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67888e+09
1706167888 《纽约先驱论坛报》在第二天的报道中道出了美国人对此事的反应:“威尔基先生所鼓吹的是一个崇高的真理,它与美国在国内外的责任息息相关。”……
1706167889
1706167890 ……威尔基先生的一些亲华言论激起了一些反对声音。威尔基指出,因被美国人“拙劣的工作”戳得到处是洞,盛满亲美善意的那个蓄水池正在不停往外漏水……人们的反应……再清楚不过了……
1706167891
1706167892 在其被广泛阅读的专栏“威尔基先生在亚洲”中,沃尔特·李普曼警告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没有权力来质疑我们诚意的人。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为拒绝出卖中国而做出的一切,比在讨论战争目的和自由公正等问题时所说的任何话都重要得多。”
1706167893
1706167894 他的反应表明,即便是在为了保持团结而压制分歧的时候,美国人对任何针对其忠诚程度和对华援助的质疑依然非常敏感……
1706167895
1706167896 当然,我们应该澄清我们的立场,尽一切可能让美国人明白其中的真相,并就美国参战的真实原因与公众发言人取得谅解……这项工作似乎应该由在美的中国宣传人员和宣传机构来负责。
1706167897
1706167898 很显然,这份差事得由“龙夫人”来承担。
1706167899
1706167900 美龄即将访问美国的消息传到远在华盛顿的宋子文的耳朵里时,立即引起了他的强烈反对。美国是他的地盘,宋家不能同时有两人在这个针尖上跳舞。
1706167901
1706167902 美龄没费多大力气就说服蒋介石同意她出访美国。重庆当时有谣传称,委员长和他的“达令”[2](美龄要求蒋介石这样叫她)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婚姻危机。时任美国国务院驻重庆政治观察员的谢伟思小心翼翼地将此类谣言做了如下归纳:
1706167903
1706167904 有关蒋家内部家庭矛盾的事情在整个重庆城传得沸沸扬扬。由于委员长跟夫人之间关系紧张,委员长又找了一个情妇。每个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对它添油加醋一番,然后再告诉别人。这事竟然闹得满城风雨,说明它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1706167905
1706167906 正常情况下,这种有关政府领导人私生活的流言蜚语本不该出现在这样的政治报告中。然而,中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些流言牵扯的人是一个独裁者,他与其妻子家族间的关系又非常之重要。这种关系已经因为委员长与宋子文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有所削弱。如果本性傲慢古板的蒋夫人与她的丈夫公开决裂,宋氏家族必将分崩离析,从而在国内外带来严重影响。即使目前的这种情况传到外国人的耳朵里——这几乎已是必然之事,外国人早晚会知道的,委员长和夫人的声望也将受到严重损害……
1706167907
1706167908 夫人现在提到委员长时,只是会用“那个男人”这个词……
1706167909
1706167910 夫人还抱怨委员长现在只有在去见“那个女人”时才会把假牙戴上。
1706167911
1706167912 有一次夫人去委员长的卧室,看到床底下有一双高跟鞋,便把那双鞋从窗户里扔了出去,砸到外面卫兵的头上……
1706167913
1706167914 委员长有一次连续4天没有见客,因为他在跟夫人吵架时,被夫人用花瓶在头上打了个大包……
1706167915
1706167916 尽管如此,大部分观察者相信,由于权力的利害关系对宋家人可谓是至关重要,他们(孙夫人对此无所谓,但孔祥熙恐怕要算上一个)一定会尽全力阻止他俩公开决裂,夫人也会放下架子,接受现实。
1706167917
1706167918 这些流言并非都是无中生有。20世纪40年代确实还有其他女人跟委员长在一起,其中包括他原先的小妾姚小姐。1942年,蒋介石还跟前妻(第二任妻子)陈洁如重修旧好。为了给他与美龄的婚姻扫清道路,蒋介石在1927年出钱把陈洁如送到了美国,现在她又悄悄回到国内跟蒋介石住到了一起。没过多久,她又一次怀孕了,孩子将在1944年春末出生。很显然,虽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二人的婚姻几无可能,但蒋介石对陈洁如一直是旧情未了。
1706167919
