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180727e+09
1706180727
1706180728 [150]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8,第118页。
1706180729
1706180730 [151] 同上书,第119页。
1706180731
1706180732 [152] 震钧:《天咫偶闻》卷1,第12页。
1706180733
1706180734 [153] 朱眉叔等选注:《满族文学精华》,第313页。
1706180735
1706180736 [154] 世铎等:《宗人府则例》卷1,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22页下23页上。
1706180737
1706180738 [155]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9,第133—134页。
1706180739
1706180740 [156] 奕赓:《管见所及》,载《佳梦轩丛著》,第84页。
1706180741
1706180742 [157] 赵维和:《满族故地的爱新觉罗氏谱书》,载《北方民族》1995年第1期;沈阳市民委民族志编纂办公室编:《沈阳满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1706180743
1706180744 [158] 世铎等:《宗人府则例》卷1,第24页上。
1706180745
1706180746 [159]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94,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540页。
1706180747
1706180748 [160] 杜家骥:《满族入关前后之取名及相关诸问题分析》,载《满学研究》(2),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1706180749
1706180750 [161] 杨珍:《康熙皇帝一家》,第168页。
1706180751
1706180752 [162] 昆冈等:《清会典事例》卷1,第4页。
1706180753
1706180754 [163] 世铎等:《宗人府则例》卷1,第22页下。
1706180755
1706180756
1706180757
1706180758
1706180759 爱新觉罗家族史 [:1706178129]
1706180760 爱新觉罗家族史 第六章 皇族制度
1706180761
1706180762 清朝统治者一向标榜“满汉一体”,表白其对待满、汉毫无异视,实则歧视汉人。不但如此,在旗人内部,也有种种差别。雍正帝曾露骨地对臣下说:惟望尔等习为善人,如宗室内有一善人,满洲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宗室;满洲内有一善人,汉军内亦有一善人,朕必先用满洲;推之汉军、汉人皆然。[1]这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先用宗室,其次满洲,其次汉军,最后才是汉人。雍正帝的这一表白充分说明了“满汉一体”政策的虚伪性。事实上,就旗民关系而言,旗人地位优于民人,就八旗内部关系来说,满洲人地位高出于汉军。复就满洲人范围而论,宗室人员又拥有其他满洲人无法企及的特权。亦如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待本族成员那样,清朝皇族的特权是用一系列制度、则例、法律来加以固定的。
1706180763
1706180764 清朝入关后,皇族人口越来越多,其内部经历了愈演愈烈的分化,尊卑贫富,相差悬殊。皇族制度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严格内部的等级,以确保极少数宗室显贵的特权利益不受到伤害。
1706180765
1706180766
1706180767
1706180768
1706180769 爱新觉罗家族史 [:1706178130]
1706180770 爱新觉罗家族史 一 宗室等级
1706180771
1706180772 清朝开国初期,皇帝的家族成员,除了因有罪获谴的以外,几乎都授以爵职。入关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族子孙不断繁衍,于是,围绕着与皇帝关系的亲疏、支派的远近和出身的嫡庶,在宗室内部发展起不同的等级来。
1706180773
1706180774 清朝封爵始自崇德年间,顺治年间加以充实,到乾隆年间才形成完备的制度。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封爵表,规定宗室爵位十四等:(1)亲王,(2)世子,(3)郡王,(4)长子,(5)贝勒,(6)贝子,(7)镇国公,(8)辅国公,(9)不入八分镇国公,(10)不入八分辅国公,(11)镇国将军,(12)辅国将军,(13)奉国将军,(14)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详见附录一表2)。
1706180775
1706180776 宗室取得上述爵位的途径有四种:功封、恩封、袭封、考封。
[ 上一页 ]  [ :1.706180727e+09 ]  [ 下一页 ]