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15390
郑主席、刘校长:
1706115391
1706115392
我谢谢刘校长刚才对我的誉扬,我是不敢当的。
1706115393
1706115394
我今天要再念念我自己在庆祝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时候说的一句话。我再请大家看看我的那篇演讲,是在北大一百周年学术讲坛上讲的。我最后提到《易经》的一个卦,为什么要提到它呢?因为在《易经》的排列中,最后一卦就是顺那个系统的。马王堆出土的最新《易经》,它的排列同过去不一样。通行的《易经》,最后是“既济”同“未济”,表示这世界“做完了”和“还没做完”,以后还有未来。但是马王堆的排列很有意思,最后的卦是三位卦,收益的二位。这个排列,过去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没有出土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想到。为什么“益卦”在最后这么重要呢?我当时在北大因为季老(季羡林)先讲,讲完后又推出我讲,我就讲到季老常常提到“天人合一”的事情,因为他受到钱穆先生的影响,我们中文大学不是也有一个“天人合一”的池吗?我说我今天大胆了,我也有一个讲法,这就是“天人合一”是精神境界,不是行动境界。我们闭上眼睛,自己就成一个“天地”,入定时候可以有“天人合一”,因为在行动上,天是天,您是您,依我说,倒不如讲“天人互益”,天同人互相补足。这个观点是我利用《易经》这个排列,以“益卦”作为理论根据的。这个“互益”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互惠,不管阶层,您有什么好处,他有什么好处,一起“互益”,各有各的成效,就构成融和,达到我们国家提倡的和谐境界。用“音乐的道理”来治国,是争取人的合契。
1706115395
1706115396
对于这个讲法,我每天都在做“天人合一”的事情,因为我每天要打坐,我闭了眼,就能到另一个世界,自己就可以达到冯友兰所谓“天地境界”,实现庄子所谓精神与“天地相往来”。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这么一个心态,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1706115397
1706115398
香港中文大学给了我很多成长的机会,我体会到这个“互益”的内涵,所以我觉得艺术与学问是可以“互益”的。我在这里大胆讲,学同艺两方面都很重要,这是一个理想,但是要达到这个理想,我需要向各位请教,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讲法,我有根据的。我的得益来自于元代最大的画家黄公望,是他讲出来的。我为什么名字号“选堂”呢?我说说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提倡读《文选》、研究“文选学”;第二个原因,“选堂”就是我讲这个“天人互益”的问题。现在介绍我的见解,所有的艺术史家都讲元代的画是由赵孟頫带出来,但我说不是,是钱选,钱选这个人比较冷僻。黄公望有个题跋,在题跋中,他就讲赵孟頫是学钱选的,不单学他的画,还学他的学问。
1706115399
1706115400
这有一个证明,赵孟頫也讲琴学的,那个琴就不得了,赵孟頫也有一篇《琴源》,谈琴学的来源。黄公望说赵孟頫学钱选,还学他的“学”学问。明代另一位画家还有句话,讲“不懂诗人,不能写画”,因为中国的艺术理论很多都从他们那来的。很多画图的人不晓得诗是带着画的,写画就要题注,怎么题呢?现在的人乱题一通。所以不懂画史的人,就不能写画。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互益”这个观点。
1706115401
1706115402
我今天要谢谢两间大学培养我的人,我是一个最不忘本的人。
1706115403
1706115404
我有这个理由,是怎样来的,都要追溯这个来源,因为我喜欢追,追到底。我同世界发生关系,能到外国去开会,到外国去学习;也有人向我学习,外国人也向我学习。我这个成绩是香港大学栽培出来的,得益于Frederick(Frederick Sequier Drake,林仰山教授)当年对我的支持,这是港大对我的影响。我的后期能够学、艺两个都做,那是香港中文大学培养我这么做的。
1706115405
1706115406
我退休后,法国人马上请我去他们最高学府,去首都巴黎教书,教了一年,他们还不让我走,我说我要回去了。因为中大也回聘,而且把我聘在艺术系,所以我今天能够学、艺两样都做,一部是学问的,一部是艺术的。我要感谢中大,也感谢港大。港大把我带到国际上,发生关系,现在我讲这个“互益”的事情,就是个证明,我个人的实践也可以证明。这次活动,两所大学都支持了我,这不就是彼此互惠吗?
1706115407
1706115408
“互益”的理论,我们知道今天国家做的都是,我觉得非常对。我今晚是不能说得太多的,我就向两所大学一起感谢。今天仍有中大艺术系的学生与我讨论问题,我也向学生学习,感谢他们帮助我,我还没有发表的文章,中大已经先帮我整理好。最近,我的甲骨文研究同伴沈建华小姐帮我出了一本小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影响,刚刚在第九届古籍优秀图书评奖中得了一个奖。我还要谢谢郑会欣先生,因为他最近帮我编了一部《选堂序跋集》,大家可以看103页,其中讲到学艺相涉的道理,我引用了黄公望的话,请大家看一看。
1706115409
1706115410
我今天再次感谢两间大学栽培我,谢谢各位。
1706115411
1706115412
该讲稿发表于《新亚生活》三十四卷第七期。
1706115413
1706115414
12月14日至12月16日,“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大学明华综合大楼举行,香港九所高校代表及世界各地学者一同参加研讨会。会议以甲骨学、简帛学与上古文献研究、考古学与上古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学、历史学、宗教、艺术和古典文学等9个研究范畴发表论文,并以《华学》第九、十辑合刊形式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共6册,约2400页)。
1706115415
1706115416
会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休讲座教授柳存仁致贺辞,对先生学艺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摘录如下:
1706115417
1706115418
以上说的,姑且算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对“学艺双携”的意见罢了。但是今天被我们贺寿的主角,除了我提出的学和艺之外,他还有他自己真正的学、艺,其他的汉学工作者望尘莫及,那就是他驰名艺坛、逸气高超的书法和绘画;还有他自己的创作诗、词、文,他的步古人及近世名家原韵的诗和词,都不止是双携,而是创作。我还没有提他的“终遣妙乡出玲玎”的鼓琴呢,我还没有提他的研究词乐的专著呢。各位在这个新世纪初的时候,汉学将要成为显学,汉语也将要和英语一样,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文字,帮助东方和西方的、南方和北方的、天下的人了解、友善和亲近。像饶先生包罗万象、学艺双携,那样的寿又过倍、松柏长青,为人类开辟了更多更大的领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和进步,这不是今天我们这个国际会议的希望吗?
