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02139e+09
1706102139
1706102140 1931年,沈从文称冰心为“教婆”,有些尖刻,却也贴切。事情起因,是源于冰心对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交往并不认同。认为徐志摩的用情不专,不断造成他人的痛苦,与严肃作家的家庭观与恋爱观是相悖的。于是,冰心在丁玲主办的《北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长诗《我劝你》,其中有:
1706102141
1706102142 只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虽然我晓得,只有女人的话,你不爱听。
1706102143
1706102144 我只想到上帝创造你,曾费过一番沉吟。单看你那身段,那双眼睛。
1706102145
1706102146 (只有女人知道那是不容易)还有你那水晶似的剔透的心灵。
1706102147
1706102148 你莫相信诗人的话语:他洒下满天的华雨,他对你诉尽他灵魂上的飘零,他为你长作了天涯的羁旅……
1706102149
1706102150 不过还有一个好人,你的丈夫……不说了!你又笑我对你讲圣书。
1706102151
1706102152 我只愿想象他心中闷火般的痛苦,一个人哪能永远糊涂……
1706102153
1706102154 你逗露了你的真诚,你丢失了你的好人,诗人在他无穷的游戏里,又寻到了一双眼睛!
1706102155
1706102156 嘘!侧过耳朵来,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只有永远的冷淡,是永远的亲密!”
1706102157
1706102158 因为诗长,只引用了《我劝你》长诗中的一部分,这首长诗劝告的是一个有丈夫的、美丽高贵而又身陷婚外恋的女作家,警告她面对充满诗意和美丽谎言的爱情,不要真诚,也不要心软,因为这场爱情游戏的结果,是她将失去丈夫,而诗人却“又寻到了一双眼睛”。
1706102159
1706102160 这首长诗,是首充满强烈说教口吻的劝诫诗,是严肃而有针对性的。不少文章认为冰心在规劝林徽因的同时,对徐志摩用情不专流露出强烈的谴责。就在徐志摩命丧空难没几天,冰心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还指责徐志摩说:“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般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一个归宿了。”
1706102161
1706102162 对林徽因,冰心虽有同情,但也并不留情面。冰心有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写的是一位上流社会的爱好文学的太太,常在家里招待名人聚会,成了当时北京有名的文化沙龙。小说对太太与诗人之间的暧昧情感,还有社交中的虚荣、虚伪,都进行了毫不留情面的嘲讽。
1706102163
1706102164 冰心对徐志摩、林徽因的道德评价,今人仍褒贬臧否不一。
1706102165
1706102166
1706102167
1706102168
1706102169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1706099951]
1706102170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3
1706102171
1706102172 陈独秀出狱后,多半时间躲在箭杆胡同,编刊物,写文章,倒也清闲。早春二月,细雪飘飞,有些憔悴的陈独秀在院里散步,他突然想到自己已到了不惑之年,胸中的革命热情虽不减,但壮志未酬,油然而生几分怅然。
1706102173
1706102174 这时,有敲门声。他向前拉开门闩,见一年轻人站在门前微笑,从他下巴上的那颗黑痣上,陈独秀认出是两年前那位叫毛泽东的湖南后生。
1706102175
1706102176 “是润之呀!稀客,快请进。”
1706102177
1706102178 毛泽东五十三岁的母亲文七妹,不久前刚刚去世。家奠时,他挥泪作《奠母文》,从此身无牵挂。坐在堂屋木椅上,毛泽东告诉陈独秀,在他入狱时,自己正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此次进京,带了一百多人的请愿团,要求当局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
1706102179
1706102180 陈独秀从毛泽东手里接过几期《湘江评论》,边翻边说:“适之和守常在《每周评论》上著文赞润之写得好。”
1706102181
1706102182 毛泽东记得胡适说《民众的大联合》一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痛快,确实是现今的重要文字。得到新文化运动的掌旗人赞许,让毛泽东很感激。李大钊对《湘江评论》,也给予高度评价:该刊长处在于议论,在武人统治下,能产生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1706102183
1706102184 毛泽东告诉陈独秀,《湘江评论》才出五期,就被张敬尧查封了。于是有这次百人进京请愿驱逐张敬尧之举。他们专门在故宫附近租了个叫“福佑寺”的旧庙,作为驱张宣传机构“平民通讯社”的社址。又在南城湖南会馆,发起旅京湘籍民众大会,有千人参与。当然,重要的是向先生及胡适、李大钊讨教救国之策。
1706102185
1706102186 陈独秀被眼前这位雄姿英发的年轻人的政治热情感动了,也平添了一股热望,告诉年轻人,20年代中国的政治革命,应完全区别辛亥革命,应该是全新的革命。他正在思考这个问题。
1706102187
1706102188 毛泽东走后,陈独秀看到《湘江评论》创刊号上,有毛泽东写的《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
[ 上一页 ]  [ :1.7061021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