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96012
1706096013
其实,蒋光赤的诗作并不多。尽管他气质、风格更接近诗歌,但他却从1925年始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小说的创作。
1706096014
1706096015
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写穷乡僻壤的佃户少年汪中,在父母被地主迫害致死后,流浪他乡的故事。这类题材的小说,并不少见,但蒋光赤《少年飘泊者》与众不同的是,小说中有参加过二七大罢工、北伐战争,最后牺牲沙场的人物形象,直接展示了“五四”到“五卅”这段历史的广阔而充满矛盾斗争的社会生活。诚如他自己在《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一文中要求作家在看取生活时,要“把头抬高一些,眼光放开一些”。尽管小说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在刻画人物方面乏善可陈,结构故事也力所不逮,但小说洋溢着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还是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一些影响。
1706096016
1706096017
虽然蒋光赤在生活中和作品中,都以革命者示人,但他的小说中时不时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这是他们那一代所谓革命作家骨子里的书生本色。
1706096018
1706096019
1926年,蒋光赤出版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写民族、阶级矛盾和爱情故事。一年后蒋光赤又把目光转向城市,其中篇小说《短裤党》以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为背景,写的是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的经过和失败。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次工人斗争历史事件的面貌和社会氛围,既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杀戮暴行,又着重描写了工人斗争领导者杨直夫等人的坚定忘我,工人李金贵等不畏牺牲的光辉品质。蒋光赤率先在其小说中描写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一尝试,弥足珍贵。蒋光赤在《短裤党·写在本书的前面》一文中表示,立意要做使《短裤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证据”。从小说的艺术上看,《短裤党》是一篇缺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不具艺术魅力的作品,此外,个别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宣扬暗杀复仇主义等也使小说的思想内涵受到削弱。
1706096020
1706096021
蒋光赤在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时,在《短裤党》里勾勒出起义成功后的胜利图景,但随着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看到革命浪潮的退却、现实生活的蜕化和没落的现实,革命锐气立刻消沉,情绪也悲愤消极。他的《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三篇小说,就分别写了斗争中牺牲、以暗杀作为反抗现实的手段,以自杀以结束斗争的消沉、颓唐、沉沦的内容,与《短裤党》的激扬振奋精神大相径庭,他的《丽莎的哀怨》则是这类作品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写一白俄贵族女人,在十月革命后流浪到上海沦为妓女的故事。小说将其昔日豪华尊贵的贵族生活与眼下的卑贱、沦落相对照,自有一种人性深深的哀怨。正是这一点,打动了读者。小说发表后,立刻受到左翼文艺界的怒斥,华汉(阳翰笙)在《读了冯宪章的批评以后》中,不仅完全否定了《丽莎的哀怨》,连对一些肯定此小说的文章也一律指为“有毒害的”。
1706096022
1706096023
不久,蒋光赤在久违的诗歌长诗《哭诉》(即《写给母亲》)中对社会批评作答,蒋光赤歌曰:“我的一颗心……只是烧呀……任冰山也不能将它冷透!”同时在诗的序中写道,“我始终是在希望的路上走着”。感情是寂寞孤独的,是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
1706096024
1706096025
就在这段时期内,蒋光赤与钱杏邨、孟超等人组织了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太阳社与创造社先后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对当时的中国文坛产生不小的影响,他们都提倡革命文学,太阳社公开宣言,“做着建设无产阶级文学基础的工作”(《太阳月刊》停刊号《停刊宣言》)。
1706096026
1706096027
《太阳月刊》1928年7月停刊,蒋光赤又创办《新流日报》和《拓荒者》等。他在《新流日报》第一期《编后》中声称:要“想对目前如火如荼的新时代文艺运动,加上一点推进的力量”。看得出,经历了悲观、低沉、消极的那段经历后,蒋光赤又热情高涨起来。对此,有的文学史中说,“蒋光赤称这些活动(办刊),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此评有些溢美。太阳社并创造社的活动,从其影响看,一方面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也给当时的中国文坛,特别是对左翼作家造成不少的混乱。提倡革命文学,功不可没;以革命者自居,制造宗派主义,“围剿”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错误严重,影响恶劣。
1706096028
1706096029
1929年夏,蒋光赤去日本,创作诗歌《我应当归去》及日记《异邦与故国》。抒发他遥念祖国、朋友和人民及渴望参加斗争的情怀。重要的是他在日本期间,认真阅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品和优秀的苏联文学作品,翻译了其中一些作品。此外,他还与日本革命作家交流,受益匪浅。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的土地》便是访日的收获。
1706096030
1706096031
《冲出云围的月亮》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和思想状态,与同在日本的茅盾写的《虹》(未完篇)题材相同。但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二者相去甚远。蒋光赤的小说,在表现人物时,多有幻想色彩,缺乏生活基础,并掺杂某些狂热的描写。而从未以革命作家自居的茅盾之《虹》,虽也未达到“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的计划,但小说的主人公梅行素,却塑造得鲜活丰满,其性格发展也合乎生活发展的逻辑。
1706096032
1706096033
