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69923
而更年轻的一代则更是直抒胸臆。1988年,梁漱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告别大厅举行。灵堂入口大门上悬挂的挽联是:百年沧桑,救国救民;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横批是:中国的脊梁。挽联是梁培宽次子梁钦宁拟就的。在梁钦宁张贴时,工作人员阻止,但他执意坚持。据说,前往吊唁的有李先念、阎明复、刘澜涛、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梁漱溟先生的亲友四百余人。
1706169924
1706169925
在君子之泽及身而没的中国,在家族分崩离析的现当代,梁家人很了不起,他们直道而行很了不起。
1706169926
1706169927
1706169928
1706169929
1706169931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查家:谨慎内敛与时俱进
1706169932
1706169933
@两次文字狱对查氏家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谨慎之余,查氏家族文化具有临危不惧、坚忍不拔、内敛深沉的特点。论者称为,“诗礼传家,与时俱进”。
1706169934
1706169935
@查良鉴之事功遍及台湾的司法、外交、教育方面,但他从不居功,“把自己想成是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么生活中既少苦闷,又乏忧伤。因为与世无争,与人无怨,自然烟散云散”。
1706169936
1706169937
@以李敖之江湖,他早就对金庸一针见血,指明“金庸式伪善”。李敖说,金庸的信念“其实是一种‘选择法’,凡是对他有利的,他就信;对他不利的,他就佯装不见”。
1706169938
1706169939
1706169940
1706169941
1706169942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文气之盛,除了浙江绍兴周家,就该算海宁查家了。以排名次论,周树人、周作人两人的文化成就,大约都在前三或前五名之内,而查家的诗人穆旦(查良铮)、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良镛),加上查家的亲戚徐志摩等人,较之周氏兄弟不遑多让。穆旦不仅有现代诗歌的“旗手”或“代表人物”称号,更有“百年中国第一诗人”的美誉;金庸虽然一度被论者评为“金钱的庸人”,但其武侠惠泽华人社会数代人几十年,其作品发行据说早已超三亿册;金庸的表兄徐志摩生前同样领一代风流。他们不朽的立言早已成为我们文化中可宝贵的财富。
1706169943
1706169944
如果按清朝查继佐的说法,查姓是鲁国伯禽的苗裔,那么查跟周姓算一家人,都是文王子孙了。但据专家学者调查,查姓之源主要是姜姓炎帝。无论如何,周氏一支错综复杂,查姓晚出,支脉关系简单。比较而言,周氏兄弟暴起一时,为家族大放异彩;而查家兄弟显得源远流长,水到渠成。查虽小支,却在近几百年来以文化为体、以商宦为用,传递出独特家风的不凡成就。
1706169945
1706169946
1706169947
1706169948
1706169950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一
1706169951
1706169952
查氏的流传中说,查姓原楂,系春秋时代封到楂地的一位子爵的后代,以楂为姓,到宋朝时,皇帝建议楂家再改为查。由此可见,我们对母语、姓氏愚忠的一些所谓原教旨主义者其实立基虚无,生命的流转本来缘起缘灭,不必着相固执的。在这方面,查家人是通达的。宋以后,查家的一支甚至改姓为香,“查家人真奇怪,鞋子头上歪着戴”,即是说查家人把“查”字底下一横移到头上变成了“香”字。至今在广东一带的香姓人家,可以肯定都是查家人的后代。
1706169953
1706169954
自始祖查延以下,历汉晋隋唐,传至49世查昌,以兵乱避居休宁城北,为休宁查氏之始迁祖。再传至第50世查文徽、查文征兄弟,分居休宁、婺源城西之凤山岗,故查文徽、查文征为休宁、婺源之分祖。至67世查瑜,适逢元末农民大起义,为避兵乱,离开婺源,到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嘉兴落脚,后到海宁园花里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任西席(家庭教师)。查瑜看到龙山山水形胜,民风淳厚与故里婺源相似,邑名海宁与祖籍休宁的旧名相同,故决定定居于海宁。
1706169955
1706169956
查瑜即是迁支海宁查氏之始祖,他恪守祖训,以儒为业,耕读为务,敦睦乡里,为海宁查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他的人生决定中,可以看到赋比兴思维深入血脉。他的后人,北支的查良铮将“查”字拆开取作笔名穆旦,南支的查良镛将“镛”字拆开取作笔名金庸,二人不约而同,其实颇有先祖遗风。
1706169957
1706169958
发扬光大的不仅穆旦和金庸,文采风流自始祖开始,代不乏人。据明清两代海宁查家人口研究表明: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133人。明代以进士及第者有6人;乡试考中举人者有17人。清代考中进士者有15人,乡试中举者有59人。
1706169959
1706169960
最为特别的,清康熙年间,查氏一家进士及第者就有10人;康雍乾三朝,在翰林院任职的先后有查氏的叔侄兄弟。“一门十进士”与“兄弟三翰林”,家门光荣几乎直追当时著名的陈阁老的海宁陈家。尤其是查升,以人品高尚和书法超群,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入值南书房达38年之久。康熙帝曾亲笔书写“嘉瑞堂”匾额赐予袁花查氏宗祠,又先后书写“澹远堂”和“敬业堂”匾额分别赐予查升与查慎行。
1706169961
1706169962
虽然名臣不少,但查氏人多在文苑扬名。据说查家诗人有41人之多,尤其是查慎行,是跟陆游相比美的大诗人。康熙大帝曾为之题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1706169963
1706169964
1706169965
1706169966
1706169968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二
1706169969
1706169970
考察查家人的历史,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共同点:清贵。明代的查家人多名臣,如六世查约(1472-1530),为人刚正不阿,清廉爱民。他在福建为官时,遇到当地监狱犯人反狱,他不畏强暴,单车前往劝谕,不幸被难,以身殉职。闽人立“怀愁祠”肖像以祀,崇祀“名宦祠”。七世查秉彝(1504-1561),时值奸相严嵩父子弄权,朝政日非。秉彝刚正清廉,备陈时事,名重一时。八世查志隆,字鸣治,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办事有干才。
1706169971
1706169972
十一世查继佐,即大名鼎鼎的查伊璜,人称东山先生,继往开来,多才多艺,博学强记,经史百家与艺术无不精通,是明末清初海内闻名的一位奇才。康熙二年,史上惨烈的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结案,庄廷鑨被开棺戮尸,庄家获抄满门,涉案者被杀七十人,其中凌迟者十八。查继佐得到地方大员吴六奇的营救,得以脱罪。而吴六奇身为提督,敢于为查继佐开脱,因其少时做叫花子,遇到查继佐,查待之极厚,而不忘旧恩。也有人说,查继佐在惊天大案中安然无恙,也得益于他的自我辩白,他向当政者坦言:“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因此救了自己和亲友多人。十一世查家人中除了查继佐外,查培继、查璇继都有文名;查雍年少有才,他与著名学者、思想家吕留良交游,学业日进,不幸中年病逝。
[
上一页 ]
[ :1.7061699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