其中绝大部分是工程师——却有了更多的兴趣去了解他们高龄的长辈。过去他们都有一种印象,周有光不像别的长辈,会给他们糖果、点心或玩具作为日常生活中亲热的表示,他从不与他们谈论家庭琐事——哪怕是自己最喜爱、亲近的人,他总是在勤奋地阅读和写作,他和他们谈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大事。随着对舅舅工作的了解,他们意识到,他为世界的进步活着,他不仅仅属于他们家族。(下图)
1706062429
1706062430
1706062431
1706062432
1706062433 ∷2004年9月秋高气爽,后辈们聚集北京,提前为周有光庆祝百岁生日
1706062434
1706062435 20世纪90年代,周有光是一颗重新被发现的明亮学术“新星”,这让更多人了解了周有光的工作价值。这时,姊妹中唯一居住在北京的周有光九妹的女儿毛晓园和丈夫宋庆福,无形中成为周有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理:他们细心记录下周有光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倾听周有光对世界大事的叙述和看法;在他能外出的时候和他一起欣赏享受户外世界的精彩(下图,参见图8-9);同时也向外界准确地转述周有光的思想,协助周有光进行与外界的思想交流。毛晓园清楚地记得,2004年12月,周有光应邀去现代文学馆作比较文字学科普讲座,开会前,人们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周有光在现代文学馆转了一圈。大致参观之后,周有光问:现代文学馆怎么能没有胡适?周有光很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那次讲座是如此轰动:自发来听课的有好几百人,坐满了大礼堂。将近百岁的周有光侃侃而谈一小时,答疑一个半小时,不用讲稿,即兴回答;听众掌声不断,会后人们排起了长龙,希望与自己敬佩的老人周有光合影。(参见图8-10,8-11,8-12)
1706062436
1706062437
1706062438
1706062439
1706062440 ∷2003年,在毛晓园夫妇和周晓平的陪同下,98岁的周有光来到北戴河泡海水
1706062441
1706062442
1706062443
1706062444
1706062445 8-9∷与自己家族里最年轻的新生代在一起,周有光如孩童一般快乐
1706062446
1706062447
1706062448
1706062449
1706062450 8-10∷1998年周有光与不同年纪的后辈在一起,谈论共同关心的问题
1706062451
1706062452
1706062453
1706062454
1706062455 8-11∷近年来,周有光家族中的屠乐勤夫妇、张马力姐弟、毛晓舫等,经常与周晓平一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这使他们对周有光先生的理解不断加深
1706062456
1706062457
1706062458
1706062459
1706062460 8-12∷2004年12月25日,周有光在现代文学馆作讲座,现场听众反响热烈
1706062461
1706062462 在110岁后,周有光仍将自己有限的精力聚焦于世界的变化。他对后代的勉励更多的是人格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每次毛晓园一跨进书房,周有光就会说,你来了,好,好。今天有两条重要新闻……或是说,你来了,坐,坐,今年有三件大事……于是,书房便成为讲台,谈古论今,国际国内,天地瞬间开阔:什么是比较文字学?中东局势为什么总是剑拔弩张?地处西部的宁夏应该如何开发经济?科学家为什么也会信上帝?世界文明古国希腊为什么跌落成欧盟最贫穷国?……别着急,它们都在周有光的脑中!(参见图8-13,8-14)
1706062463
1706062464
1706062465
1706062466
1706062467 8-13∷2000年张允和五弟张寰和夫妇、周有光外甥女屠式玫夫妇到京探望
1706062468
1706062469
1706062470
[ 上一页 ]  [ :1.706062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