据说蒋光赤于1930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是其作品中最成熟的一部,并说“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剧烈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共领导下早期农民武装革命运动的面貌”。笔者认为《咆哮的土地》确实是蒋光赤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它更具开创意义的是,小说的题材和人物以崭新的面貌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回归,生机勃勃地出现在当时的小说领域,“除了蒋先生之外没有第二个”。这句话是《咆哮的土地》更名为《田野的风》出版后,在1932年《现代》杂志发表的书评中的一句话。
1706096034
1706096035
与蒋光赤同时出现的革命作家中,大多是太阳社和创造社的成员,如阳翰笙、龚冰庐、钱杏邨、楼适夷等。这些作家的创作、理论及其文学活动,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做了初步的拓荒工作。鲁迅在1931年出版的《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暼》中,对此加以肯定,认为在“新分子里,很有其极坚实正确的人存在的”。
1706096036
1706096037
但在若干年后,鲁迅深受其苦,便将其骨干斥为“四条汉子”,并加以讨伐。其间的是非曲直,殊非语言所能道断,其真谛或可由后人所尽道。
1706096038
1706096039
1706096040
1706096041
1706096043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左联五烈士”
1706096044
1706096045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十八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五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
1706096046
1706096047
“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3月30日创刊不久,由袁殊主编的《文艺新闻》,发表《在地狱或人世的作家?》一文,将这一血腥暴行透露于世。4月25日,左联在上海创办《前哨》,其创刊号即是纪念柔石等五烈士的专号,其中有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同时有《五烈士小传》等文章。因《前哨》为地下期刊,故秘密发行三千份,在国内外引起不小震动。不久《前哨》即被当局查禁,后改为《文学导报》,出到第八期再遭封杀。
1706096048
1706096049
8月20日出版的《文学导报》,刊出了国际革命文学家联盟发表的宣言,号召“全世界一切革命文学家和艺术家共同起来,反对国民党对于我们同志的迫害”。
1706096050
1706096051
“革命文学”的崛起,尚未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流,但却是一支新锐力量,“左联五烈士”便是这支新生力量中以鲜血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写了第一篇文章”(鲁迅《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的前驱。
1706096052
1706096053
柔石(1901—1931),名赵平复,早期从事教育工作,受新文学运动的感召,参加新文学运动。二十二岁开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疯人》写个性解放。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虽然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但还是表现了大革命中知识青年游移徘徊的思想状态。中篇小说《三姐妹》与《旧时代之死》同一题材,都有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毛病。
1706096054
1706096055
1928年夏,柔石到上海,从《柔石作〈二月〉小引》中,可知他到上海后与鲁迅走得较近。在鲁迅帮助下,一方面译介东欧和北欧的进步文学作品,一方面编辑《语丝》《朝花旬刊》《萌芽月刊》等期刊,这些活动,特别受鲁迅影响,对他的思想和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时所创作的短篇集《希望》,不再写宏大题材,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庸、卑鄙的人物与故事,其现实意义生活气息都超越了早期作品,其艺术风格也个性化了,笔调朴实,感情深沉。
1706096056
1706096057
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二月》,鲁迅为之作《小引》。鲁迅慧眼识珠,他在评价小说主人公年轻的肖涧秋时,说“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鲁迅从塑造人物着眼,认定肖涧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予以肯定。肖涧秋离开学校后,仕途坎坷,人生漂泊,来到看似世外桃源的芙蓉镇,他想过平静冲淡的生活,但后来发现,芙蓉镇依如别处,同样是凄苦、世俗和凡庸。对于曾怀一腔热血的肖涧秋来说,他想用个人的努力,改变芙蓉镇僵死的现状。他开始帮助孤儿和寡妇改变悲哀的处境,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流言蜚语,诬蔑非议。寂寞中他获得了爱情的温暖,却仍无法排遣积郁心头的空虚和苦痛。于是他再次选择了漂泊。至此,小说完成了对在革命浪潮面前犹豫彷徨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另几个人物如陶岗、文嫂等人也写得各具性格。
1706096058
1706096059
柔石的《二月》具有浓郁优美的抒情色彩,富有诗意,叙事也细腻流畅,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不解的是,《二月》发表之时,左翼批评家包括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内,对于柔石的小说创作推崇备至,而到1964年《二月》被改编成电影《早春二月》,尚未公演,竟遭到“左倾”文艺思潮包括那批左翼批评家的攻击。
1706096060
1706096061
左联成立时,柔石与鲁迅等四十余人出席会议。先后任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仍坚持创作。1930年发表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柔石以诚挚的笔触写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一位穷苦妇女为了生计,被丈夫出典给邻村的一个有钱秀才,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屈辱地生活了三年,等她为秀才生下一男婴,就被只身赶回原来的家,依然过着苦难的生活。这篇小说较之《二月》等,伤感的情调消失了,多了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悲悯,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说,柔石正“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
上一页 ]
[ :1.7060960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