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66976
1706066977
民初时势造英雄的大局已经形成,而胡适确有许多他人不可及之处:他素有做国人导师的愿望,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准备;他处处把中西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考察,实际是要达到中外平等,故能从中西文化竞争和收受的层面观察问题;他为解决中国问题找到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以教育再造中国文明并立志为之奋斗,终生不渝。这种种条件汇集在一起,就把胡适推到了极少数精英的前列。
1706066978
1706066979
而胡适在考虑归国的问题时,对自己将要在中国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已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他有时似乎喜欢将自己愿意担任的社会角色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前引他论述传教士的真正价值“在于外国传教士就像一个归国留学生一样,他总是带回一种新的见解,一种批判的精神”,就是典型的夫子自道。他在《非留学篇》中明言:中国正处于“旧文明与新文明过渡之时代”,而中西新旧两文明相隔如汪洋大海,留学即“过渡之舟楫”。作为留学生的胡适,带回新的观点和批判的精神以助此“过渡”,即为他当然的志业。
1706066980
1706066981
[1] 胡适日记,1911年10月27日、1912年11月10日。
1706066982
1706066983
[2] 胡适日记,1912年11月19、21、22日,1914年11月6日。
1706066984
1706066985
[3] 《年谱》,第41页;胡适:《中国与民主》,收1915年8月日记中;胡适日记,1916年1月11、31日。
1706066986
1706066987
[4] 胡适日记,1914年8月11日。
1706066988
1706066989
[5]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17—18页。
1706066990
1706066991
[6] 《胡适诗存》,第11页。
1706066992
1706066993
[7] 《谈话录》,第169—70页;《胡适致乡友信》(1910年9月25日,邮戳日),转引自石原皋《胡适与陈独秀》,《胡适研究丛录》,第85—86页。
1706066994
1706066995
[8] 胡觉信转自《年谱》,第26页;胡适日记,1911年3月23、24、28日,1915年1月27日。
1706066996
1706066997
[9] 胡适日记,1915年1月27日、5月2日。
1706066998
1706066999
[10] 《爱国》《本报周年之大纪念》《读爱国二童子传》,《竞业旬报》第38、37、28期,转引自李敖《胡适评传》,第476页和朱文华《胡适评传》,第29页。
1706067000
1706067001
[11] 胡适日记,1911年6月17日、1915年7月22日。
1706067002
1706067003
[12] 胡适日记,1915年2月14日。
1706067004
1706067005
[13] 胡适日记,1914年9月13日,1916年1月25日、8月22日。
1706067006
1706067007
[14] 胡适:《非留学篇》;胡适日记,1915年3月15日。
1706067008
1706067009
[15] 胡适日记,1915年2月20、21日。
1706067010
1706067011
[16] 胡适日记,1914年11月4日;《口述自传》,第55页。
1706067012
1706067013
[17] 胡适日记,1912年10月25日、1913年4月(原无日),1917年2月23日。
1706067014
1706067015
[18] 胡适日记,1914年5月15日、7月26日。
1706067016
1706067017
[19] 胡适日记,1914年5月15日、7月26日;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4),第433页。
1706067018
1706067019
[20] 胡适日记,1915年11月25日,1917年1月22日,1914年7月12日、8月9日。
1706067020
1706067021
[21] 胡适日记,1914年8月10日。
1706067022
1706067023
[22] 胡适日记,1914年10月26日(以下两段也参见此)、1911年3月14日。
1706067024
1706067025
[23] 胡适日记,1914年10月19日。
[
上一页 ]
[ :1.7060669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