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14014
1706114015
《固庵文录》正如陈槃先生所说的“揣摩功深”、“情文肫挚”,先生文章之功一目了然。同时,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亦作《固庵文录·后序》内容为:
1706114016
1706114017
先生的作品,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高浑,摛辞精练,内涵深刻,此文痛民族之劫难,寓志士之贞心,实为难得也!
1706114018
1706114019
另外,《固庵文录》收录先生一些学术上见解的文章,比如《格物论》,其中云:
1706114020
1706114021
《乐记》云:“……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则群物皆别。”
1706114022
1706114023
千古阐格物之义无如此段之深切。格物者,物来而应之以正。必也能化物而别物。……以是立己,则物来无碍。
1706114024
1706114025
《大学》八条目,自格物以至修身,胥成身之事,成身之道,莫切于“不过于物”一语,故首言格物,是格物之义,非斤斤着力于一事一物之际,而必有合于宇宙真理之原则性,故《哀公问》论成身之要,必贵乎天道。……天道如此,人能弘之,要在“不过乎物”而已,是《易》道也。故知“格物”之义,通乎《易》,贯乎天人,非仅假诸外物而能得者也。此据天人合一之义言之者也。
1706114026
1706114027
裘锡圭先生亦有《说格物》一文,以“祥瑞”说的原始巫术思想为背景,深扣“格物”说的起源以及发展,而先生之文则主张“研经之法,莫如以本经正本经”,与裘先生之文的创新相比,先生更注重的是中国原儒精义的融会贯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706114028
1706114029
《饶宗颐书画集》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辑录先生临摹敦煌白画的作品、对八大山人画风追寻的作品以及模仿明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1706114030
1706114031
1706114032
1706114033
《饶宗颐书画集》可以与《画》各篇章相印证,比如《画》中的《从明画论书风与画笔的关联性》云:
1706114034
1706114035
六法中以“骨法用笔”为最基本条件;国画的特色是由笔、墨产生气韵。笔为骨、墨与色为血肉。潘天寿认为“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是很对的。但主要还是以行笔的线条为主,线条的厚重、轻倩、刚健、婉丽,形成不同的风姿,此即所谓“线条美”,事实上因各人的性格和书法训练而异途发展,形成多彩多姿各具不同的表现,从笔的本质上看来,画笔和画风二者往往保存着对应关系。可以说画家在书法上的训练,他的爱好、取舍方向,配合个性,造成行笔的习惯,以此决定他的画笔的特色。许多人都知道书、画同源,但行笔的工夫及其形成的过程,在画面上的运用诸问题,很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和分析的。
1706114036
1706114037
明代上承元人遗绪,书与画的结合,比宋代又推进一步。赵孟頫已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的写法,倪迂折带皴,以侧笔取姿,王蒙杂树简直是以草法入画(指《青卞隐居图》),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例子。线条美在画面所扮演的主角地位,逐渐为人所重视,到了明代发挥更为淋漓尽致,“笔墨”的条件作为中国画的核心,明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是不能抹杀的。
1706114038
1706114039
不少画家亦兼为书家,如文、沈以至晚期的董其昌、八大山人,都是双轨并进而有高度的成就。有的原为大书家,余事作画,像王铎、张瑞图、傅山之流,画亦卓然可观。至于画家而工书者更比比皆是。明代大画家无不讲究“用笔”。唐六如论画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可谓知言!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一“论用笔”即有十八则,虽然论书,移以论画,许多道理,正自相通的。
1706114040
1706114041
下面略举一些重要及较少被人注意的画家,从他的书法造诣可以看出他们画笔所由形成的根柢。
1706114042
1706114043
王绂 山人工写竹。自言:“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六如画谱》)全用书法来譬喻画。
1706114044
1706114045
刘钰 其七言草书(《古代书画图目》二·〇三一七)遒劲流转,画笔亦如之,涩中带润、柔中呈健。
1706114046
1706114047
姚绶 行草书运笔浑圆、干湿兼施(如《古代书画图目》二·〇三二五、三二六)。山水、竹石学吴镇,行笔路数至相近。
1706114048
1706114049
史忠 重用水墨,奇恣荒率(如《古代书画图目》二·〇四一三、四一四),信是如醉如痴,书、画行笔正一致。
1706114050
1706114051
郭诩 人物豪纵(如《古代书画图目》二·〇四四〇)。人称其“寄我清狂”,自题句用笔,重浊浑涵,一如其画。
1706114052
1706114053
陈淳 白阳书画皆从米海岳来。行书痛快淋漓,笔飞墨舞。写雨景亦水墨酣畅,满纸氤氲。
1706114054
1706114055
沈周 文徵明 文、沈书皆学山谷,同归而实殊途。沈得黄骨、文得黄态,而文兼工小楷、隶体秀整而古意盎然,苍拙不及沈而妍丽过之,文之狂草可追怀素,故写兰竹尤洒落不羁,为沈所不及。观二公书画合符相用之方,于斯道可思过半。
1706114056
1706114057
唐寅 行书近鸥波,韶秀取媚。王弇州谓“其书软熟”。又称其“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惟小弱耳。”故其山水虽师法李唐,而化险为夷,骨力未能凝重,得其幽邃而乏其峻峭,亦以行笔近赵故耳。
1706114058
1706114059
徐霖 行书浏离顿挫,画笔亦如是。与杜堇合作长卷,兰石及双钩竹,纯出天真,神品之尤,全以书法作画,异乎常轨。
1706114060
1706114061
莫是龙 王世贞称其“小楷精工,过于婉媚,行草有豪迈之态”。如山居杂赋,洵是神来之笔。画之行笔,自非拘守绳墨者可比。
1706114062
1706114063
邹之麟 观其为张灵织女图题字,疏宕有奇气,学大痴富春长卷,亦极疏简,同一笔法。
[
上一页 ]
[ :1.7061140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