1706115419
1706115420
12月14日至2007年1月4日,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康乐文化事务署及香港公共图书馆合办的“走进饶宗颐——饶宗颐教授学艺兼修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馆开幕,许嘉璐、郑欣淼、曾荫权、高祀仁、李嘉诚、徐立之、李焯芬、陈伟南、余志明、高佩璇、孙少文等出席剪彩仪式。展览设有“书画艺术”、“心经简林”艺术装置及“学术与生活”三个范畴,其中包括珍贵作品200多件。展示先生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生活点滴,资料十分全面。
1706115421
1706115422
12月16日,在香港系列庆祝活动结束,先生即前往潮州参加“潮州饶宗颐学术馆”新馆落成庆典。在前往潮州途中,先生还出席了汕头林百欣图书馆开幕式。
1706115423
1706115424
在潮州,骆文智等领导在迎宾馆迎接了先生,次日,“饶宗颐教授学术研讨会”在韩山师范学院举行,先生在会上发言。潮州市委、市政府于当晚在潮州宾馆举行了“饶宗颐教授欢迎宴会”。先生获市政府颁发“潮州文化研究卓越贡献奖”。
1706115425
1706115426
18日,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的潮州饶宗颐学术馆新馆——“颐园”落成庆典仪式隆重举行,先生在致辞时说:“今天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他说,有人称他是“学艺双馨”,他却认为自己是“学艺双修”,即把毕生精力都放在追求学术与艺术的融会贯通上,直至今日仍然如此,还不断地“修”下去。他认为学术馆设计,建设非常符合自己的意愿。他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的同时,特别感谢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把新馆修好了,可以说是一个“神”话。骆文智以及陈伟南分别致辞,潮州饶宗颐学术馆与香港饶宗颐学术馆双方馆长交换缔结书,两馆缔结为姊妹馆。
1706115427
1706115428
郑欣淼撰写《颐园碑记》,内容如下:
1706115429
1706115430
颐园者,饶公选堂先生自题学术新馆之名也,其地为先生早年读书旧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潮州市政府为表彰先生学术成就与艺术贡献,曾建学术馆于此。十年后,有关方面因旧馆稍嫌局促,又集巨资,于原地扩建新馆。迨其落成,适逢先生九十华诞,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良辰美景,亦一时之盛兴也。
1706115431
1706115432
新馆位于潮州城东,为典型潮式庭院建筑。背倚开元禅寺,面向韩江,距广济桥不过咫尺,与韩文公祠隔江相望。大门有联,曰“陶镕今古,点染江山”,已道出先生学艺双修特色。展室亦主要有二:一为“经纬堂”,陈列学术成果;一为“翰墨林”,胪示书画艺术。另有“天啸楼”等建筑及回廊、亭榭、水池诸景观。楼堂多有门联,悉出先生及当世名家之手。布置典雅,内容充实。流连其中,潜心揣摩,必将援鹑得髓,受益匪浅焉。
1706115433
1706115434
潮州自韩文公为刺史,兴学崇儒,遂有“海滨邹鲁”之称,至今人受其惠。中国自韩文公倡文遵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至今人怀其德。苏子谓文公“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洵非过誉。而先生之于文公,正所谓异代接武者也。先生生于潮,长于潮,受文公遗惠深矣,于文公夙所心仪焉。年未弱冠,即撰《恶溪考》,于文公行迹颇多留意。年仅而立,又撰《韩文编录原始》,于韩文成集关注有加。后又尝对文公《南山》诗与佛教关系进行研讨,并藉其一百零二韵为大千先生颂寿。先生受文公影响亦殊深也。一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犹记改革开放之初,大陆学子得读先生论著,悉既惊且佩,师事者甚夥,私淑者又不知凡几。先生亦勇担导师之责,学界亦以领袖期之焉。而近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复兴更属千秋大业。先生博学精艺,于文化领域无所不窥,厥绩甚丰,厥功甚伟,不仅有惠于当代,亦且有德于后世。盖比诸文公,何多让焉!而此亦余始终景仰先生之所在也。
1706115435
1706115436
上文由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刻碑石立于颐园。
1706115437
1706115438
年底,《潮商》杂志创刊,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并希望杂志越办越好,以经济推动人文,以人文发展经济,服务潮商、传播乡音、敦睦乡谊,把潮汕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固庵诗词选》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选堂序跋集》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706115439
[
上一页 ]
[ :1.706115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