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13729e+09
1706113729 在其《宋代潮州之韩学》中,先生指出:
1706113730
1706113731 宋代潮州之韩学,可称述者约有三站:一为潮本韩集之刊刻;二为名宦之尊韩,而多所兴建;三为大颠与韩公往来事,演为灵山问答。……第三点站在佛氏立场,意欲正韩与化韩,可谓韩学之反面。
1706113732
1706113733 先生列举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新史料,并且考据严谨,极具说服力,在中国学术和思想史的高度下进行考察,为潮州韩学在历史中作了正确的定位,并将潮州韩学推向了另一个巅峰。
1706113734
1706113735 同月,先生参加了南昌举行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傅綮写生册》。
1706113736
1706113737 1979年至1986年先生撰写的主要论文如下:
1706113738
1706113739 1979年:
1706113740
1706113741 《潮州居民及其早期海外移植》,发表于《泰国潮州会馆成立四十周年暨新馆落成揭幕纪念特刊》;
1706113742
1706113743 《论七矅与十一矅——记敦煌开宝七年(974)康遵批命课》,收录入《选堂集林·史林》(中册),《饶宗颐史学论著选》,《饶宗颐东方学论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八·敦煌学(先生为讲敦煌批流年书的第一人);
1706113744
1706113745 《北魏冯熙与敦煌写经——魏太和写〈杂阿昆昙心经〉跋》,收录入《选堂集林·史林》;
1706113746
1706113747 《论敦煌残本〈登真隐诀〉》(P.2732),发表于台湾《敦煌学》第四辑,后收录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五·宗教学;
1706113748
1706113749 《关于〈青天歌〉作者》,发表于香港《美术家》第十一期,后收录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十三·艺术。
1706113750
1706113751 1980年:
1706113752
1706113753 《早期中日书法之交流》,发表于东京《书の日本》第二册卷首,中文版《早期中日书法之关系》发表于香港《书谱》第六期·饶宗颐专辑,后收录入《饶宗颐史学论著选》,《饶宗颐东方学论集》(首次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源自唐代);
1706113754
1706113755 《中国古代文学之比较研究》,发表于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三十二册,后收录入《文辙·文学史论集》(上册),《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十一·文学;
1706113756
1706113757 《从“睒变”论变文与图绘之关系》,发表于广岛《东洋学论集》(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后收录入《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语文篇——悉昙学绪论》,《梵学集》,《饶宗颐东方学论集》;
1706113758
1706113759 《唐勒及其佚文——楚辞新资料》,发表于日本九州大学《中国文学论集》第九号,后收录入《文辙·文学史论集》(上册),《饶宗颐史学论著选》,《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十一·文学(先生为首位研究楚辞新资料唐勒赋的学者);
1706113760
1706113761 《越南出土归义叟王印跋》,发表于香港《大公报·艺林》,后收录入《固庵文录》;
1706113762
1706113763 为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陈荆和编注的《阮荷亭〈往津日记〉》作《阮荷亭〈往津日记〉钞本跋》,后收录入《饶宗颐史学论著选》;
1706113764
1706113765 日文版《早期中日书法之交流》发表于青山杉雨编集的《书の本》第二册第一篇,后以《早期中日书法之关系》为名收录入《饶宗颐史学论著选》;
1706113766
1706113767 《信阳长台关编钟铭の跋》,发表于日本《东方学》第六十辑;
1706113768
1706113769 《〈敦煌曲〉订补》,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第五十一卷第一期·庆祝“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后收录入《敦煌曲续论》,《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八·敦煌学;
1706113770
1706113771 为门人王晋江的著作《〈文镜秘府论〉探源》作《序》;
1706113772
1706113773 为门人李锐清的著作《王渔洋神韵说探讨》作《序》;
1706113774
1706113775 为常熟陈国符的著作《外丹黄白术四种》作《序》;
1706113776
1706113777 《安阳王与〈日南传〉》经过订补,增入《论安阳王与西于、西瓯》、《秦代初平南越辨》、《南海置郡之年》等作为附录,收录入《选堂集林·史林》;
1706113778
[ 上一页 ]  [ :1.7061137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