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180349
1706180350
1706180351
1706180352
1706180353
1706180354
清朝帝王为了维护政权,保持民族本色,不仅号召八旗子弟经常练习骑射,而且带头“秋狝木兰(围场)”,倡导尚武精神。康熙帝晚年曾回忆:朕自幼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哨获之鹿数百,其余在围场内随便射获的野兽不可胜数。数量如此惊人的收获当然不会是玄烨一人取得的,但他娴于骑射应是没有疑问的。据奕赓《寄楮备谈》说,玄烨曾经在一天内射兔318只,确是寻常人毕其一生也难以做到的。
1706180355
1706180356
乾隆帝弘历一向注意武事,曾说“弓矢乃八旗旧俗,而神武实万世之家风”。他身为一国之尊,骑射娴熟,坚持行围狩猎。每年八月十三日在避暑山庄度过自己的生日,八月十六日率领皇子皇孙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乾隆五十四年(1789),他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翁,按向例于八月十六日由避暑山庄启跸去木兰围场。这是他最后一次秋猕,在围场住了20天,行围13次,命中三鹿。纪事诗中因有“将至八旬犹策马,命中三鹿去未空”句。
1706180357
1706180358
1706180359
1706180360
1706180361
图24 郎世宁《 弘历射猎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706180362
1706180363
八旗子弟的骑射技术,在乾隆朝以后渐成虚文。但清朝皇帝仍旧身体力行地加以表率和提倡。据说道光皇帝的骑术至精。咸丰皇帝尽管体弱,骑术亦娴。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野兽之际,坠马伤股。经上驷院骨医治疗后,终生行路不便。咸丰初年,京师市井传有“跛龙病凤掌朝堂”之谣。龙,指咸丰帝,病凤指慈安后体弱多病。[149]但不管统治者如何殚思竭虑,身体力行,却无法重振祖辈雄风。讲武的旧典旷废。
1706180364
1706180365
旧制,宗室习射,由亲王至闲散宗室10岁以上,左翼以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右翼以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在镶黄旗教场演习骑射。觉罗成员也必须参加这项活动。自20岁以上有品秩宗室,每步射两次,兼骑射一次。每年春秋两季,各擐甲习射两次。由宗人府考其勤惰优劣注册,劣者交族长学长给限学习,如仍怠惰者参处;成绩优异者题奏。王以下、闲散宗室、觉罗官以上,及王等护卫,每年习射,于七月十七日起至次年四月十七日止,由本府王公监视。[150]每次考验骑射,也就是宗室成员的大比武。届时衣冠竞会,旌麾并举,骏马骄风,雕弓替月,弦声响处,箭飞如蝗。但清中叶以降,盛况不再。所谓每年“考验骑射”,不过“循例具奏”,“实未尝演射”。[151]
1706180366
1706180367
八旗王公平日家居,原有演习射箭之俗。家中设有靶场,良朋三五,约期为会。久而久之,逐渐脱离习武的宗旨,蜕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射法又有种种讲究,曰“射鹄子”,鹄即天鹅,引申为箭靶,靶心俗谓“羊眼”;曰“射月子”,满语叫“艾杭”,即“画布为正”,也就是射布靶,上绘靶心;曰“射绸”,悬挂方寸绸布于空中而射,难度较大;又有于暮夜中悬香火于空而射的,则更难。清初旗人马步射,弓用8力,箭长3尺,镞长5寸,名叫“透甲锥”,所中必洞穿,或者连贯两人尚有余力。[152]而此时的射法,主要凭的是技巧,而非气力。到清季,连这种游戏也随着王公子弟骑射技艺的荒疏而式微了。
1706180368
1706180369
许多宗室贵族即便勉强参与骑射,除弥补生活空虚外,还利用骑射当作邀取恩赏,获得升迁的手段。宗室奕绘(乾隆帝曾孙)在《牧羊儿》诗中,借牧童用土块准确击中羊背的例子讥嘲八旗王公官宦
:“不似彼官人,学射多势态,五发中三四,升迁换冠带。可应承平赏,难当军阵队。”[153]实际上成为博取功名的花架子。
1706180370
1706180371
(四)姓名与字号
1706180372
1706180373
与满语的衰落同样令清朝统治者忧心忡忡的,是宗室子弟在姓氏与命名上也效法汉俗而忘记“根本”了。
1706180374
1706180375
“爱新觉罗”本来是清代社会中最尊显的姓氏,许多宗室觉罗子弟却偏要改从汉姓。这种现象在清入关初已露端倪,它的普及,还是在满洲人逐渐放弃本民族语言而改用汉语之后,大抵发生在乾隆、嘉庆年间。乾隆年间,由于在汉地生活年深日久,一些宗室觉罗子弟,或者对满人“称名不举姓”的旧俗不以为然,或者是故意取仿汉人,往往将自己名字的头一个字当作姓,以至引起乾隆皇帝亲自干预。乾隆三十二年(1767),吏部带领引见的八旗子弟中有个叫满吉善者,是觉罗留保之子。弘历谕旨称:
1706180376
1706180377
其名满吉善者,竟以满为姓矣。朕将满吉善之名改为吉善。吉善乃系觉罗,甚属尊贵,吉善竟不以觉罗为尊,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似此者,宗人府王公等理应留心查禁,今竟不禁止。王公所司何事?恐其尚有似此等者,著交宗人府王公等查明,俱行更改,将此严禁。[154]
