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48569
1706148570
接着又指出:“吾公不图报效,不图尽责,乃欲推翻共和,自立称帝,丧心病狂,一至如此,尚何言哉!惟事已至此,熙为吾公计,为吾公子孙计,亟应悬崖勒马,幡然改图,通电自责,退栖山林。且将吾公承认之二十一条,宣布取消。如此尚不失勇于改过之英雄,国人亦必能见谅,而与以自新之余地。否则,若执迷不悟,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断送吾炎黄子孙之大好河山,则身败名裂,在指顾间耳,何暇作皇帝迷梦焉!”
1706148571
1706148572
孔祥熙这篇讨袁檄文,通篇义正词严、语锋犀利,在《民国日报》发表之后,颇受各界瞩目。港台报纸杂志评价它是孔祥熙一生之中,对外公开披露他政治主张的第一份通电。人们认为这份电报给孔祥熙涉足政坛、扶摇直上添色不少,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既是宋霭龄的主意,又经她润色斟酌,而孔祥熙则不能不感激给他带来鸿运的夫人。
1706148573
1706148575
山西大灾中孔祥熙的奇招:以工代赈,修路救饥
1706148576
1706148577
在孔祥熙任阎锡山的参议期间,他和霭龄的第一个孩子孔令仪,于1915年9月19日在太谷呱呱落地。生孩子是女人的“鬼门关”。霭龄心里阴森森的,好怕啊!早在一个月前,她就给远在太原做事的孔祥熙捎信,让他早点回来。孔祥熙说自己正在“六政考核处”,对职员们进行考核。忙过这一阵,保证提前回来。可是,眼前日子一天天挨近。还不见他的影儿。临产时,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难产。幸亏太谷教会医院的洋医生们及时赶到,霭龄才算没把小命丢在这偏僻的小县里。
1706148578
1706148579
第三天,孔祥熙回到铭贤,一看孩子生下来了,又高兴又内疚:“夫人,让你受苦啦!”
1706148580
1706148581
霭龄却一声不吭,想着前天分娩时的阵痛,泪水涌出了眼眶。孔祥熙只有赔不是的份儿。
1706148582
1706148583
经历了这场难产的劫难,霭龄对人世的某些东西忽然看得透了。“养儿方知父母恩”,养儿也知道了姐妹情,她决心乘此机会密切和庆龄的关系,就提议在孔令仪的中国名字之外,再起一个洋名,就叫罗莎蒙黛。这是庆龄在美国学习时用过的名字,在美国人眼里,下辈人用上辈人的名字,是对上辈人莫大的尊敬,完全不同于中国人下辈人对上辈人名字的避讳。孔祥熙听了这个主意连连称好,因为他是一直以能和孙中山成为连襟为莫大荣耀的,她们姐妹亲密了,这对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大有好处。
1706148584
1706148585
生下小令仪以后,孔祥熙的婶子大娘们不时来到学校,看望他们的小孙女。她们抱着亲着,给这个小生命念叨她们祖辈流传的儿歌:
1706148586
1706148587
星宿星宿满天,向望院里擀毡。谁擀嘞?王胡子。
1706148588
1706148589
王胡子,卖了马儿骑骡子。
1706148590
1706148591
1706148592
1706148593
咯噔咯噔往南的,南头的,女儿多,打扮起来拜公婆。
1706148594
1706148595
1706148596
1706148597
她婆戴的鸡鸡帽,她公打得莲花落。
1706148598
1706148599
1706148600
1706148601
这是地道的太谷儿歌,孔祥熙听得暖心窝。霭龄却听得翻白眼儿。不过她从长辈们那真挚的声音里,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喜欢,这是表示一个家族对娶进门的媳妇真正接纳的喜欢。
1706148602
1706148603
1916年12月,霭龄又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孔令侃。霭龄照样给他起了个洋名:戴维。孔令侃日后成为孔氏家族的主要干员,为孔祥熙出力不小,也招来非议不少。不过那是后话。单看这孔令侃小时候听到的太谷儿歌,就与姐姐孔令仪听到的明显不同。每当这小伙子哭得地动山摇的时候,孔家长辈们就会给他念起这样的童谣:
1706148604
1706148605
毛猴猴,上山搬石头。
1706148606
1706148607
石头头,砸喽毛猴猴的手手。
1706148608
1706148609
1706148610
1706148611
毛猴猴毛猴猴不要哭,
1706148612
1706148613
1706148614
1706148615
给你娶上个媳妇子。
1706148616
1706148617
1706148618
[
上一页 ]
[ :1.7061485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