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95932
1706095933
左翼文艺运动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是世界范围的政治性超越文艺性的运动。因其宗旨超越了文艺范畴,有马克思反对的输出革命的味道,其影响可想而知。但在中国,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尽管受到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的干扰,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政治影响,并为我党培养了革命文艺队伍。
1706095934
1706095935
瞿秋白指导左联文艺工作的时候,茅盾曾与他讨论过左联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认为“左联像政党,关门主义,不重视作家的创作活动”(《我走过的道路》)。冯雪峰也在《冯雪峰谈左联》(与其子冯夏雄合著)中说:
1706095936
1706095937
那时候在上海的党中央,以及我们自己,常常把左联当作直接进行政治斗争的革命群众团体,而忽视了它应该在文学斗争和思想斗争中发挥特殊作用。
1706095938
1706095939
鉴于上述情况,左翼作家拿不出像样的文学作品,左联的文苑有些荒芜。对此,茅盾、鲁迅、冯雪峰等人共同商议,把文学创作提高到重要地位,按文学规律创作,争取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他们决定再创一个登载文学作品为主的左翼文学刊物。经研究认为,丁玲是左翼作家中文学创作最为活跃,文学性也最强,又不是标榜革命的作家,用丁玲在《关于左联的片断记忆》一文的话,“更可以团结一些党外的人”,于是合乎情理地被任命为《北斗》的主编。
1706095940
1706095941
《北斗》自1931年9月创刊至次年7月被查封,共出版两卷八期。虽然时间不长,但《北斗》为纠正左联的“左倾”,繁荣左翼作家文艺创作起到积极作用。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左翼的期刊《北斗》,除了发表鲁迅、茅盾、瞿秋白等革命作家的作品,还令人瞩目地刊登了冰心、林徽因、沈从文、叶圣陶、邵洵美等人的作品,开创了团结广大作家繁荣南北文坛的新趋向、新局面。
1706095942
1706095943
丁玲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又有卓越的编辑和组稿能力。更重要的是,她有宏阔的心胸和个人魅力。颜雄的《丁玲说〈北斗〉》一文中,引用了丁玲的话说:
1706095944
1706095945
《北斗》杂志就是要不求一律嘛。他们是我的朋友,同情支持我,我办刊物向他们拉稿,有求必应……凡是约稿,不管出了题目的和没出题目的,都没有任何规定,听作者写去。当时口头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悉听尊便。拿到稿子以后,我看一遍就发。
1706095946
1706095947
从丁玲的这段话,可见她尊重文学规律、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当时曾被左联视为对立面的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都被丁玲的办刊思想感动,帮她拉来了冰心、林徽因等名家的稿件。
1706095948
1706095949
丁玲主编的《北斗》,一扫过去的文学阴霾,给左联文化运动带来了全新的生机勃勃的气象,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这样评价《北斗》:
1706095950
1706095951
是左联为扩大左翼文艺运动,克服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而办的第一个刊物,或第一次重大的努力。
1706095952
1706095953
鲁迅、茅盾在1934年编选的《中国左翼文艺定期刊编目》中,对《北斗》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706095954
1706095955
执笔者除了左联的作家外,也有“自由主义”的中间作家,这是和以前《拓荒者》等不同的地方。以前《拓荒者》对于“自由主义”的中间作家是取了关门的姿态,而《北斗》则是诱导的态度。
1706095956
1706095957
此说是符合事实的,但“诱导”则语焉不详。后来,有人利用“诱导”一词大做文章。说《北斗》发表沈从文等人的文章,是为应付国民党的检查,有目的地策划安排将《北斗》抹上“灰色”。如此轻视非左翼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价值,让人误判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生态,似乎左翼作家与非左翼作家之间只有斗争,没有团结合作。
