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12583e+09
1706112583 1953年,先生撰写了《重刊曾刚父诗集跋》,收入《固庵文录》。
1706112584
1706112585 先生仰慕顾炎武,撰写《论顾亭林诗》,赞扬其人品和诗格,认为他是“独行游侠传中的人物”,具有“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顾炎武一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有人认为他“性兀傲,不谐于世,身本南人,好居北土(江藩《汉学师承记》)”。先生对此评价不以为然,他认为:“尚未能道出他的心坎”,并引章太炎《书顾亭林轶事》:“世传先生始创会党规模,盖亦实事”,认为顾炎武不肯南归,在于他当日兼营社会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图谋恢复,后来失败,“又怕清廷招致,受其笼络,致有亏大节。”尽管他在救亡的运动中屡屡失败,但始终未改爱国之心。
1706112586
1706112587 对顾炎武的诗歌,先生如此评价:
1706112588
1706112589 学人的诗。
1706112590
1706112591 长于隶事,尔雅典重,拿古人的文章来比拟,有如任昉的“载笔”。
1706112592
1706112593 踵美杜少陵,最特别处是没有一首无益的诗,都是纪政事、哀民生,乐道人善之作。
1706112594
1706112595 对顾诗的鉴赏,先生认为要“诗外有诗”,“明其诗旨之所在”。其诗“不在于独到的诗力,而是在他的纯正的诗旨”。此书发表于香港《学海书楼讲学录》第一集,后收入《文辙·文学史论集》。
1706112596
1706112597 同年,《殷代日至考》发表于台北《大陆杂志》第五卷第三期。《明器图录·中国明器略说》(附英译),由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印行。
1706112598
1706112599 1954年,38岁,在香港大学任教的同时,唐君毅让先生在新亚书院代为讲授《老子》、《庄子》等道学的课程,先生开始对道学和道教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历史上有三位皇帝唐明皇、宋徽宗、明太祖注过《老子》,先生认为此书对人生的启发非常的好,是一部很让人受用的书,先生是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的第一人,他从敦煌文集中将它整理出来,这本书于1956年出版,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引发了各国学者对其讨论,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马斯伯尔的弟子康德谟教授,他发现这本书的重要性,将它定为研究班的教材,法兰西学院院士戴密微也认为这本书太重要了,并将它与《河上公注》、《王弼注》、《太平经》作详细的比较,该书成为道教研究入门书。
1706112600
1706112601 法国学者“施舟人”在《饶宗颐先生的〈老子想尔注〉研究和世界道教学的发展》中这样评价:
1706112602
1706112603 从前的道教研究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历史探索,无人敢把早期的道书当做一项专门的研究主题。不少中国及日本学者认为,道教资料可以推断它的年代和其他历史情况就足够了,无需深入研究它的内容。就此而言,饶宗颐先生是道教研究的开拓者。他不仅把蒙尘已久的重要文献抢救出来,并加以各种严谨的注释与考证。可以说,在他之前,从未有人如此科学地研究道教文献。饶宗颐先生的成就使法国学者非常佩服,《老子想尔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汉代思想的全新角度。
1706112604
1706112605 先生的《自序》如下:
1706112606
1706112607 夫三元八会之说,四辅七签之编,玄哉邈乎,奥不可议。然表诠至理,语托乎紫微;决定了知,义通乎玉诀。而历离日月,虽远溯于轩辕;象物窈冥,终建言于苦县。阅众甫而不去,先天地以自生。是以玄览之士,知所折衷;方术之流,随时斟酌。韩非显喻,淮南著应。邻氏抽其坠绪,安丘发其幽宗;中垒秘阁,犹说四篇,季长绛帐,有注成卷;世代悠远,旷乎莫传,至若辅嗣析其名数,知凡有皆始于无;河上致其渊微,谓不死在于玄牝。魏氏以来,传兹二学,譬长夜之逢晓,亦万派所朝宗焉。降而下之,代有明哲,讲论弥精,记述益富;遂盈阁而牣居,同充车而被轸,何其盛哉。缅惟安期受教,事著于史传;宫崇诣阙,语杂于巫觋。谓太平其可致,青领成书;岂汉运之将终,黄巾发难。丁三百五十年之厄,为一百七十卷之文;大顺阴阳,用弭灾异。乃有鹤鸣道士,造作鬼教。著三官之手书,置五斗之义舍;因五千文而都习,设廿四治以登真。敷扬妙义,风行蜀中,翼赞玄言,托遘想尔。阐守一之旨,携契天人,劝长生之方,先挫忿怒;本无为以去恶,立道教之元胎,系师定本,语助从删,仙士可期,安平大乐。珠囊悬解,传三洞之复文;真迹宗门,著卅辐之减字。惜乎时有夷隆,道有显晦。重以五季丧乱,秘轴扬灰,元宪焚经,玄都一炬。遂使丹诀惟北斗之可征,黄书共西日而偕没。神隐子谅所未收,正统藏于焉缺载。镇南古本,空存其名;“想尔”殊称,靡由审辨。陈篇黮暗,搜考无从,嗜古之徒,盖其闵矣。清季莫高石窟,秘室启扃。淹中佚礼,竟随槖驼而西征;化胡遗经,亦逐青牛而东指。天宝旧卷,足辨分毫;玄英开题,复资发覆。尤喜想尔残注,历劫犹新;于是正一明威之道,晦而复彰。三天柱下之注,微言弗坠。发南极之奥,众音贵和;披吕览之篇,与元同气。颐以庸浅,敢乐虚无。未绝学而生忧,惟周行而不殆。爰以讲席闲时,广事稽览,短识与寸阴争晷,驽马同颓影竞驰。稠适上遂,奚以白心,天地将倾,欲问黄缭。循诵此书,良资先觉;游目栖神,薄有微悟。稍为诊发,共数十事。导彼浑灏,等凿窍于混沌;申其诘屈,肆雌黄于亥豕。蠡测管窥,深惭博练。亦知百里之内,芳草非无;千祀以外,兰菊未绝。冀微启于今兹,庶有藉于来哲云尔。丙申清明饶宗颐选堂序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1706112608
1706112609 1950年至1953年先生撰写论文还有:
1706112610
1706112611 1950年:
1706112612
1706112613 《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后收录入《选堂集林·史林》(下册),《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九·潮学;《秦代初平南越辨》,发表于新加坡《南洋学报》第六卷第二期,后收作《安南古史上安阳王与雄王问题》附录二,收录入《选堂集林·史林》(上册)。
1706112614
1706112615 1952年:
1706112616
1706112617 《谈伯公》,发表于新加坡《南洋学报》第八卷第二期;《殷代日至考》,发表于《大陆杂志》(第5卷第3期),台北,大陆杂志社。
1706112618
1706112619 1953年:
1706112620
1706112621 《顾亭林诗》,发表于香港学海书楼《学海书楼讲学录》第一集,又见《香港学海书楼前期讲学录汇辑1946-1964》;
1706112622
1706112623 《说鑪》,发表于香港大学学生会《会刊》,后收录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六·史学。
1706112624
1706112625
1706112626
1706112627
1706112628 饶宗颐学艺记(修订本) [:1706112062]
1706112629 饶宗颐学艺记(修订本) 四海寻珍(1954-1973)
1706112630
1706112631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先生学术生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生讲学不限于日本、新加坡、印尼,更远及印度、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所到之处搜寻我国流失海外文物,从一纸一页,一甲(甲骨文)一石(金石)中开拓了汉学研究的新天地。这一时期,先生推出《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籍考》等17部轰动国际学术界的著作。
1706112632
[ 上一页 ]  [ :1.7061125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