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58962e+09
1706158962
1706158963 庐山,子文与大姐、小妹巧遇
1706158964
1706158965 倘若说“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山先生的胸襟,倒不如说是他一生不泯的孜孜追求和伟大人格的体现。
1706158966
1706158967 孙中山逝世后,虽说对革命是巨大的损失,但他那不死的英灵和遗嘱,鼓舞着千千万万个后来人去继承、去实践、去攀登。宋子文、宋子良揩干泪水,努力使广州革命政府理财的成功,无疑给后来革命者又加了一把火。这把“火”不是别的,而是用亿万金钱变成的枪支、大炮和石油,以及源源不断的军饷供给,使大炮昂起了头,铁军迈起了步。
1706158968
1706158969 战争的胜负在于正义,在于人心向背——这些北伐军倒不缺,缺的就是弹药、枪支和军饷。倘若有了这些,北伐军还有什么高山不可通途?还有什么江河不可飞越?北伐军在国人的支持下,高举着中山先生的革命旗帜,以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之势,又鸣炮北进了。1926年下半年,革命军一举攻克重镇武汉,占领长江流域。
1706158970
1706158971 武汉,当年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从这里发出,改朝换代从这里起步。革命虽有挫折,今天革命军又重新攻占,岂不是大喜大庆的日子。
1706158972
1706158973 军民们走向街头,欢庆这一胜利的节日。
1706158974
1706158975 久违了,革命军!人们热泪盈眶。
1706158976
1706158977 武汉三镇,闻鸡起舞;大江两岸,锣鼓喧天。同时,他们又翘首南方,企盼革命政府的北移,跨过长江天堑,去夺取全国更大的胜利,实现中山先生期望的“天下大同”。
1706158978
1706158979 革命形势大好,大好的形势下却隐藏着“急流险滩”。应该说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1706158980
1706158981 这时,前线吃紧。
1706158982
1706158983 在江西北伐的蒋介石给中央政府来电,要求商谈有关军事、财政等事。实际这是新军阀蒋介石在向中央探风。于是中央派宋子文和孙科前往。12月8日,宋子文马不停蹄来到风景秀丽的庐山,开始与蒋介石的会谈。使宋子文吃惊的是,不光大姐霭龄在这里,小妹美龄也在这里。
1706158984
1706158985 “小妹,你怎么也来了?”
1706158986
1706158987 “兴哥哥来,不兴小妹来这里玩?”
1706158988
1706158989 “妈咪怎么样?身体好吗?”
1706158990
1706158991 “只能报告一周前的情况,她很好,老叨唠大哥。”美龄莞尔一笑。
1706158992
1706158993 “还是那么调皮。”宋子文又道:“大姐还在上海?”
1706158994
1706158995 “不,她也来了,现在九江。”
1706158996
1706158997 接着,他又会见了大姐霭龄。大姐出于姐弟手足情谊,给他上了一堂政治课,说什么现在是革命政府群龙无首的非常时期,到底谁来做革命的接班人还看不清,提示子文要动脑,做到心明如镜。弄得子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坠庐山云雾,只待日后慢慢品味。
1706158998
1706158999 ……
1706159000
1706159001 使宋子文意外的是,他和孙科二人代表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会谈并不顺利。一开始,蒋介石便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谈的不是军事、财政,而是迁都问题。有些话很难听,不是商量而是质问和指责。他似乎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他已隐隐约约品味出大姐谈话的“庐山真面目”了……
1706159002
1706159003 庐山的景是美的。
1706159004
1706159005 庐山的雾是大的,大得使他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了。虽说第一次上庐山,庐山却给他留下了永不泯灭的记忆。难怪他在后来的回忆说:“也许是庐山的雾太大,蒋介石给我的印象是高度错位!”
1706159006
1706159007 是山的因素还是雾的原因,宋子文也说不清楚。
1706159008
1706159009 宋子文和孙科在庐山匆匆停留了三天,第四天便踏上了回武汉的路途。一路上蒋介石那盛气凌人的模样,以及大姐带小妹去庐山的蹊跷,反复在他头脑中显现。这究竟是为什么?斗大的问号不时地在质问着他。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看来老蒋与大姐间有种气味相投的东西。老蒋的野心他已看得清楚,反对迁都无非是想独立,分庭对抗,而大姐的野心,也许还有一层亲情的遮盖,没有被他看出来。实际是政府的分裂,关系到宋家的抉择与投靠。而宋家大姐却看出来了,她把未来中国政治明星的“宝”压在了老蒋的身上。九江她与蒋介石的会晤,把小妹许配给蒋,为日后宋家和孔家的崛起打基础。应该说这是霭龄的“超前眼光”。
1706159010
1706159011 随着国民政府分裂,宋氏家庭内部也出现了第二次分裂的迹象。如果说宋氏家庭的第一次分裂是缘起于一场革命婚姻危机的话,那么,第二次分裂则完全是一场政治危机。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是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正在发动一场背叛孙中山遗训的反革命政变。反对迁都即是借口,分庭对抗是实质。
[ 上一页 ]  [ :1.706158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