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34670
1706134671
究其原因,很简单。除了一些顶级的投资银行、大财团之外,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们对中国互联网经济并不作持久的持股打算,他们正是想赚一把就“砸盘”。除了依靠所投资公司自身的赢利之外,国际惯例的投资通道还有另一个出口——上市。早期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上市套利,从而退出市场。
1706134672
1706134673
随着纳斯达克的彻底崩盘,互联网的短暂“春天”也随之宣告结束,中国的“.com”们也大都“香消玉殒”,或如“一江春水”而付诸东流。大盘暴跌之下,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一路走低,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受到沉重打击:新浪市值缩水40%,股价一度逼近5美元的“生死线”;网易和搜狐携手走进垃圾股行列,它们的股价也一度跌到冰点,在几美分上下徘徊。搜狐的股票价格居然跌到过公司现金量已经超过以股票价格计算的公司价值,为此张朝阳还动用过自己的钱去买搜狐的股票。当时,张朝阳经常形容自己是“孤岛上的弃儿”。与此同时,“网络泡沫”一词被顺势提了出来,大量中小网站没能挺过这一波巨大“泡沫”的袭击,或倒闭,或裁员,纷纷成为“先驱”。
1706134674
1706134675
这,就正是那场泡沫破灭之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尴尬而真实的处境。
1706134676
1706134677
纳斯达克的崩盘,同时浇灭了大洋彼岸对互联网的热衷。资本市场的怀疑用实际行动切断了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后的“奶源”。
1706134678
1706134679
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原本就是个“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的主儿,更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在全民追捧网络股的时代,尤其是1999年,那些和“.com”稍能沾上边的网络公司,都是资本市场上的宠儿,是香饽饽;而一旦全球网络经济突然间“晴转多云”“多云转阵雨”,它们摇身一变就成了资本市场上最惨的弃儿。
1706134680
1706134681
作为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那些“中国概念股”的老大们,每日面对那些没完没了的公告发布都应付不过来,又要讨好六亲不认的美国监管当局——SEC和大大小小的股东、股民,还有多少精力去顾及经营战略和方向的思考呢?
1706134682
1706134683
当网站的钱快“烧”完时,当网站找不到赢利模式时,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本能地捂住了自己的口袋。当“口袋”溜走时,弹尽粮绝的互联网公司只能悲壮地倒下。融资上亿元人民币的瀛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身受其害并且被迫辞去8848董事长的王峻涛说:“互联网的‘冬天’严格地讲是互联网投资者的‘冬天’,是互联网媒体的‘冬天’,而不是互联网从业者的‘冬天’!”
1706134684
1706134685
2.肃杀之“冬”
1706134686
1706134687
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节目里,小品演员蔡明给观众们留下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这话原本是用来抛砖引玉,形容社会上部分“春风得意”之人的。
1706134688
1706134689
而对马云而言,这似乎也是2000年的他对阿里巴巴的最大期望与梦想。遗憾的是,“彩旗”不仅没有飘起来,“红旗”也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面临着轰然倒下的危险。
1706134690
1706134691
想当年,意气风发的马云高喊:红旗插到华尔街!
1706134692
1706134693
到如今,悲观、失望的众人惊呼:红旗还能扛多久?
1706134694
1706134695
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竟是如此的寒冷。
1706134696
1706134697
对当时所有和“.com”沾边的从业者而言,来自投资商的压力是不容小视的。整个互联网“寒冬”时期,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向互联网公司收紧了口袋,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换手、止损、套现。
1706134698
1706134699
阿里巴巴也难以摆脱这种尴尬。到了2000年年底的时候,一贯温和的股东们就有些不耐烦了,原本打算追加的投资也化为泡影,不仅停下了许多已经动工的项目,甚至作好了撤资、套现的准备。
1706134700
1706134701
客观地说,如果没有投资者的支持,阿里巴巴不可能活到今天。然而,风险投资毕竟不是投资风险(马云语),投资者也不愿意做个冤大头,在没有打破赢利的坚冰之前,他们是绝不会轻易再投入的。
1706134702
1706134703
华尔街的分析师也坐不住了,他们开始质疑马云:“阿里巴巴到底怎么赚钱?你们那个破BBS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游戏还能玩多久?”
1706134704
1706134705
到了2001年1月,阿里巴巴的账面上只剩能维持半年多的700万美元,在阿里巴巴的资金链即将断裂之时,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商都不愿再掏一分钱了。更可怕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找到赚钱的办法。
1706134706
1706134707
从纽约的华尔街到北京的金融街,从顶着专家头衔的业界资深人士到唯恐天下不乱的一小撮记者,一双双眼睛都在盯着马云,盯着阿里巴巴。
1706134708
1706134709
1999年的前6个月,马云一直坚持“闭关修炼”,无非给人狂妄、傲慢的感觉,倒也没有多少媒体对这个没有权力斗争、没有惊天壮举的公司有多少兴趣。
1706134710
1706134711
而到了2000年之后,尤其是高盛、孙正义的资金相继到位,马云高喊“红旗插到华尔街”的煽动性口号以后,媒体也好,业界人士也好,显然已经开始关注这个神秘的公司了。
1706134712
1706134713
然而,在那个互联网公司如“过街老鼠”“洪水猛兽”般的世纪“寒冬”,“关注”的同义词就是“批判”“水煮”。从媒体到民众,从精英人士到草根阶层,全中国人民似乎都在问马云:阿里巴巴到底怎么赚钱?你们的模式有前途吗?
1706134714
1706134715
被逼急了的时候,马云也会反击一下:“那些批评我们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真看懂阿里巴巴的模式了吗?告诉你们,能说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不会把他当对手!”
1706134716
1706134717
那时,马云的阿Q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也会反问那些批评他的人:“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是微软,你们看清比尔·盖茨是怎么赚钱的了吗?但人家就是能赚钱,对不对?”
1706134718
1706134719
马云的“疯话”,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可贵,尽管欣赏他的人不多,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用事实说话。
[
上一页 ]
[ :1.706134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