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66566
1706066567
[63] 胡适日记,1915年8月28日、9月2日,1914年1月29日;《四十自述》,第161页。
1706066568
1706066569
[64] 《四十自述》,第165—175页。
1706066570
1706066571
[65] 胡适日记,1926年8月23日及所附根内特同年3月5日致胡适信。
1706066572
1706066573
[66] 胡适日记,1910年2月9日。
1706066574
1706066575
[67] 《爱国》,《竞业旬报》第34期,转引自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第28—29页。
1706066576
1706066577
[68] 《谈话录》,第243页。
1706066578
1706066579
[69] 《胡适致母》(1908年7月31日、1910年6月30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2、75页。
1706066580
1706066581
[70] 《年谱》,第18页;《胡适致母》(1909年9月13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4页。
1706066582
1706066583
[71] 《四十自述》,第162页;胡适日记,1910年1月25日;《年谱》,第21—22页。
1706066584
1706066585
[72] 《胡适致母》(1910年6月30日、7月22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5、76页。
1706066586
1706066587
[73] 《胡母致胡适》(1910年9月),《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6页。
1706066588
1706066589
[74] 胡适日记,1911年1月30日。
1706066590
1706066591
[75] 朱文华:《胡适评传》,第40页;《谈话录》,第182页。
1706066592
1706066593
[76] 《四十自述》,第176—179页。
1706066594
1706066595
[77] 胡适日记,1914年6月8日。
1706066596
1706066597
[78] 《顾维钧回忆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3,第521、109页。
1706066598
1706066599
[79] 梁漱溟:《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第5—6页。
1706066600
1706066601
1706066602
1706066603
1706066605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修订本) 第四章 留学:再造文明的准备
1706066606
1706066607
余英时师说,胡适在美国留学的七年“是他一生思想和志业的定型时期”。[1]以今日的后见之明看,胡适选择的志业就是要为中国再造文明;而七年的留学生活,就是为其后来的志业做准备。这对胡适而言,是非常清晰地有意识而为之的。要解读他在这段时间所形成的思想,不仅要细绎其文本,还要如陈寅恪所说,“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从考察他的美国生活经历开始。
1706066608
1706066609
1706066610
1706066611
1706066613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修订本) 一 美国:吾所自造之乡
1706066614
1706066615
胡适于1910年8月离沪,9月抵旧金山,休息两日后,乘火车到达康乃尔大学,入农学院。胡适之所以选农学为专业,以及他后来的转专业,都有二哥的影响。在胡适的心目中,二哥“是很有学问的,可惜早死了”。他出国前,“家兄特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以家道中落,要我学铁路工程,或矿冶工程,他认为学了这些回来,可以复兴家业,并替国家振兴实业。不要我学文学、中学,也不要学做官的政治法律,说这是没有用的。当时我同许多人谈论这个问题。以路矿都不感兴趣,为免辜负兄长的期望,决定选读农科,想做科学的农业家,以农报国。”不过,这可能也并非全是二哥的意思。胡适在考试前给母亲的信中,已说到如果考不取,则拟回上海学习“德、法文及各种高等科学,以为明年再举之计”。这里的“各种高等科学”固然是为了考试,但是否也暗含着择业方向的可能性呢?[2]
[
上一页 ]
[ :1.7060665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