1706180378
1706180379
1706180380
1706180381
1706180382
1706180383
按照汉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姓氏因与祖宗血脉相关,是至关重要的,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改从他姓。天潢贵胄子弟,纷纷取仿汉姓,不仅关系到满洲文化的荣枯,而且涉及皇室“尊贵”能否长久保持的问题,难怪要引起弘历的关注,并且大放厥词了。但是,其效果亦如面对满语的颓势一样,惟有徒唤奈何而已。
1706180384
1706180385
更加荒唐的是,到嘉庆年间,一些宗室子弟甚至对自己本应引以为豪的老姓——爱新觉罗氏也无所谓了。爱新觉罗汉姓曰金,其他觉罗汉姓曰赵,本来泾渭分明,有些宗室子弟却偏要以赵姓自居。有个宗室名图克坦,人称赵大。问他何以如此称呼,答称赵姓居百家姓之首,宗室既然至高无上,必然是姓赵无疑。清朝规定宗室系黄带子以与其他人相区别,于是又有宗室“即以黄字作为姓氏”,论资排辈,而以黄几呼之。嘉庆帝因此龙颜大怒,下令宗人府传集宗室各旗长,传谕宗室,此后再有以赵字黄字作为姓氏称呼的,一定“从重治罪”。[155]但收效不大。宗室中更有一般无聊之辈,以彼此乱起绰号为乐,诸如“巴达棍赵二”、“母猪赵二”、“忘八赵二”、“鸡屎赵二”之类,“呼者习以为常,听者泰然自若”。无独有偶,在系红带子的觉罗中,也有称“红八”,因讼而入奏者。[156]
1706180386
1706180387
其实,满洲人家族观念是很强的,又重视纂修家谱、族谱,所以真正将老姓忘记的为数寥寥。他们之改从汉姓,主要还是顺遂习尚。
1706180388
1706180389
清末民初以来,爱新觉罗氏嗣裔分衍,汉姓由少而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157]名字只是人们用来称呼、相互区别的一种符号。入关前,满洲人风俗朴而不雕,生子命名多不取吉祥字眼。由于渔猎采集是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对各种禽鸟如数家珍,往往用以命名。在努尔哈赤家族内,就有多尔衮(词义为“獾”)、固尔玛浑(“兔子”)、博和托(“驼峰”)、杜度(“斑雀”)等人,取这类名字。在某些场合,新生子的排行或身体某个部位或特征便成了名字的来源,如克勤郡王岳讬,其名字词义为傻公子、呆子,贝子傅喇塔,名字词义为烂眼边,豫亲王多铎,名字意为胎。舒尔哈齐第八子贝勒费扬武(芬古),名字意为“老疙瘩”,即幼子,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意为“小”。此外,颖亲王萨哈廉,名字意为“黑”,贝子博洛,意为凉帽,均反映了取名时的随意性。
1706180390
1706180391
爱新觉罗族的命名,最初还受到蒙古文化的熏陶。被清朝尊为肇祖的孟特穆,就是蒙古人常用以取名的“孟哥帖木儿”(意为银铁)。清太祖努尔哈赤诸子侄中,阿敏(蒙古语“气息”意)、济尔哈朗(“幸福”意)、皇太极(“王子”意)等,也是取的蒙古名字。
1706180392
1706180393
他们的名字被译写为汉字后,所用字眼也很粗陋。成书于崇德年间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努尔哈赤便译作弩儿哈齐,多尔衮作多里哄。顺治九年修《清太宗实录》初稿本中,努尔哈赤孙萨哈廉作“查哈量”,侄拜尹图作“摆音兔”,女婿达尔汉额驸作“打儿汗额夫”,宗室篇古作“偏俄”,诸如此类用法,在书中摭拾可见。与汉人命名慎之又慎,必赋予某种祥瑞祝福之意的做法大相径庭。
1706180394
1706180395
以后,皇族命名习尚受到汉人影响而发生变化,尝试将汉人常用的平安福寿一类美好、雅驯的字眼运用于名字中。皇太极生前,给第九子命名为福临(即清世祖),取“福之将至”意。福临第二子、五子、七子分别命名福全、常宁、隆禧,带有明显汉化倾向。玄烨自幼习读儒家经典,深受汉文化影响,这也体现在他给儿子的命名上。如皇十三子至皇十六子的命名,来源于《礼记》和《诗经》。《礼·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祯祥”被认为是吉事的征兆。《诗·小雅·鸳鸯》云:“君子万年,福禄宜之。”“福禄”二字,多用为吉庆颂祝之词。所以,皇十三子名胤祥,皇十四子名胤祯(胤禵),皇十五子名胤禑,皇十六子名胤禄。玄烨没有将皇十五子命名为“胤福”,是因避其父福临的名讳。胤,意为后代,与下一字配合,寄托了玄烨对后辈的良好祝愿。上有所好,下必仿效。此后,以汉文福寿、吉祥、康泰等字词命名,日愈成为旗人中的习尚。由于这类字词在旗人名字中使用频率很高,有时只好用不同组合来区别。光绪年间礼部侍郎宝廷,郑亲王济尔哈朗八世孙,其二子一名寿富,号伯福;另一子名富寿,号伯富。
1706180396
1706180397
将汉人常用的平安吉庆、福禄寿喜一类字眼运用到名字中,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清朝所取年号,如康熙、嘉庆、咸丰、祺祥(后改同治),都含有安泰吉庆的意思。入关后历朝皇帝,每年年终都要亲自书写福字、寿字,颁赐中外大臣。表达良好祝愿的多样性,无不反映出汉文化的影响。
1706180398
[
上一页 ]
[ :1.7061803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