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22427
白山黑水——我的童年和少女时光(1914—1931)Ⅱ
1706122428
1706122429
1706122430
1706122431
1706122432
懒汉屯的家,瓦娃和我在这里度过孤独、寂寞但温馨的三年时光,门窗木框依旧(摄于1989年)
1706122433
1706122434
1706122435
1706122436
1706122437
瓦娃和我住在二楼左手第三、四、五窗內的房间(摄于1989年)
1706122438
1706122439
1706122440
1706122441
1706122442
孙宝书兄弟经营的东顺祥五金行(位于临大街一楼,摄于1989年)
1706122443
1706122444
1706122445
1706122446
1706122447
东顺祥內院是我与好友童年的乐园(摄于1989年)
1706122448
1706122449
1706122450
1706122451
1706122453
白云飞渡: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传奇 七 天津南开北平慕贞,战云笼罩的动荡青春
1706122454
1706122455
1931年(民国20年)6月,我从哈尔滨女一中初中部毕业,匆匆忙忙和同学林楚华、衣家瑛赶赴天津。三个人都是第一次离家远行,心中既紧张又兴奋。由哈尔滨出发,乘坐南满铁路的慢车,摇摇晃晃走了两夜三天。到达天津,那里没有熟人,只好自行雇车到南开女中,住进学校的宿舍,那是为补习生准备的,还包伙食,一切都妥当地解决了。
1706122456
1706122457
南开是一所私立学校,为全国名校,包括男、女中学及大学,学校的师资、设备、环境、管理及教学方式,都具独到的风格。南开中学毕业的学生投考大学,每年98%以上的学生都能考取理想大学,录取比例在全国占第一位。这也是我千里迢迢来投考南开女中高中部的主要原因之一。
1706122458
1706122459
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是南开女中、南开男中及南开大学的创办人。1898年,天津的严范孙先生聘请张伯苓为家庭教师,至1908年,把私塾改称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而南开女中到1923年才成立,1928年还增设了小学部。张伯苓先生也是这三所学校的校长,他坚守“教育救国”的宗旨,献身学校教育五十余年。
1706122460
1706122461
我们进南开女中的暑期补习班补习两个月(七、八月),再经过考试,于9月1日被录取为天津南开女中高中一年级的正式学生。万万没有想到,正式上课还不到三个星期,“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关东军以“南满铁路线柳条湖附近发生炸弹爆炸”为借口,向我国的军营——北大营发动猛烈进攻,同时炮轰沈阳城,第二天(19日)清晨即挥军占领沈阳。我们的政府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不抵抗”“不交涉”的错误政策,姑息纵容日本,日本关东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各重要城市。哈尔滨于1932年(民国21年)2月5日失陷。不久,日方将清废帝溥仪自天津挟持到东北。1932年(民国21年)3月9日,在长春成立了“伪满洲国”,扶植傀儡溥仪为“元首”,郑孝胥为“内阁总理”。从此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被日人所控制,东北数千万同胞成为亡国奴,东北与中国关内交通、通讯也完全停顿。
1706122462
1706122463
我们三个远离家乡的哈尔滨女孩子听到这些消息,惊慌失措,痛哭失声,一方面担心家人的安危,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前途益发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平、津等地民众和学生,对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大表不满,发起一波波游行示威。工人和学生停工停课,活跃分子上街演讲,要求立即对日宣战,一群群青年人卧轨,阻挠南下的铁路,以示抗议。我们所在的南开女中虽然继续上课,但除严禁住校学生外出以外,对有家在天津的走读生,不再勉强她们来校。(和我同班的余梦燕同学,就是这样的本地学生,她从那时起和我成为朋友,直到1990年的今天,相交近60年。)这种情形维持不久,一天清晨,忽然传来一阵枪声,子弹穿窗而入。舍监急忙把宿舍的同学领到地下室,命令大家卧倒。以后数日,外边的枪声加剧,全体师生躲在黑暗的地下室,与外界完全隔绝,食物供应渐渐成了严重问题。学校当局权衡全局,经谨慎考虑,万不得已,决定南开三校全部停课,护送学生离开天津,疏散到安全地区。
1706122464
1706122465
后来得知,当时天津的动乱,是日寇实施的阴谋,他们在占领东北地区的同一年(1931年)11月,由日本特务大头目土肥原唆使浪人,勾结汉奸,组织便衣队,两度在天津策动纠纷和暴动,制造口实,以便日后进一步进犯我国的华北、华南地区。
1706122466
1706122467
回顾历史,“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命运的影响至巨。以后长达八年的中日战争、四年的太平洋战争,均以它为开端。没有“九一八”,就不会有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没有“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及以后的巨大变局。
