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30222
1706130223
1952年7月,就在美国对华封锁甚嚣尘上的时候,中英签署了一项价值1000万英镑的贸易合同。中国副外长章汉夫在赞扬中英扩大贸易的同时指出,英国政府支持以美国为首的对华禁运,是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的主要障碍。当时正是朝鲜战争期间,英国派部队参加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朝鲜停战后不久,工党领导人、前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率团访问北京,这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交往。在旧中国,从未有这么高层的外国人物来过中国,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把他们吸引来的。
1706130224
1706130225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中国就跟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完全的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了共同防御同盟条约。之后不久,又跟新独立的印度及北欧一些中立国家很快建立了正常关系。
1706130226
1706130227
十几年后,中国跟戴高乐领导的法国交换了大使。只有美国,在中国革命胜利23年后,即1972年尼克松访问北京时,才承认了这一现实,并于1979年建立了完全的外交关系,时间已整整过去了30年。在等待中,输家是华盛顿,而不是北京。
1706130228
1706130229
此外,在亚太和平大会上,美国在朝鲜和中国边境地区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受到指控并被记录在案。会上,一个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提供了大量证据和证词,但西方的官方和舆论界却斥责这种指控是虚假的、不可能的、恶意的,等等。今天,历史学家阅读了当时的绝密文件后已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这个问题——美国军方确实生产并大规模储存过细菌武器,这些细菌武器同在朝鲜使用过的是一样的,而且其中许多是仿造残忍的日本人在战俘身上试验过的最早的细菌武器(作为交换,美国对交出试验被记录和结果的日本罪犯免予战犯起诉)。
1706130230
1706130231
随着日本法西斯的战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新关系也开始了。我们在早期访问北京郊区的卢沟桥时就看到了这一点。卢沟桥是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地方,现在,不少日本朋友来到这里,保证他们将竭尽全力反对类似的事件重演。日本代表还在亚太和平大会上表示,他们决心让两国人民像他们的古代先辈那样和睦相处。这使我们再次回想起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延安和解放区。“日本人民解放同盟”的成员——其中有许多原来是战俘——为了说服仍在为皇军卖命的同胞停止反对中国人民(归根到底也是在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线,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取得的一项独一无二的成果,因为他们相信,各国劳动人民归根结底都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必须共同反对的敌人。其他对日作战国家的军队也抓获过日本士兵,但没有一个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做到呢?这是我们在“二战”期间经常被西方盟国的官员、平民和军方问到的一个问题——起先他们不信,后来终于为事实所说服。
1706130232
1706130233
总之,新中国的活力正在日益显现,尽管在重建和复兴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尽管西方——特别是美国——喋喋不休地叫嚷中国作为一个实体已经不复存在、已经变成苏联的领地和工具(这期间,中国人民搞建设则被污蔑为“蓝蚂蚁”,作战则又被污蔑为“赤色团伙”)。然而,即使在解放初期的中国,没有任何东西能掩盖世人的耳目,人们都能看到新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光明前景——这是一种激发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革命的激情。中国的这次革命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应——加速西方国家殖民地的独立。在短短几年里,它们大多砸碎了身上的锁链,升起了它们自己的国旗。虽然这些新生国家的领导人一般都不是共产主义者,有的甚至是反共的,但在摆脱殖民主义桎梏的斗争中,他们绝大多数从中国革命中得到了鼓舞。稍后,1955年,这些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的历史性会议,就显示了这一点。再后来,1972年,许多新兴国家的代表团在联大的表决中再次表明了这一点。他们几乎一致投票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应有席位,同时驱逐依靠美国长期支持、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残余势力的代表。这在事实上标志着美国全面操纵联合国的历史最终结束。
1706130234
1706130235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历次战争中都被战败,加上本国官僚政客的背叛出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给她,使她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孙中山悲痛地称之为“次殖民地”,意思是人人都能宰割的战利品)。在本章叙述的这些年月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国家,并显示出她充满着活力。她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挺起了腰板,在国内,受尽各种各样阶级压迫之苦的广大劳动人民(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也挺起了腰板。
1706130236
1706130237
下一个任务是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分阶段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复杂的摸索和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反复的磨难和挫折,要持续到20世纪末,甚至更长的时间。
1706130238
1706130239
(钱雨润 译)
1706130240
1706130241
(1) 后来,经宋庆龄生前同意,《中国建设》杂志改名为《今日中国》(China Today),现在仍以这一刊名出版。
1706130242
1706130243
1706130244
1706130245
1706130247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第二十五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706130248
1706130249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年轻时曾热情讴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写道:“这是天堂,沐浴着朝气和曙光;青春,美丽的乐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以及他们在许多国家的朋友来说,1949—1956年这段时期,大体上就是如此。总之,这一阶段无疑是一个乐观主义的时期。在物质建设方面,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0—1952年医治长期战争创伤的阶段;1953—1956年中国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阶段。
