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18952e+09
1706118952
1706118953 “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
1706118954
1706118955 这是一条漫漫长途,我曾追随以鲁迅为代表的先驱者和我的老师们往前走,曾经和我的同代人相互搀扶着走,曾经和知青那一代人以及之后那一代人一起走,现在又与世纪初的青年志愿者走到了一块,而始终与我相伴随的,则是我的贵州、安顺的朋友。而且还要这样继续走下去。
1706118956
1706118957 “你是怎么称呼的?”——“我不知道。”
1706118958
1706118959 “你是从那里来的呢?”——“我不知道。”
1706118960
1706118961 “你到那里去?”——“我不知道。”
1706118962
1706118963 “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1706118964
1706118965 “(你)还不如休息一会的好吧。”——“但是,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
1706118966
1706118967 “他似乎曾经也叫过我。……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记不清楚了。”——(徘徊,沉思,忽然吃惊,)“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
1706118968
1706118969 (过客向野地里踉跄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240]
1706118970
1706118971 2005年1月17日—3月5日陆续写成,3月6日定稿
1706118972
1706118973 [1]《有缺憾的价值——关于我的周作人研究》,《压在心上的坟》,5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06118974
1706118975 [2]《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卷1,2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706118976
1706118977 [3]在80年代学术界最早关注鲁迅的“历史中间物”观念的还有汪晖,他在《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一文里有精彩的论述。在《心灵的探寻》315页的一条注释里,我特地提到汪晖的这篇文章,并说到“本文作者曾与汪晖讨论过这些问题,从他那里得到不少启发”。
1706118978
1706118979 [4]《心灵的探寻·再版后记》,《心灵的探寻》,3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1706118980
1706118981 [5]钱理群:《“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艰难的选择〉导读》,文收赵园:《艰难的选择》,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
1706118982
1706118983 [6]《心灵的探寻·后记》,《心灵的探寻》,349—35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1706118984
1706118985 [7]同上,351页。
1706118986
1706118987 [8]这在《有缺憾的价值》一文中有过简要的说明,可参看。我所写的关于家庭与早年所受教育的回忆,也可参看,分别收入《世纪末的沉思》、《压在心上的坟》、《六十劫语》中。
1706118988
1706118989 [9]参看《有缺憾的价值》,《压在心上的坟》,52—56页。
1706118990
1706118991 [10]《二心集·序言》,《鲁迅全集》卷4,191页。
1706118992
1706118993 [11]《同代人的观察与理解》,《世纪末的沉思》,113—114页。
1706118994
1706118995 [12]《书〈妄说“读书”的口号〉后》,《压在心上的坟》,155—156页。在此文中,我还谈道:“我们中间有的人对确实存在的知识与精神气质上的明显缺陷,百般掩饰,采取‘不承认主义’。他们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或者为传播媒介不恰当的吹嘘所陶醉——如果仅限于此,不过是文人的自大;有的人却进而美化自己所成长的那个‘文化断裂’的时代,或者讳疾忌医,不准许对‘书读得越多越蠢’的思潮作任何批判,那就不仅可怕,而且可恶了。”
1706118996
1706118997 [13]《同代人的观察与理解》,《世纪末的沉思》,114页。参看《有缺憾的价值》,《压在心上的坟》,61页。
1706118998
1706118999 [14]《悼“第一个倒下者”》,《世纪末的沉思》,5—6页。
1706119000
1706119001 [15]《苦难怎样才能转化为精神资源(代序)》,《压在心上的坟》,2页。
[ 上一页 ]  [ :1.7061189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