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98818e+09
1706098818
1706098819 他们二人分别代表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革命作家和淡泊处世、严谨治学的学院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朱、郭二人不是战友,也不是朋友。在知识分子纷争激烈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朱自清能出于公心,研究和评价郭沫若的新诗和文史研究,是当时学院派学者的科学态度。后来朱自清还与吴晗、郭沫若等人合作,编辑出版了《闻一多全集》。更证明朱自清与逝者闻一多的深厚友谊,以及他的虚怀若谷对待一切人的胸怀。
1706098820
1706098821 有些论者,在谈朱自清推崇郭沫若新诗时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国时期学院派知识分子和有学问的革命家的互动”(《朱自清与郭沫若》)。这是说得通的,但是又说“朱自清对郭沫若的认同有力地证明了郭沫若在学院派知识分子中的巨大影响力”,就有悖于历史真实了。倘说郭沫若曾以革命者自居,以宗派主义蔑视、攻击鲁迅、茅盾等作家,包括胡适、叶绍钧、沈从文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1706098822
1706098823 1948年8月,朱自清为《闻一多全集》耗去太多的心血,在出版当月,朱自清胃病发作,不幸逝世。8月15日,二十多名留港作家联名致电清华大学,悼念朱自清。17日,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总会暨香港分会十九人,致电清华大学朱自清治丧委员会,“遥申哀悼”。9月11日,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也在香港举行朱自清追悼会。三次追悼会,郭沫若都参加了。他是代表共产党为朱自清先生举行追悼活动的,而不是以逝者朋友身份出席的。
1706098824
1706098825 毛泽东对朱自清的评价是:
1706098826
1706098827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1706098828
1706098829 这是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的话,是对一生保持着光明正义的执着追求,在人生道路和文学作品中都显示出高尚人格的、正义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朱自清的崇高评价。该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1706098830
1706098831
1706098832
1706098833
1706098834 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1706096731]
1706098835 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我是在新诗之中,又在新诗之外”——闻一多探索新诗格律化中的是非
1706098836
170609883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著名的“新月派”(或称“新月诗派”)。它并不是纯文学艺术社团,而是当时上流社会部分学者、作家组成的俱乐部性质团体。成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胡适、梁启超、陈西滢等。后来,从美国回来的闻一多、余上沅也参加了新月社的活动。新月社在文学创作,特别是文学理论上产生不小影响,贡献不俗。他们以徐志摩编的《晨报副刊·诗镌》为基地,发表诗歌创作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流派特点。徐志摩的诗歌前面已经介绍,不再重复。闻一多的《死水》为诗歌格律化提供了成功的例证。他的《诗的格律》进一步提出格律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美学理论。闻一多和其他成员,开创了一个诗的流派,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小的价值。
1706098838
1706098839 闻一多是从“新月派”冉冉升起的诗人。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这样推崇闻一多:
1706098840
1706098841 一多不仅是诗人,他也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一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看到了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
1706098842
1706098843 徐志摩准确地概括了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以及他在当时诗界的地位和影响。
1706098844
1706098845 闻一多与徐志摩在诗的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二人的性格、思想也迥然不同,如果说徐志摩的诗是轻盈潇洒的诗风,而闻一多的诗则更为深厚持重,但在用很高的诗艺术手段表达人生的思考与执着、爱的信念与深情方面,他们又有太多的一致。他们是共同地、缺一不可地呈现了“新月派”的诗风和精神,推动了新诗继承中国诗歌传统之格律化运动。这与郭沫若等过多借鉴、模仿西方诗风,放弃传统有所不同。
1706098846
1706098847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封建世家,父亲是清末秀才。闻一多自幼学习传统诗书,六岁入塾读四书,七岁习国文、历史、博物等课本。1910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两年后入国民公校及实修学校。同年夏,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改名多,1920年又改为一多。他曾在当时写的自传《闻多》中,风趣地说:
1706098848
1706098849 好文学及美术,独拙于科学,亦未尝强求之。人或责之,多叹曰:“吁!物有所适,性有所近,必欲强物以倍性,几何不至抑郁而发狂疾哉。”每暑假返家,恒闭户读书,忘寝馈。每闻宾客至,辄踧踖隅匿,顿足言曰:“胡又来扰人也!”所居室中,横胪群籍,榻几恒满。闲为古文辞,喜敷陈奇义,不屑屑于浅显。暇则歌啸或奏箫笛以自娱,多宫商之音。习书画,不拘拘于陈法,意之所至,笔辄随之不稍停云。
1706098850
1706098851 闻一多家乃是“书香门第”“耕读世家”,《闻多》中亦说:
1706098852
1706098853 先世业儒,大父尤嗜书,尝广鸠群籍,费不赀,筑室曰“绵葛轩”,延名师傅诸孙十余辈于内。
1706098854
1706098855 家庭对教育颇为重视,其文化氛围甚为浓郁。每到寒暑假,闻一多率弟妹们一起读书,写诗,评诗,“将欲‘诗化’吾家庭也”。
1706098856
1706098857 在清华读书时,闻一多身边也聚集了一群喜欢文学的同窗,以《清华周刊》为园地,以清华文学社为依托,共同创作新诗,互相批评。梁实秋等同学都纷纷加入。
1706098858
1706098859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夜抄岳飞《满江红》贴在饭堂柱子上,满腔激愤,投入运动。并担任学生会的文书,负责组织宣传工作。一个月后,被推举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全国学生联合会。
1706098860
1706098861 闻一多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参与《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编辑工作,同时兼顾学校文学、美术、戏剧社团活动。1919年闻一多开始试写新诗,写有《西岸》《时间底教训》等诗,并编手抄本《真我集》,显示出追求个性解放、犀利的批判锋芒。1922年,他开展了诗歌理论研究,写成《律诗的研究》,是较早用新的方法对诗歌进行研究的成果。
1706098862
1706098863 闻一多1921年本应从清华毕业,但因参加抗议军阀镇压北京八所大专学校教职员工的罢课斗争,被校方勒令留级一年。1922年春节,先回老家与高真结婚,5月正式从清华毕业。
1706098864
1706098865 1922年夏,闻一多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等大学美术系就读,志趣却转向文学。研究中国传统诗歌外,也研究西方古典文学,尤其是英国诗歌。1923年9月,闻一多第一部新诗集《红烛》在国内由泰东书局出版。收录一百零三首诗歌。显示了闻一多的才华。
1706098866
1706098867 1925年,闻一多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
[ 上一页 ]  [ :1.7060988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