1706095958
1706095959
我们应该尊重《北斗》的历史,它证明左联的鲁迅、茅盾等作家,是一直在努力克服“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绩。
1706095960
1706095961
谈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初步形成,瞿秋白不能不提,尽管他的文学观念“左倾”,但他是左联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很有成就,又是富有生气的文学批评家。
1706095962
1706095963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1919年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小组,翌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主持中共八七会议,当选为临时政治局书记,后曾主持中共中央工作。1931年遭王明宗派主义打击,被迫离开中央。
1706095964
1706095965
1931年年初,冯雪峰奉命调任左联党团书记时,认识了瞿秋白,并争取他参加了左联领导工作。其时,肝病发作的瞿秋白在上海过着居无定所的亡命生活,临时寄居在茅盾上海愚园路树德里的寓所里。一天,瞿秋白正在茅盾家看书,第一次见到来茅盾家送《前哨》创刊号的冯雪峰。瞿秋白读完创刊号上鲁迅的文章,很兴奋,并即兴谈了对文章的深刻、精辟的见解。又几天,在茅盾寓所,瞿、冯二人再次相会,瞿秋白向冯雪峰表示“借此次休养机会,翻译一些苏联文学作品”,并说想从事文学活动。冯雪峰向鲁迅反映了瞿秋白的愿望,鲁迅说,“我们抓住他”(《回忆鲁迅》)。
1706095966
1706095967
不久,瞿秋白在冯雪峰的帮助下,有了自己住的房子,冯雪峰承揽杂务,充当信使,负责他的安全和与外界联系。瞿秋白参加左联领导工作,不是党组织的决定,而是一个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情。
1706095968
1706095969
不久,瞿秋白就在丁玲主编的左联公开刊物《北斗》上,以董龙、陈笑锋、司马今、史铁儿等笔名,发表《乱弹〈代序〉》《吉诃德的时代》等一系列杂文;又为《文学导报》《文艺新闻》等撰写《狗样的英雄》《猫样的诗》等犀利的文章,批判“民族主义文学”“民主主义文学家”。
1706095970
1706095971
还是通过冯雪峰,瞿秋白与鲁迅建立了崇高的友谊。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都心仪对方,却无缘谋面。鲁迅非常欣赏瞿秋白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品和苏俄文学作品。瞿秋白与苏俄的特殊关系,让他能从各种渠道得到俄文原版书。瞿秋白学俄文出身,其准确的翻译使精髓不失,故鲁迅十分赞赏,认为在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中国无人能出其右。
1706095972
1706095973
鲁迅是很少夸同时代作家的。对瞿秋白却开了先例。苏俄《绥拉菲摩维支全集》的编者G.涅拉陀夫所作关于《铁流》的序文——《十月的艺术家》,鲁迅觉得没有中译,是个缺憾,就让冯雪峰请瞿秋白翻译。瞿秋白译完,近两万字,甚是兴奋,立即写信给冯雪峰,赞扬原文“简直是一篇很好的论普洛创作的论文”。鲁迅在《铁流》中译本编后记中写道:
1706095974
1706095975
没有木刻的插图还不要紧,而缺乏一篇好好的序文,却实在觉得有些缺憾。幸而,史铁儿竟特地为了这译本将涅拉陀夫的那篇翻译出来了,将近二万言,确是一篇极重要的文字……在现状之下,很不容易出一本较好的书,这书虽仅仅是一种翻译小说,但却是尽三人的微力而成——译的译,补的补,校的校,而又没有一个是存着借此来自己消闲或乘机哄骗读者的意思的。
1706095976
1706095977
译者指曹靖华,补者指瞿秋白,校者则说自己。此次算是鲁迅与瞿秋白的第一次亲密合作,从此二人成了好友。
1706095978
1706095979
据材料显示,在上海,鲁迅除了登门拜访了茅盾,第二个便是登门拜访瞿秋白了。鲁迅到紫霞路六十八号瞿秋白寓所的第一次访问,是《毁灭》中译本出版不久。瞿秋白收获了鲁迅写的一幅立轴,上面写着:
1706095980
170609598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上一页 ]
[ :1.7060959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