1706122468
1706122469
我、林楚华和衣家瑛三个来自哈尔滨的住校生,于学校停课后,没有亲友可以投靠,只好加入疏散队伍,被学校护送到火车站,离开天津,到了北平。我们对北平完全陌生,除了桂籍大哥,城里并无亲戚朋友。桂籍先我们一年到北平就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住在学生宿舍,他自身难保,怎么能照顾我们?好在衣家瑛灵机一动,想起她父亲有个姓赵的老朋友,住北平西单牌楼附近。三人只好投奔衣家瑛的赵二大爷家,请他暂时收留我们。赵二大爷祖上是官宦人家,世居北平,宅地宽敞古朴,有数进四合院房屋。他是否属旗人,不得而知,但他家中的生活方式、礼法、规矩多沿袭清代满人习俗。赵二大爷六十开外,家中“赵二大娘”竟有三位,好像没有子女。他们全家欢迎我们暂住,对我们十分客气,把我们三人的住处安排在四合院内相邻的房间。北平有钱且又闲的阶级,一般有晚睡迟起的习惯,赵府也不例外,全家近午才起床。午饭后,赵二大爷在书房中以琴棋书画自娱,或者和来访的老友品茗、下棋、打牌。到了傍晚,赵二大爷在几位“大娘”轮流伺候下,悠闲地吸上几口鸦片烟,养足精神。晚饭后到戏院听京戏,吃夜宵,我们也被邀,跟着去听过一两次戏。至于日本不断的侵略和动荡的时局,对他们好像毫无影响,从未听他们提起过。难忘的是,在赵府从早上到中午这段时间挨饿的情景。赵府不开早饭,一上午全院鸦雀无声,上下都在酣睡。我们三人躲在屋子里,既不敢大声讲话,也不敢外出购买食物(那年代根本没有女人在食摊或小店吃东西),怕惊醒所有人。唯一的办法是猛喝水,填满咕噜作响的空腹。我们在赵府大概住了两个多月,到1932年1月,北平各中学的寒假结束,即将开学时才离开。
1706122470
1706122471
我们三个人经过多方打听和考虑,各自选定了适合自己条件的学校:我决定转学到北平私立慕贞女中,插班读高一下学期。衣家瑛选读北平志成中学,林楚华转读哪个学校我已记不清,她是广东人,可能回故乡去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失去了联络。想当初,三个志同道合的好友,鼓足勇气离开家人,远赴天津,战争竟无情地将我们分开,从而铸就不同的人生命运。衣家瑛皮肤微黑,有一双忧郁的眼睛,同学戏称她为“黑美人”,她个性内向,沉默寡言,读书成绩比我们两个都好。她从志成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我考取的私立燕京大学邻近,都在北平西直门外海淀区,因此,我们经常有往来。她入学不久,清华就有不少男同学对她表示好感。高她两级的靳姓男同学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千方百计地纠缠,教她心慌意乱,无法专心读书,因而患上了精神衰弱症,只好休学,躲到赵二大爷家。她康复后回校上课,和靳同学的感情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式谈起恋爱来。一年后,即1937年(民国26年)爆发“七七卢沟桥事件”,日本进犯平津,北平各学校停课,学生结队随政府向后方流亡。这时衣家瑛和靳订了婚,两人一同离开北平,到了重庆。我在重庆遇到衣家瑛,她告诉我,她在和重庆隔着嘉陵江的北碚一所中学教书,她的未婚夫则去了美国深造,她也计划到美国去。以后又听说,衣家瑛被未婚夫抛弃。靳某在美和新欢结婚,她受此打击,精神失常。抗战胜利后,她哥哥衣家弟专程由哈尔滨到重庆去,把疯得不成样子的衣家瑛接回老家。
1706122472
1706122473
北平私立慕贞女中是教会学校,和邻校汇文男中同属美以美教会,是“姐弟校”。两所学校附近,还有一座基督教教堂。慕贞女中历史悠久,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管教严格著称,由正当盛年、博学多才、获有科学学位的郑乃清先生任校长,负责教育及行政工作,并亲自执教高中的理、化课程。由美籍女传教士教授英文、体育及宗教课程,并负责训导工作,数学、国文等课程的老师则多半聘请燕京大学的毕业生担任,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我选读慕贞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环境和宿舍设施很好,我可以住校。慕贞女中坐落在北平东单牌楼船板胡同底,靠近崇文门及城墙。高中生宿舍在二楼,离城墙最近,卧室窗外有宽而长的走廊,四周钉有纱窗,每到夏季我们就把室内的床移到走廊,夜里躺在那里,数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入睡,既凉快又富情趣。城外的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在清晨和深夜里特别清晰,往往引发我对瓦娃和家人的思念,泪水流湿枕头。我很快就适应了新学校的一切,赶上了高一下学期的课程进度。
1706122474
1706122475
按校规,住校生每周只有星期六下午可以外出,但须准时返校。星期日被教会规定为“安息日”,学生不能外出,连打球、运动及洗涤衣物都在禁止之列。因此,我把全部精力灌注在课业上,慕贞女中就学两年半,各课成绩均为全班之冠,连绘画作业也被作为班里的荣耀,悬挂在会客室的墙壁上。学校里一位先教体育后来改教英文的美籍教师“瑞教士”(Miss Radley),对我特别有好感,常常在周六外出日,邀我到青年会吃西餐,还不时把花或短笺放在我寝室的书桌上。每天早晨我去上课,她必站在我经过的通道口,向我说声:“Good Morning!”这件事很快传遍全校,同学们对我注意起来。我对她这种反常举动十分反感。为此,郑校长召见我,对我说,他也认为瑞教士的行为过火,但劝我忍耐点:“你毕业在即,就要离开学校,最好给她留些面子。”
1706122476
[
上一页 ]
[ :1.7061224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