1706130250
1706130251
实际上,在第一阶段期间就已经出现了空前的突破。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是,1952年在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川省建成了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把该省的主要经济中心重庆跟省会成都连接了起来。修建这条铁路的蓝图,可以追溯到中国清王朝末年,那时当地的投资者就提出了这一计划。可是清政府将筑路权交给外国公司的举动,激起了疾风暴雨般的抗议,从而加速了使中国变成共和国的1911年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这条铁路始终没有修建。即使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中国的陪都,也没有修建过一寸铁路。我曾在这个城市工作过多年,我看到的仅有的可怜标志,是一度乐观地动工兴建但始终没有建成的车站,它孤零零地被遗弃在那里,周围没有任何东西跟它有关联。
1706130252
1706130253
可是现在,新中国刚刚诞生,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条铁路却轰轰烈烈地建成了。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生日这一天,成渝铁路开始通车。
1706130254
1706130255
同时,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长江上从来不曾有过一座桥梁,虽然美国工程公司曾为旧中国政府绘制过蓝图。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中国才成功地建成了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我曾爬上还未全部合拢的钢架,对它进行现场采访。1957年,邱茉莉参加了盛大的铁路桥和公路桥通车典礼。
1706130256
1706130257
在这段早期岁月里,中国只能从苏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东欧集团得到外援。这些援助包括兴建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它们几乎都是旧中国时期完全空白的部门。这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国家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新中国宣布“15年内超过英国”的目标,主要指钢的总产量而言(1)。
1706130258
1706130259
这一口号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这可以从我们的养女颂雅身上得到印证。当时她只有六岁,还在上幼儿园。我们带着她取道苏联前往英国访问。我们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下榻,她在朦胧的早晨醒来,趴在窗口瞧着下面的街道,问道:“怎么看不见人?”接着又习惯性地自我解释道:“我知道了,他们一大早出去干活儿赶英国去了。”
1706130260
1706130261
在社会改革方面,第一阶段的关键进程是完成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了几亿中国农民耕种;不仅分给了男子,也分给了过去从来无权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妇女。与此同时,在家庭关系方面,颁布了《婚姻法》,从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基本平等。在总的经济领域,土改为逐步向农业合作化过渡奠定了基础,也确保在以后逐步实现城市工业国有化的过程中,赢得了占当时全国人口90%的农民的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赖以赢得内战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最新发展。走完了这一步,城市及其工厂将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火车头。
1706130262
1706130263
就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在文化领域里也开展了多次群众运动。这些运动通常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因为他对这个领域特别关注。1951年,发动了对一部广泛放映并深受好评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影片把为穷人筹资兴办义学而对富人和权贵们奴颜婢膝的武训(1838—1896),描绘成一位情操高尚、热衷于发展平民教育事业的先锋。毛愤怒地责问:对于当时为反对国内外压迫(这是群众贫困和愚昧的根源)而视死如归、英勇奋斗的进步运动,武训有没有说过一句话、做过一件事?武训的义学教育难道不是为了传布旧教育、为旧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吗?那么,武训怎能在新社会受到歌颂,甚至连一些共产党员都热衷其事呢?
1706130264
1706130265
批判的范围非常广泛,因为过去只有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才有钱看电影,而现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观众范围迅速扩大到城镇贫民和农民——影片所宣传的思想,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响。
1706130266
1706130267
三年以后,开展了一场对伟大的18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讨论。长期以来,这部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一部生动刻画各色各样众多人物性格和家庭关系的杰作。当时,持这一传统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现在他的观点受到两个年轻人的大胆挑战,他们认为这部作品是对整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揭露。但他们的文章在发表时遇到了困难,因为公认的学派被视作“权威”,而那两个年轻人是“小人物”。毛使用愤怒的语言支持这些“大人物常常不注意的……小人物”的观点。他给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写了一封公开信,支持“小人物”有广泛发表作品的权利,从而发动了一场对旧的学术垄断的批判。
1706130268
1706130269
就在同一年,主要也是在毛的发动下,对一向被视作著名左翼文人的胡风及其周围的一批文化人发起了攻击。胡风抱怨1949年以来的作品“千篇一律”,从而被扣上了为反革命分子寻求言论自由的帽子,这批人被宣布为反革命分子,有的还被投入监狱。(2)
1706130270
1706130271
这些发生在文化领域里的事情,跟邱茉莉和我都能理解、支持和参加的反腐败运动不同,我们没有予以密切关注和参与。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都不能流利地讲、读中文,不能理解所有有关的文章和论点。但是我们对这些指控深信不疑,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旧中国、创建了新中国,所以党怎么说我们都接受。
[
上一页 ]
[ :1.7061302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