1706167920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与宋家联姻所带来的社会、财政和政治上的好处已成既定事实,为了便于上位而与美龄结成的婚姻关系又几乎没有一点儿可供继续维持下去的基础。此外,蒋介石早已充分利用了这些好处,现在却在逐渐失去这一切,而宋家人对此却无能为力。与此同时,美龄对蒋介石的愚蠢无能和装腔作势也逐渐产生了厌倦之情。在蒋介石的世界逐渐关闭的同时,美龄的世界却开始向外扩张,现在她已经成了一位国际名媛,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人们不断提到她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巨大价值,这一定触到了蒋介石的痛处。
1706167921
1706167922 不知是何原因,美龄也一直没有为蒋介石生过孩子。蒋介石的两个儿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蒋纬国已经离开纳粹德国国防军回到国内,他跟继母的关系一直不好。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也在1937年带着一位苏联妻子从莫斯科回国。到机场迎接他时,委员长转过身来对他说:“来见见你的新妈妈。”
1706167923
1706167924 “那不是我妈妈。”蒋经国大喊一声,然后怒气冲冲地大步离开,直接去了自己的出生地溪口。在那里,他的亲生母亲正等待着他的到来。这是蒋经国和美龄争夺蒋介石权位的开始,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两人之间的争斗曾数次出现戏剧性的高潮。
1706167925
1706167926 对美龄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到1942年时,她的病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她的肋骨和后背都有旧伤,还因身体虚弱、长期失眠而导致神经衰弱,大量抽烟也导致鼻窦出现问题,此外,她还患有阻生的智齿和慢性荨麻疹。肋骨和后背受伤是在1937年,当时她到抗日战线视察,正坐在一辆防弹车里冒着敌军炮火往前行进,不料一个轮胎突然爆裂,车身倾倒在地,在地面上翻滚了几圈,结果把美龄从一扇弹开的车门里甩了出去。她的肋骨断了几根,脊椎被扭伤,并且还有脑震荡。由于神经压迫导致后背下方腰部周围的肌肉僵硬,背痛一直折磨了她5年。在这段紧张时期,任何一点儿焦虑都会让她全身长出大量的“红疹”。简单而言,这位“公主”现在已经成了一位睡在干豆子上的神经紧张的病人。
1706167927
1706167928 美龄需要到美国治疗一段时间,对这个理由,子文无法提出任何反对意见。美龄当时已经45岁了,据知情人透露,蒋介石还怀疑她患有癌症,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检查一下。
1706167929
1706167930 位于重庆西北200多英里的古城成都郊外,劳工们正在为美军的远程轰炸机修建一座庞大的机场,以便它们从这里起飞去袭击日本本岛。1942年11月某日凌晨4点,天气十分寒冷,从环球航空公司租来的一架名为“阿帕奇”的波音S-307高空客机已经整装待命,准备从成都起飞,此时,一支车队引领着一辆救护车进入了跑道。从车上下来的有蒋委员长、美军第十航空队指挥官克莱顿·比斯尔和其他15名中美双方将校军官。躺在担架上的蒋夫人被人从救护车里抬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抬上了飞机。这架高空客机的机长名叫康奈尔·牛顿·谢尔顿,以前曾是一位中美洲的丛林飞行员。为了接这位神秘的乘客,他驾驶飞机从美国飞到了中国,但直到此时他仍不知道自己接的这个人的身份。同时登机的还有两位美国护士以及美龄18岁的外甥孔令伟。从美国来华的一路上,在穿越南大西洋、非洲和印度时,飞机的发动机总出毛病。但在返程途中,他向南经由“驼峰航线”[3]返回美国,飞机在寒冷的气流中却一直飞行得非常平稳。
1706167931
1706167932 这是第一架设有密封舱的四引擎客机,飞机上只有蒋夫人等人和机组人员,因此整个旅程非常舒适。尽管如此,由于身体状况极差,一贯极度活跃的蒋夫人在整个旅途中一句话也没跟谢尔顿说。由于没有明说的原因,谢尔顿也接到过命令,不允许他跟她讲话。这暗示着她的病情也许已经相当严重,无论如何不能让公众知道。
1706167933
1706167934 飞机抵达棕榈滩后,美龄身体有所好转,她坚持在这里住上一晚。随后为了安全起见,谢尔顿换了一架C–54客机载着美龄飞抵纽约米切尔基地。尽管没有明说,但此后每逢出国,美龄都会坚持让谢尔顿来当她的飞机驾驶员。后来美龄得知谢尔顿的梦想是在拉丁美洲开一家自己的航空公司,她便借给他25万美元,成立了一家生产飞机可移动座椅的公司,公司财务由孔令杰掌管,美龄则持有该公司50%的股份。
1706167935
1706167936 由于在棕榈滩住了一夜,美龄于11月27日抵达纽约,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天。不过哈里·霍普金斯仍然以总统代表的身份赶到米切尔基地来迎接她的到来。霍普金斯记录了当天的情形:
1706167937
[ 上一页 ]  [ :1.7061678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