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68031e+09
1706168031
1706168032 我现在不再相信当时看到的一切,但当时记录的潦草笔记却提醒我这事千真万确。那儿到处都是尸体:离开洛阳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发现了第一具尸体。她躺在雪地上,已经死去一两天了,面皮紧贴在骨头上。确定无疑的是,她非常年轻,雪花飘落在她的眼睛上,她会一直这样躺在地上,直到各种飞鸟或野狗把她的肉吃干净。一路上到处都是狗……它们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看来吃的不错。我们停下来拍了一张一群狗从沙丘里往外扒尸体的照片,有的尸体已经被吃得只剩下一半了……
1706168033
1706168034 我应邀去参观一个孤儿院。里面奇臭无比,我从来没去过这么脏的地方。就连陪同参观的官员也受不了这个气味,拿出一块手绢把鼻子给捂上了,还连连向我道歉。孤儿院里全是被遗弃的婴儿,他们被放在婴儿床上。婴儿床装不下的则直接放在稻草上面。我忘了都喂他们什么东西吃。他们身上全是呕吐物和粪便的味道,如果死了,就会被清理出去。
1706168035
1706168036 这就是我当时亲眼见到的情况。不过我听过的最糟糕的是关于人吃人的传闻。我从没亲眼见过有人把别人杀了来吃肉的事……但人吃人的事应该是真的。
1706168037
1706168038 驻扎在河南的蒋介石军队只知道不断提高税收,他们征收的粮食税比地里出产的粮食还要多。农村的粮食全都被他们搜刮一空,他们根本不顾百姓死活,从来不从粮食富余的地区运粮过来……
1706168039
1706168040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极力想让蒋介石了解这个情况。我发疯似的到处呼喊……我等不及要把灾区的情况从河南发出去。在返回途中路过的第一个能发电报的地方洛阳,我直接把草稿发了出去。按照规定,这篇稿子应该像其他稿件一样,先送到重庆,让我的那些老同事们先审核一下——而这肯定过不了他们这一关。然而,这篇稿子却从洛阳经由成都的商业电报系统直接发到了纽约。要么是电报系统出现了故障,要么是洛阳电报局的某个发报员受良心驱使,无视规定,在未经审查的情况下直接把我的稿子发给了纽约。就这样,河南的灾情便最先被全美最支持中国事业的《时代周刊》给捅了出来。当时蒋介石夫人正好也在美国,这篇报道让她火冒三丈,她要求发表我文章的亨利·卢斯把我解雇,不过卢斯拒绝了她的要求,这一点让我非常钦佩。我们两人之间发生争执是后来的事。
1706168041
1706168042 1943年7月4日,美龄返回了重庆。
1706168043
1706168044 在中国为战时新闻局工作的格雷厄姆·佩克注意到,虽然美国本土的民众在中国问题上受到了蒙骗,但美国大兵们了解实情。在印度阿萨姆邦的一处空军机场,为了减轻飞机重量以便穿越危机四伏的“驼峰航线”,美龄的行李被从座机上卸下来,装到美军的一架运输机上。
1706168045
1706168046 佩克说,装卸工作在机场一处非常偏僻的地方进行,负责搬运的大兵们不小心把一个板条箱摔到了地上,把箱子给摔烂了,里面的物品都露了出来……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里面装的都是化妆品、女式睡衣和高档百货商品之类的东西,足够蒋夫人用一辈子的了。士兵们怒火中烧,因为此时“驼峰航线”正处于一年中最难飞行的一段时期,很多美军飞行员在往中国运送补给品的途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装卸行李箱的士兵们把所有的板条箱全部扔到地上,砸了个稀巴烂。他们把裘皮大衣和时钟在地上踢来踢去,直到起飞时间快到了才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装上飞机。
1706168047
1706168048 美龄回国三个月后,位于纽约圣劳伦斯河畔的一个名叫马西纳的静谧小镇上的圣约翰圣公会教堂里,安装了一扇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这扇窗户由宾夕法尼亚州艺术家瓦伦丁·德奥格里亲手制作,上面描绘的是天堂的情景。位于最上面的是耶稣基督的画像,下面是圣母马利亚和各位圣徒,按照时间先后一直延续到当代。代表当代圣徒形象的人物肖像拥有东方人的面容——她就是蒋夫人,“基督教王国的第一夫人”。画像中的她手里拿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她以基督徒身份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请求:“我们必须学会宽恕。”
1706168049
1706168050 [1]斯嘉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美国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译者注
1706168051
1706168052 [2]“达令”,英文“darling”一词的音译,意为“亲爱的”。——译者注
1706168053
1706168054 [3]“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它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和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省,全长500英里。因其下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驼峰,故得名“驼峰航线”。——译者注
1706168055
1706168056 [4]巴纳姆(P. T. Barnum,1810—1891),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代表19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报刊宣传活动。其一生与各种噱头相伴,且是一位表演艺术家。——译者注
1706168057
1706168058
1706168059
1706168060
1706168061 宋氏家族:一场历史的“华丽悲剧” [:1706163610]
1706168062 宋氏家族:一场历史的“华丽悲剧” 第十八章 内内内内
1706168063
