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15354e+09
1706115354 第六册 腕底山川——造景山水
1706115355
1706115356 第七册 沙洲馀韵——敦煌书画
1706115357
1706115358 第八册 清凉境界——禅意书画
1706115359
1706115360 第九册 翰逸神飞——各体书法
1706115361
1706115362 第十册 通会今古——擬古书法
1706115363
1706115364 第十一册 文房清供——文房文玩
1706115365
1706115366 第十二册 珠联璧合——诸家合作
1706115367
1706115368
1706115369
1706115370 先生除书画艺术创作外,还为多处名胜古迹、标志性建筑题写墨宝,如“香港大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院”、“国家博物馆”、(中山大学)“永芳堂”、“陈寅恪故居”、(潮州)“广济桥”、“潮州海外潮人博物馆”、(潮州牌坊街)“状元”亭坊、潮州韩文公祠“泰山北斗”匾额等。新扩建的饶宗颐学术馆门额上的“园”由先生自题。(《汉语大字典》第1871页载:“”:同颐。)
1706115371
1706115372 10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展出先生捐赠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的艺术作品选萃。
1706115373
1706115374 由先生等编纂的《潮州三山志》出版,先生题写了书名。
1706115375
1706115376 11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展出先生与香港大学有关的照片、题字、书籍、艺术作品等,设于学术馆“选堂文库”的饶宗颐藏书以参考书库形式开放。
1706115377
1706115378 11月4日至2007年2月25日,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与澳门艺术博物馆合办的“普荷天地——饶宗颐九十华诞荷花特展”于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展出。11月22日至2007年1月7日,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与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合办“心罗万象——饶宗颐丙戌书画展”亦展出。
1706115379
1706115380 陈韩曦主编的《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献给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礼物,由吴南生题写书名并写祝寿联:“泰岳峰高人瞻北斗,竔榆望重寿比南山。”全书分为六部分:饶宗颐代表作(12篇)、综合论(16篇)、艺术论(6篇)、绘画论(6篇)、书法论(6篇)、饶宗颐书画艺术(书画作品),各部分详细的介绍,使人们更容易解读先生。卷首收录了由季羡林、郑欣淼、金维诺、汪德迈、李学勤、池田温等的《学坛嘉许》、《宗颐名说》、《选堂字说》等文章,附录《饶宗颐学艺年表》及《后记》。
1706115381
1706115382 同月,当代名家诗词集——饶宗颐卷《固庵诗词选》,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钱仲联作了《序言》。
1706115383
1706115384 12月4日至2007年1月5日,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举办“饶宗颐教授与香港大学”展览,展出先生在港大时期的著作、书画作品、照片及相关文物,包括手稿、信件等。
1706115385
1706115386 12月11日至2007年2月8日,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举办“光普照——心经简林摄影展”,同时由Movit Publishinglimited出版《光普照》摄影集。这是一次非常特别之展览,它是中、法两国艺术家的交流展示,亦是国画与摄影相互辉映的展出。
1706115387
1706115388 12月13日,先生九十华诞寿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紫荆宴会厅举行,寿宴由“饶宗颐学术馆之友”筹办,孙少文主持并致欢迎辞,许嘉璐、郑欣淼、李刚、何志平分别致贺辞,李焯芬代表先生致答谢辞。出席寿宴的有世界各地学者、各界人士、“饶宗颐学术馆之友”成员等400多人。先生在晚宴上发表讲话《天人互益》,其文如下:
1706115389
1706115390 郑主席、刘校长:
1706115391
1706115392 我谢谢刘校长刚才对我的誉扬,我是不敢当的。
1706115393
1706115394 我今天要再念念我自己在庆祝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时候说的一句话。我再请大家看看我的那篇演讲,是在北大一百周年学术讲坛上讲的。我最后提到《易经》的一个卦,为什么要提到它呢?因为在《易经》的排列中,最后一卦就是顺那个系统的。马王堆出土的最新《易经》,它的排列同过去不一样。通行的《易经》,最后是“既济”同“未济”,表示这世界“做完了”和“还没做完”,以后还有未来。但是马王堆的排列很有意思,最后的卦是三位卦,收益的二位。这个排列,过去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没有出土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想到。为什么“益卦”在最后这么重要呢?我当时在北大因为季老(季羡林)先讲,讲完后又推出我讲,我就讲到季老常常提到“天人合一”的事情,因为他受到钱穆先生的影响,我们中文大学不是也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池吗?我说我今天大胆了,我也有一个讲法,这就是“天人合一”是精神境界,不是行动境界。我们闭上眼睛,自己就成一个“天地”,入定时候可以有“天人合一”,因为在行动上,天是天,您是您,依我说,倒不如讲“天人互益”,天同人互相补足。这个观点是我利用《易经》这个排列,以“益卦”作为理论根据的。这个“互益”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互惠,不管阶层,您有什么好处,他有什么好处,一起“互益”,各有各的成效,就构成融和,达到我们国家提倡的和谐境界。用“音乐的道理”来治国,是争取人的合契。
1706115395
1706115396 对于这个讲法,我每天都在做“天人合一”的事情,因为我每天要打坐,我闭了眼,就能到另一个世界,自己就可以达到冯友兰所谓“天地境界”,实现庄子所谓精神与“天地相往来”。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心态,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1706115397
1706115398 香港中文大学给了我很多成长的机会,我体会到这个“互益”的内涵,所以我觉得艺术与学问是可以“互益”的。我在这里大胆讲,学同艺两方面都很重要,这是一个理想,但是要达到这个理想,我需要向各位请教,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讲法,我有根据的。我的得益来自于元代最大的画家黄公望,是他讲出来的。我为什么名字号“选堂”呢?我说说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提倡读《文选》、研究“文选学”;第二个原因,“选堂”就是我讲这个“天人互益”的问题。现在介绍我的见解,所有的艺术史家都讲元代的画是由赵孟頫带出来,但我说不是,是钱选,钱选这个人比较冷僻。黄公望有个题跋,在题跋中,他就讲赵孟頫是学钱选的,不单学他的画,还学他的学问。
1706115399
1706115400 这有一个证明,赵孟頫也讲琴学的,那个琴就不得了,赵孟頫也有一篇《琴源》,谈琴学的来源。黄公望说赵孟頫学钱选,还学他的“学”学问。明代另一位画家还有句话,讲“不懂诗人,不能写画”,因为中国的艺术理论很多都从他们那来的。很多画图的人不晓得诗是带着画的,写画就要题注,怎么题呢?现在的人乱题一通。所以不懂画史的人,就不能写画。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互益”这个观点。
1706115401
1706115402 我今天要谢谢两间大学培养我的人,我是一个最不忘本的人。
1706115403
[ 上一页 ]  [ :1.7061153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