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56899
动身回国之前,孙中山给上海《民立报》发回一封电报,电文说:“今闻已有上海会议之组织,欣悉自当推定黎君(元洪),闻黎有拥袁(世凯)之说,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固国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吾人必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况点,为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从这封电报中也可看出孙中山对总统职位的态度。
1706156900
1706156901
袁世凯则是一开始就瞄准了时机,打算利用这场革命实现他的独裁野心。1909年袁世凯被清朝摄政王载沣解除一切权力退休,他回到河南项城县洹上村老家等待东山再起时,故意叫人拍了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河边垂钓的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以迷惑清廷。但他暗中却与自己亲自训练的六镇军队保持着密切联系。武昌事起,清朝派丁荫昌统帅军队前往镇压,但丁荫昌根本指挥不灵。那些军官都要先请示袁世凯才决定行动。冯国璋跑到洹上村请教袁世凯,袁世凯给了他六个字的方针:“慢慢走,等等看。”这些军队便以需要准备为名拖延出发时间。清廷只好电请袁世凯出山,先是委任他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嫌官小,回电说足疾未愈,无法行动。这个“足疾”,就是当初载沣要他退休的理由。袁世凯不肯出山,却偷阅清廷和前线军队往来的电报,掌握了一切情况。有些电报他还加以篡改,使清廷得不到真实情况,军队按他的意志行动。清朝只好再升任他为钦差大臣,袁世凯又提出六项条件。杨度问他既然想干大事,为什么一推再推?袁世凯笑着说出一番高论:“皙子,你知道拔树的办法吗?马上就用猛力去拔,是不可能把树连根拔起来的;过分去扭,树就会折断。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左右摇撼不已。这样做,才能使树根松动,然后不必用大力,就可以拔起来。清朝是棵大树,而且是三百多年的老树,是不容易拔起来的。现在闹革命的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但不懂拔树的办法;而主张君主立宪的人,虽然懂得拔树的办法,却没有力气。我今天这样做,看起来是退隐,实际上是一直在摇撼大树。现在树根四周的泥土已经松动,大树不久就要拔起来了。”直到清朝正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他才威风八面地开进北京,并且立即以让他出任民国总统为条件,与南方革命党进行谈判。
1706156902
1706156903
当初革命党推选孙中山任总统的时候,袁世凯使人在同盟会内部散布:“论功应推黄兴,论才应推宋教仁,论德应推汪精卫。”企图使革命党内部形不成统一意见。这一着不灵,又以处于他掌握之中的清朝为筹码,与南京方面交涉:“清朝退位,孙中山让位;孙中山不让位,则清朝不退位。”革命力量的软弱和一些人的天真,加上孙中山对总统职位的轻淡,袁世凯终于如愿了。
1706156904
1706156905
但是真正的革命党人却不愿意大权旁落,使革命成果让人轻易取走。霭龄反对孙中山辞职,既有这种考虑,也有她个人的感情因素。但是她说服不了孙中山,也阻止不了袁世凯的夺权阴谋,憋了满肚子的哀怨和火气。
1706156906
1706156907
她找着了一个发泄怨气和火气的机会。
1706156908
1706156909
2月12日,清朝以隆裕太后名义签署的皇室退位诏书公布,霭龄一句一字读下来:
1706156910
1706156911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主持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个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于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1706156912
1706156913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即隆裕太后)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民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1706156914
1706156915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乐,海宇安稳,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1706156916
1706156917
霭龄不看则已,一看之下,不禁拍案而起。这封诏书是由南京共和政府实业总长张骞代笔起草的。张骞是江苏南通人,清朝科举考试的最末一个状元,文笔漂亮,号称天下第一才子。他在政治上本是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影响很大。袁世凯受命为清朝总理大臣,组织联合政府时,就把他列为内阁部长,但他不肯到职,转而参加了南京革命政府。皇室退位诏书是大文章,自然公推他代笔起草。霭龄看罢诏书,立即找到张骞,不凉不酸、软中带刺的话就冒了出来:
1706156918
1706156919
“张总长,果然是天下第一才子,诏书写得好漂亮哟!”
1706156920
1706156921
张骞听出话里有话,不禁有些惶恐,赶忙问:“宋秘书,有什么不合适吗?”
1706156922
1706156923
“合适,合适!张总长,在你看来,这大清朝不是被革命推翻,而是深明大义,效法尧舜,将天下禅让了,啊?”霭龄火大话重,毫不留情。
1706156924
1706156925
“宋秘书,你在总统身边,说话有分量,可也要有根有据,不能乱猜乱说吧?”张骞架不住,口气也变了。
1706156926
1706156927
霭龄把诏书“啪”地往张骞面前一拍:“我乱猜乱说?你看看这里: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是退位还是禅让?”
1706156928
1706156929
张骞急忙低头细看,果如霭龄所说,有这样的话。张骞一时急得话也说不完整了:“这,这个,宋秘书,这话可不是我写的……”
1706156930
1706156931
“那是谁写的?”
1706156932
1706156933
“哎呀!我写完后总统和总长们都看过,确实没有这话,天人可鉴,天人可鉴!”
1706156934
1706156935
“张总长,你们就是把孙总统挤得下了台,扶起袁世凯,你的忠心……”
1706156936
1706156937
张骞急了:“宋秘书,你……你……”霭龄不讲理的话,其实正戳到了张骞的痛处。袁世凯确实曾派唐绍仪给君主立宪派和保皇派们传过话,说是只要自己上台当总统,保留皇室便没有问题,企图以此换取支持。张骞并没有给袁世凯效力,但这层意思也从未讲到明处,张骞怕有人借此做文章,急于表白自己。也是急中生智,他终于想起了充分理由,立即反击道:
1706156938
1706156939
“袁世凯当初拉我入他的联合内阁,我没去;革命党成立共和政府,要我来,我二话没说。这就是明证!我不怕你瞎栽派我……哎,我想起来了!我起草的退位诏书是经你手用电报发到北京的,莫不是你塞进了私货,倒来讹我!”
1706156940
1706156941
张状元聪明得很,只要克服了最初的慌乱,他立即转守为攻,向霭龄倒打一耙。
1706156942
1706156943
霭龄一下子也想明白了,事实的确如此。她本是借题发挥,现在知道错怪了人,一时竟拿不定主意是硬撑面子呢还是承认事实。张骞看出了她的矛盾心理,也就不再穷追,和颜悦色地说:
1706156944
1706156945
“袁世凯诡计多端,他身为清臣,敢篡改清廷的电报,难道就不会私改我们起草的文件吗?这个人正在得势,我看今后我们都得对他多加提防才是。”
1706156946
1706156947
霭龄顺水推舟,也对袁世凯发了几句牢骚,算作对张总长的赔礼。
1706156948
[
上一页 ]
[ :1.7061568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