1706168064 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这是美龄政治生涯的顶峰,也是蒋介石走向末路的开始。礼宾官们在尼罗河畔安排4位著名领导人坐成一排,合影留念,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确立蒋介石的历史地位。这张照片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照片中,委员长坐在镜头的左边,富兰克林·罗斯福坐在他的旁边,再过去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蒋夫人坐在最右边。丘吉尔穿着一身白色的三件套西装,脚上穿着黑袜子,嘴里叼着一根雪茄,圆滚滚的大腿上放着一顶灰色的小礼帽。坐在他旁边的美龄身穿普通的旗袍,外面披了一件白色的短上衣,鞋子上装饰着整洁的蝴蝶结。(丘吉尔故意把她晾在一边,看他的表情,似乎正在跟镜头外面的某个人在说俏皮话。英国人从来就没拿蒋氏夫妇当回事,当时英国流行的一部战时广播剧中的一个人物角色的名字就叫“提现将军”[1]。)照片的另一端,委员长穿着一身崭新的军装,领子上镶着三颗星。他戴着手套,手里还拿着一顶缀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徽章的军帽。在他旁边,大腹便便的罗斯福穿着一件双排扣斜布纹大衣,因为拍照,他将残疾的双腿尽量摆放得自然一些。手法老练的罗斯福把身体歪向委员长,好像在跟他聊些什么。蒋介石嘴巴咧着,脸上挂着勉强的微笑,好像听明白了罗斯福的话——实际上他根本就听不懂。据说,罗斯福装模作样地跟他谈话只不过是为了美国人民的利益而施展的一个小骗术,这一招取得了连罗斯福本人都没有想到的极佳效果。
1706168065
1706168066 邀请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是罗斯福的主意。丘吉尔曾坚决反对,但罗斯福坚持请他来。几个月前,罗斯福还强迫史迪威将军强压着自己的愤怒,将一枚美国“功勋勋章”别在蒋介石的胸前。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物资后,罗斯福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把蒋介石当成一个伟大的国际政治家,世界政治四巨头之一,一个可以跟美国总统在一起开玩笑的人。在开罗,罗斯福通过翻译,与蒋介石进行了一番不太令人愉快的讨论。尽管如此,罗斯福还是许诺盟军将于1944年在缅甸和孟加拉湾发起攻势,以减轻日本人对中国的压力。
1706168067
1706168068 在丘吉尔看来,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既冗长复杂,又处于次要地位”。首相认为美国人过分夸大了蒋介石政权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把日本人挡在英属印度之外,并计划重新夺回沦陷的基地新加坡,这一直是英国在亚洲的“最高目标”。会后,丘吉尔和罗斯福从开罗直接去了德黑兰,同斯大林举行会商。在德黑兰,罗斯福最终听从了劝告,放弃了在亚洲的作战计划,把精力集中到了欧洲战场。罗斯福改变计划的消息传到重庆后,蒋介石气得火冒三丈。他愤怒地对美国驻华大使说,只有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才能“让中国人民和军队相信你们非常关注这里的局势”。宋子文刚从华盛顿得到了5亿美元的贷款,英国也提供了5亿美元。现在蒋介石希望华盛顿把款项再增加一倍,“提现将军”又出击了。
1706168069
1706168070 关于开罗会议那张照片的不同版本在学生的历史教科书和普通民众阅读的报纸杂志上不断出现,给人制造了这样的假象:照片中的这些人关系非常融洽。事实正好相反:罗斯福和蒋介石在照相的时候没有面对面,也没有互相看着对方;美龄的到场让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他最近才好不容易设法让她离开了白宫,离开美国)都很恼火——此时此刻的蒋氏夫妇并不是在走上坡路,而是在走下坡路。宋氏家族丧失天命的时间并不是毛泽东在北京建立政权的1949年,而是在1943年,即在美国不可避免地与它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之前。
1706168071
1706168072 那些为媒体和国务院效力的观察家们注意并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潮流转变,但他们的发现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提出了一个在现在看来相当可笑的问题:当美国人真正在背后支持他的时候,蒋介石怎么能够失势呢?这是一个判断失误的典型案例,这个错误如此严重,以致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拒不认错,因为可悲的新闻正是报道者所探求的。
1706168073
1706168074
1706168075
1706168076
1706168077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足够的力量向蒋介石发起挑战。50万国民党军队把他们与华南隔断开来。但是,尽管被分割在华北,共产党却有效地对日本人发起了游击战。为了逼退共产党,日本皇军采取了“三光政策”,把农村地区破坏殆尽,这种做法反而使更多的民众被驱赶到了共产党的队伍中。在南方国民党与日军对峙的地区则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斗,因为蒋介石命令军队与敌军保持安全的距离。敌对双方的指挥官们穿过两军之间的无人区进行贸易活动,通过美国《租界条约》配送给国民党军队的各种物资被用来换取各种日本消费品,许多人因此发了大财。
1706168078
1706168079 真正能打仗的是史迪威手下那些驻扎在缅甸的国民党军队,特别是孙立人将军麾下的部队。他们作战的机会不多,但每到非打不可的时候——如密支那战役,他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蒋介石和陈纳德联合起来,不断诋毁史迪威,准备把他从中国赶走,“酸醋乔”史迪威每一次都是在蒋介石极力阻挠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706168080
[ 上一页 ]  [ :1.7061680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